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创新教育

发布时间:2019-03-23 02:44: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青少年创新教育



中国青少年创新教育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中国很早就开始就有学者进行开展创造力研究和教育实践。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强国目标后,举国上下进一步意识到国民创造力的开发的重要性,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列入了国家发展的战略计划。20XX年4月23日国家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四部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的若干规定》,要求“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特别强调指出: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授受过程就能达成,而必须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鼓励和激发才能逐渐培养起来。而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孕育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因此,文件特别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

众所周知,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其独到的成功之处,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考”能力比较强,等等;但也存在弊病,即我们的不少孩子缺乏创意,发展后劲不够。反思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刻板,不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对于中小学生创造力教育的意义、作用及其定义界定和理解的不统一,不少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创造力培养意识淡漠,对创造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致使在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象仍大量存在,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渴望,阻碍了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特别值得深思的是,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成长始终处于应试教育沉重压力下,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家长、校长大多无奈地处于应付考试的被动状态下,使他们缺乏自主学习、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抑制了学生想象力,使其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没有问题意识,缺乏创意和见解,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为此,从国家科技部、中国发明协会、教育部等机构共同做了许多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行动推进的工作。

目前,我国在不同层面设有创造力方面的研究(指导)机构,指导创造力开发教育工作的实施。例如,中国发明协会下成立有“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国家一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设有“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劳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隶属下有“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专业委员会”(“工作部”);中国科协下设对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和活动的专职部门等,都是专职或在职能中涵盖了对于青少年创造发明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在上述机构的领导下,主要组织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大力组织进行中小学学生创造力开发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相关方面的研究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的热点,并在这一方面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从大的体系运作来说,它涉及到宏观层面:国家政策、体系、制度等;中观层面:教育管理、模式、机制运行等;微观层面:课程教学、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策略与评估等。一些研究得到了国家和部委的重视和支持,例如:有学者开展了创造力方法的研究、对教师创造力水平的研究和关于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等。其中,关于《           》(“十五”规划)、《      》(“十一”规划)等,均被纳入了国家和教育部的科学研究规划中,并得到了国家和教育部的经费资助。20XX年底由发明协会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创造力开发的案例研究》,一期研究将通过广泛的调研、资料检索以及个案研究等,了解国际创造力教育的发展及趋势,力求系统地总结我国中小学开展创造力教育的现状,正视我国在中小学创造力开发教育方面的问题和差距和经验,总结在中小学开展创造力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础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并期望能够适当时候能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有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上述研究成果,一方面为上层教育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另方面为校内外实施创造发明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培训。

 二、组织指导中小学创造力开发教育的教学及实验工作

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实验工作,研究在中国教育背景下,在中小学校,包括校外教育基地(中心)实施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学校以及一些校外活动机构认真开展创造教育的实践探索,包括自己编写教材、设计教案等,并在实际应用层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成功的经验。例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特点,总结出了通过学科课程、选修课程、隐性课、德育课和家庭教育、社器区教育等途径,加速培养学生创造力;成功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出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优秀学生,在中小学教育界,甚至高等学府都产生很大影响。 突出的有:上海向明中学(后面将作个案介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浙江新昌中学、江苏凤凰街小学、辽宁大连48中学等。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具有普适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对于推进中小学创造教育的普遍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们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滞后,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培训仍显薄弱,学生创造意识的开发和觉醒仍不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同步,创造教育有流于“疏空”的倾向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以生动的、鲜活的成功案例证明:中小学生创造力是  ,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中介。因此,实施中小学生创造力教育,不仅是教育自身蓬勃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直接关系家庭和国家的大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我们应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创造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问题。

三、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创新竞赛活动

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如我国现在开展的重大且有影响的此类活动有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我是发明家”、“小小工程师”等;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了国际的一些中小学生的创新竞赛活动。将课堂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基础知识教育与拓展性培训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尽可能地调动资源和条件,给孩子提供很大思维和实现创造的空间和舞台。

问题和思考:

1、在我国,关于培养中小学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认识虽然早已提出,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以及其他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纳入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些国家(地区)相比,对于中小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研究可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许多方面需要加强。

中小学生创造力教育,是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的系统工程。因此,应该在国家政策保障引导下,并协调相关各部委办,研究制定出一个具有高起点且可操作性强的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施方案 ,力求在我国形成激励创新的社会大环境和理想氛围,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土壤和条件。

2、由于对于中小学生创造力教育的意义、作用及其定义界定和理解的不统一,不少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创造力培养意识淡漠,对创造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致使在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比如:课堂教学主要是知识灌输,学生很少有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和余地;教学内容规定的过于详细、琐碎,重在讲解,而不注重创造力的激发;师生的问答侧重于趋同思维;学生一些体现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常常被作为课堂纪律或问题行为而压抑;未能形成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中小学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等,都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渴望,阻碍了学生良好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60928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f.html

《中国青少年创新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