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发布时间:2018-10-10 15:12: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秋声赋》是一篇老课文。关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以为是比较明确的。课前也查阅了很多赏析方面的文章,它们基本都持作者思想消极一说。代表的观点如下:作者感于秋声对自然界万物的摧败,产生了人生短促的感慨,认为人们不该自寻烦恼,自我伤害,从而宣扬了清心寡欲、养生全命的消极思想,并且认为作者深受老庄一派消极思想的影响。这样一个消极、清心寡欲的人物形象似乎已经成了定论。我也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

我还拿其他悲秋的文章来作比较。如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辛弃病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因为这些人人生失意,所以作品比较凄凉。欧阳修的作品可以和这些作品对照起来研究。可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是悲秋大都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

有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提出质疑,认为这不应该是消极的,而应该是积极的。理由如下:1.根据知人论世的方法,要判断一篇文章,必须先了解这个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必定是有感而发。这个是我讲授过的。学生举了一些例子:杜甫为什么写《登高》,因为他是仕途不得意,并且是抱病之躯,所以秋天在他笔下是萧瑟的;屈原的《离骚》为什么多牢骚,因为忠言得不到采纳;李后主、李清照都是因为人生不得意才有那些让人读之泪下的作品,可见有什么样的生活注定了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他认为欧阳修和上面所说的人不一样,那些人是在失意中写出那些文章的,是悲悼之作。甚至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在里面,实际上心中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而欧阳修当时并不失意,更和前面所提出的人不一样。他当时没有被贬,身体也很健康。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篇文章写于1059年,要注意的是在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在古代主考官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差事。一个人要想在朝廷中有说话的权利、说出来的话有分量,就需要有很多人力挺他。主考官正好可以拉拢门生,扶植自己的势力。而一些急于进阶的学生也希望通过和主考官拉上关系,以后做官了彼此也有个照应。在古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同一般,一旦师生关系确立就不可更改,如果被老师赶出师门那就永远无法抬头了。所以说在写《秋声赋》之前,他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权力的顶峰。欧阳修本人就是晏殊的门生,和韩琦、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他们彼此也是互相照应,同进同退。欧阳修几次被贬也都和帮范仲淹说话有关。他此时可以说朝中有人,也不乏后继力量。1060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宋代设置六部,他掌握了最有实权的两部,权倾一时。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欲与草木而争荣。且此后欧阳修确实几次提出归隐。可见这是一种非常洒脱的思想,是淡泊名利,视富贵如浮云,不愿意被红尘俗事所扰。这和一般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着力提倡的吗?更有学生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认为欧阳修是大丈夫的行为。我们不是经常说李白不事权贵吗?说朱自清不食美国面粉吗?不是经常赞扬激流勇退、功成身退的那些人吗?进而,学生提出,欧阳修的思想是积极的。而不是一般所说的消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9540e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5.html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