贾谊《过秦论》翻译与鉴赏

发布时间:2020-07-05 01:39: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贾谊《过秦论》翻译与鉴赏

一、作者简介

贾谊(前 200—前 168 ),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 文学家。 18 岁时以文才显名, 20 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 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 “自伤为傅无状 ”,一年后也忧郁 而死,年仅 33 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过秦论》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 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原有集,后散佚, 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二、背景材料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五百多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 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 “安民 ”,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 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 “安民 ”。

三、补充注释

1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 340 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 ?N 为将而击之。商鞅 遗书公子 ?N ,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 ?N 而袭夺其军。魏 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2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首次合纵在前 334 年至前 332 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纵约长,佩六国 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前 318 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 任纵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 298 年,魏、 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 247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从上述史实 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尽相同。

3 伏尸百万 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 293

击韩伊阙,斩首 24 万;前 273 年击魏华阳军,斩首 13 万(《年表》作 15 万);前 260 年,破赵长平军,杀卒 45万( 10 万以下不计)。

4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 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 “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

四、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 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 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 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 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 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 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幵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 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 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 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 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 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幵往函谷 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幵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 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 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 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

(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 (重新)戈I」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 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 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 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 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官吏处理。于是 (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 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 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 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 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 帝都的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 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 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 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 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 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平常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 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 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 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 影子似的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弱小(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 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 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 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 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 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 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 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 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 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 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五、读贾谊《过秦论》(吴小如)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 (如第 2 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 ”以下,先用一 “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 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 “蒙故业 ”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 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 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 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 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 要因素。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 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 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 1段“有席卷天下 ”四句, “席卷”包“举”囊“括”并“ 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 “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 ”,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 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 面第 2、第 4、第 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 “铺张扬厉 ”,主 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 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 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 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 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 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 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 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 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 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 1 段着重写有野心,第 2 段着重写有实力,第 3 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 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 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和 第 3 段结束处写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 另一方面,如 “四君 ”九“国之师 ”六“国之士 ”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 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 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 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 “蓄势 ”。这样的文章, 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前面说过,第 3 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 3段与第 2段还 不一样。第 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 3 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 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 4 段开头处, 还要找补两句: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吴 ?生夹批: “再加二句,十分酣 恣。 ”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 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 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 “论”和 “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 即所谓 “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 “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 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 “《过秦论》者, 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 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至于前半 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 笔。 ”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 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 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 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 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 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 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 (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六、峻拔锋利语警词工 贾谊的《过秦论》(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贾谊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他的赋写得云蒸雨降、回肠荡气, 以《鸟赋》《吊屈原赋》最负盛名;他的政论写得峻拔锋利、语警词工,以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世所重。《过秦论》则兼及辞赋的文采辉耀、语 势腾纵和政论的见解精辟、雄辩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为 别具一格的辞赋家的政论。

《过秦论》如题目所示,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

作者充分发挥赋体 铺采①摹钡奶爻“ ?痪堆郧刂???纫员挤胖债刂??恢毖 郧刂?廿?纫院缆踔锵晔銮刂幌刃辞刂?纫园貉镏适榍刂iii ?倘绯于尤 牒V北嘉层讨W髡咴谧荼势媚孀懔?谠凭碇??笥枰缘憔骸叭室宀皇「 于刂?

埔煲病!贝歉车囊帐跏侄危沟梦氖瞥涑??讲愕??槁鄯绶i ?庵夹?谷瞬唤隼 硇陨峡梢缘玫狡舻希 星樯弦材芄坏玫秸鸲 ??/SPAN>

《过秦论》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事,一为发议论。述史是议论的依据, 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先叙秦孝公时的 “兴 ”,

继而写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 ”王时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时的 “强 ”,接 着写 “及至始皇 ”时的 “盛 ”,最后写 “始皇既没 ”,陈涉首难,使秦终至败亡。作者 概括了秦 “百有余年 ”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 “攻”势转为 “守 ”势两大阶段。议论 时,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比,与山东六国比,是非立分,结论自出。这样由 事见意,由史出论,便于作者按辞赋的写作规律,施展才华,驰骋笔墨。

《汉书艺文志》分赋为四大派,将贾谊归属 “屈原派 ”,也就是说贾谊承续了 《楚辞》的余绪,且有新的创造,所以扬雄说: “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 堂,相如入室矣。 ”因而贾谊以其辞赋手段写政论,即用其所长,弃其所短,确 为刘勰所说的: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 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而没有堕入 “繁华损枝,膏腴害骨 ” 的泥淖。《过秦论》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使得文势滔滔,有一唱三叹之慨。

极化对比,气魄恢宏。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过秦论》写秦由兴 而盛的 “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强势盛,极言 进攻方面的力弱势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对比之下显得气魄很大,且更能说明 问题。秦孝公时,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一个 “窥”字,透出了秦伺机而动的野心, 写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双方 力量悬殊,而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河之外大片土地,只是 “拱手 ”便得, 极言取之甚易,如反掌之劳,似吹灰之力。这反而突显了秦的兵力雄厚,惠文 王、武王、昭襄王时, “九国之师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兵 多将广,声威 ?@ 赫,攻势凌厉,结果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秦不费一刀一箭,就叫山东六国 “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始皇时, “却匈 奴七百余里 ”,使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所有这些,都是

