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诗歌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
长征期间所写——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 上阕写景。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凄冷的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凄冷的气氛,也确定了上阕的基调。
接下来仍是写景。只不过是由远景而近景,由全景而特写,在单纯的景物之中融入
了人物。这句的妙处在于写人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以虚写实,而让人感到愈加真切,如见其人,如历其景。试想冬夜凌晨,山风凌厉,霜重地滑,一夜急行军,早已是人疲马乏,更何堪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你看,连马儿的脚步都显得凌乱不堪,声声碎步,失去了往日轻快的节奏,而行军号角的声音也显得呜咽无力了。
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但作者在下阕笔锋一转,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阕抒情。
越。”长征刚开始,娄山关前面一役损兵折将,后面肯定要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是横亘在作者面前的如铁雄关,但作者毫不畏惧,而是极其乐观、豪壮地号召大家,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的红军队伍一定可以一步步地征服这些崇山峻岭。

下面一句又是一个“从头越”,巧用
重复,加强语气,语调铿锵有力。末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写的是黄昏景象,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指挥若定的气魄。
十六字令 三首 1934-1935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万马战犹酣:千军万马战斗得正激烈。以万马酣战比喻山势奔腾。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
【译文】
山啊,快驰骏马没有下鞍。蓦然回首,仅离天三尺三。 山啊,翻江倒海掀起狂涛。奔腾激越,如万匹战马酣畅征战。 山啊,刺穿苍天锋刃依然尖锐。天似要塌下,雄峰却独撑其间。

【赏析】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
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赏析:
北方的“长城”,当时是抗日前线。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北方是抗日来了,不到抗日前线的军队不能算英雄好汉。此句连用两个否定副词“不”和“非”,使语势大为增强,强调抗日就是当时的首要任务。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中走过的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上,红旗在西风中飘动,一会儿展开,一会儿卷起。
一个“漫”字,表现了诗人登上六盘山愉悦的心情。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诗人的联想。“长缨”是长的绳索,“苍龙”是指一切反动派。这两句说,长绳子已经拿在我们手中,什么时候才能捆住敌人,取得胜利呢?这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展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ff29b4bc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7.html

《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