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教学设计《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发布时间:2020-02-17 11:08: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方法:看视频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下载古诗诵读,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谈话: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空中课堂”,本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第3课 《古诗三首 》。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呢?我想课前同学们一定做好了充分的预习,那就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古诗三首》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题目就点明了传统节日的名称。

一讲《寒食》

1、知诗人,解诗题。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在这段时间需要禁火,只能吃冷食度日,所以称寒食。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闻名天下。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二、互动课堂

听古诗诵读,并划分节奏。出示词语解释。

三、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春天长安城怎样的画面?

“春城”“飞花”点明暮春季节。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2.从“飞”“斜”两个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飞”和“斜”字,明写花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写出了花飞柳摇的动态美。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呈现出春意浓郁,笼罩全城之盛况。

3.白天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花,那夜晚的长安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轻烟”点明皇帝赐予的荣耀。

译文:夜幕降临,皇宫里忙着传递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小结: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权贵豪门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4、主题概括

《寒食》一诗,诗人用借汉讽唐,借古讽今的写法,描写寒食节京城花絮纷飞,家家禁火,宫廷中却忙着传点蜡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王公贵族特权现象的不满和讽刺。

二讲《迢迢牵牛星》

同学们一定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吧,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我国流传千年,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他们的古诗—《迢迢牵牛星》。

1、作品简介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是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于是作为组诗看待。《迢迢牵牛星》是其中的一首,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二、 互动课堂

听古诗诵读,并划分节奏。出示词语解释。

三、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读第一行诗句,想想写了什么?(图片想象)

译文:牵牛星是那么的遥远而明亮,织女星是那么的皎洁而遥远。

2.读第二、三行诗句,说一说:织女的心情是怎样的?

“擢”伸出。“素”白。是对织女外貌的描写。“弄”摆弄,是对织女动作的描写。织女虽然伸出纤纤素手,但心不在机织,用摆动着机杼的动作,揭示她倍感寂寞的内心。

3.“零”落下。“泣涕”泪水像雨水一样滴下来。“零如雨”是对织女神态的描写。点明了织女 “终日不成章”的原因,用“零如雨”的神态描写点明她心里终日的悲伤愁闷。

译文: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4.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 。

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5.认真读最后两行诗句,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表达织女的相思之苦的?

“清且浅”相距并不遥远。“几许”反问句。“不得语”不能与心爱的人互诉衷肠。

译文:中间只隔了一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距又能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银河,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四、品味语言之美

从织女织布“不成章”—“泪如雨”—“不得语”,充分表明了分离的悲苦。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诗中叠词的妙用,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悟性与情思。

五、主题概括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三讲《十五夜望月》

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思乡怀人的情绪,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色为内容的七绝。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原标题全称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杜郎中”即诗人好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二、 互动课堂

听古诗诵读,并划分节奏。出示词语解释。

三、悟诗情,品意境

1.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2. 读诗的后两句,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孤独而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的含蓄蕴藉。

译文:今天晚上,明月当空,人们都在望月、赏月。不知道那无尽的秋思会降落在哪一户人家?

诗人将感情寄托于月亮,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之情。

四、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5、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总结:知识回顾与梳理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这三首古诗都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

不同点:1.典故的来历不同,《寒食》出自历史故事,《迢迢牵牛星》出自神话故事;2.表达的感情不同,《寒食》表达的是对社会的不满,另外两首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

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收获更多的知识。“空中课堂,伴你成长”同学们再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3d0003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f.html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教学设计《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