采取将双方 “极化 ”的办法,反衬而说明问题。一般的夸张,通常是 “言峻则嵩高

极天,论狭则河不容 ?,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 倒戈立漂杵之论 ”,就事物的某一属性予以夸大。而贾谊写秦攻之易,却先将双 方极化,再将攻取极化,则文词便壮采飞扬,足可披瞽骇聋。 “壮词可得喻其真 ”, 像“拱手而取 ”无“亡矢遗镞之费 ”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 ”,反而有助于文义的鲜 明显豁。

同义叠句,气势酣畅。《过秦论》中也袭用赋中同义叠句的句法,可是作者 不是不看场合,不看对象,不加选择,不予节制地叠床架屋,使得文字臃肿累 赘,而能以气势酣畅之文为表达主题服务。秦孝公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 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古文观止》的编者评述说: “四句只一意,而必 当叠写之者,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 ”为了突出某种意思,不惜 重复数句。作者写秦始皇时之强盛: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 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 ”四句也只一意,说始皇践帝位奴役天下之人。 与秦相对比,写陈涉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三句同写其地 位卑微。一般地说,作文时要惜墨如金,一词能达意则不用两词,一句可尽意 则不赘两句,可是这里贾谊却一意连用多句,可谓泼墨如云。这是因为这些地 方“非一辞而足 ”,一辞虽能达意,却不能 “极言 ”,达不到强化、极化的目的。由 于一意以多句写之,便把秦的虎狼之心披露得淋漓尽致,把秦的暴虐之行描述 得无一可掩,也把陈涉的出身写得使人印象深刻。以整齐句式叠写一意,使得 文字气足神完,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

多重排比,气氛热烈。辞赋中往往铺锦列绣,排红叠翠,排比句如鳞次栉比。 可是因为句式少变,致使文字板滞僵直。《过秦论》则变化其用,以多组排句 复合,从而犹如繁弦急管般热烈,增强了艺术效果。写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先以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 句式排比,显示 “合从缔交 ”的广。接着以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 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再以 “••…中

山之众” “…杜赫之属为之谋” “…乐毅之徒通其意” “…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 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显示 “天下之士 ”合纵 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更以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 ”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 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如果 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 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了。作者为了集中排比,以 “秦 无亡矢遗镞之费 ”的对比条件,着力渲染,且有言过其实之弊。据《史记六国表》 载,周慎靓王三年(前 318)有 “五国共击秦,不胜而还 ”之事,并没有 “九国之 师”齐出动的情况。作者简单概括了战国时代所有的人才,且加以排比,突出了 声势浩大的气氛,和秦日后的崩溃作了鲜明对比。《过秦论》中多用排比,而 句式多变,组合有异,这也是本文格高调响的一个原因。

潜义伏理,气蕴于内。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仁义的结果。 可是贾谊只将施仁布义隐嵌于字里行间,反而铺张扬厉地大写追亡逐北、席卷 天下的声势,待到文末点题后,回顾前文一审视细察,始觉作者原来处处设伏, 密而不漏。作者于第 1 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由于采取了商鞅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的对内、对外政策,司马迁也认为这属仁义之举。他说: “地形险阻,所以为固 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 为枝叶,岂不然哉! ”作者叙秦的每一阶段,都紧扣住这点。本文题旨在于 “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而于前文却明写、详写 “攻守之势 ”,暗写、略写 “仁义之 施”,气蕴于内,象呈于外,使人首先从气势磅礴的文辞上得到感染,直到最后 才将内蕴的含义加以挑明,读者拨除疑念,释除悬念,把握主旨,则顿觉原来 的潜义伏理腾跃而出,熠然生辉,戛然作响。

反复比照,导出题旨。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步深化。先是 远比,以叙述设置比照条件。作者写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军旅, 可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随即得到天下人的响应、支援, “山东豪俊遂并起 而亡秦族矣 ”。写陈涉起事如此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如彼之难,遥为映照, 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 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 和九国之军比,众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和山东之 国相 “度长 ?大,比权量力 ”不可同时而语,可是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就激 起读者急切追寻原因,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 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总结全文时,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广有天下,势 力由弱到强,统制诸侯,统治由暂到久,长及百年。一夫毁七庙,宰割天下者 反身死于人手,将秦与陈涉两方面都予以极化。这样, “何也? ”的设问就更为强 烈。在如此步步进逼的情势下,迸发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的结论,便如 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

贾谊写作《过秦论》,是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他说: “野谚曰: ‘前事之 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 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他是借此 来宣传他的所谓 “治乱之道 ”的。

《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在当时独标新帜,这种文风并沾溉后世,像 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宋代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等,都能明 显地看到其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它,也能从它别具一格的散文艺术上获得有益 的启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890856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f.html

《贾谊《过秦论》翻译与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