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2018(选择题)

发布时间:2018-07-28 10:43: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5-2017全国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编(选择题)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二、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答案】C【解析】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

四、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2.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5.⑴设问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⑵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

3.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五、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1.(3分)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2.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1分),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2分)。,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1分),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分)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2分)

4.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4.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

5. 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试题解析】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六、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

B.颔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C.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热情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解析】D项“由近到远”应该是“由远到近”,诗人首先是远观全景,齐鲁大地青葱连绵。

2.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2B 3.这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没有一个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同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4.A3分) 【解析】由远及近。

5.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字的好处。

6.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5.(6分,每小题3分)描绘出了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的两种不同自然景观,(1分)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2分) 6.A3分) 【解析】由远及近。

七、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

解析: D ( 全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2.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 )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    ,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分)B

4.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5.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答案】 D 【解析】全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的感情。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片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答案】诗中的“烽火”原指古代战争中的信号源,后引指战争;“三月”极言时间之久;“抵万金”突出家书的珍贵难得。此联反应的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导致音信隔绝。C项不正确。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B这种愁情忧国思亲所致

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案】1A(是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作品)2.乐观豁达 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3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指的是 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意思是 。(2分) 【答案】3 白居易(乐天) 振作

4.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4.写作手法:用典(1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什么哲理?

6.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简要分析。

【答案】15.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16.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显示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达观开朗,哀而不伤,毫无命运不济的颓唐落寞之感。

九、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3分)

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分)

【答案】1.(3分)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2.(3分)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3.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十、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词的上片由景及事及情,先写晚春之景,而后写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无心梳洗打扮的心绪,表现了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内心的感伤。

B.上片后两句,写出了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将词人的满腹辛酸表现得细腻深刻,这种深重的愁绪,不能触碰,还未诉说,词人便已泪水涌流。

C.词作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语新奇,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练船都载不动,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

D.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堪称描摹愁苦情思的典范。

【答案】 9D(词的下片,主要是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上阙一个 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阙作者通过 ”“ 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虚,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

3.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2.倦、闻说 、也拟.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之多。

4.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心绪不宁,无心做事。  B.疲惫不堪,毫无兴致。

  C.百无聊赖,内心空虚。  D.琐事多多,精力不济。

5.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化简为繁,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词人哀愁的数量之多。

  B.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C.词人内心沉重,舴艋舟又太小,确实是“载不动”。

  D.词人内心苦闷,双溪又太遥远,“载不动”是一种借口。

6.下列诗句与本词描写的花形态相近的一项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写的是暮春,鲜花凋谢,词人感伤,惜春之情油然而生,不梳头也要去双溪赏最后的春景。

B.南渡的悲惨遭遇直撞词人心尖,“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将哀伤写得细腻感人,泪在言先,欲语却迟,愁绪更显浓重。

C.“闻说”“也拟”“只恐”六个字,用词传神,凸显了词人心绪的一波三折,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新鲜奇特。

D.“载不动许多愁”既借鉴了苏轼的“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化虚为实,又有所创新,舟轻愁重,意新语新,设喻夸张。

【答案】7A (词句无惜春之意,“倦梳头”表达了哀愁的浓重,不是为了去双溪赏春。)

8.下列对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飘荡无依的女子形象。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形象写出了愁思的浓重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

D.“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词语,欲扬先抑,将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表露出来。

【答案】8C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因此此句并不是表现自己随遇而安的喜悦。

十、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 高远,风格雄

     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

      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3.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2D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⑴“闲来垂钓碧溪上,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话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1分)

简要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2分)

【答案】10运用典故或借用典故抒情言志。(1分)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2分)(共3分)

十一、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分)

【答案】1.(2分)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2分)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 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 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十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2分)

【答案】13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2分)              

4.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2分)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3.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比人心惊不已。(2分)4.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忐难酬的悲愤。(2分)5 D(2)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7.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答案:6.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十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押“ing”韵,韵脚分别是“经”“星”“萍”“丁”“青”。

B.首联中“一经”指的是一次经历,“四周星”指四周年,即指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C.颔联运用比喻,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D.颈联要求对仗,本诗中“惶恐滩头”对“零丁洋里”,“说惶恐”对“叹零丁”。

2.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3分)

3.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答案】2.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行联接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 B

十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答案】BB项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故该项的陈述错误。

3.有关《天净沙·秋思》和《渔家傲·秋思》两首古诗,下列分析与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这两首古诗词题目都是“秋思”,写的季节都同为秋天,反映的主题都有“思乡”。

B.两首诗词写法上,均运用了典故,都写了“思乡之切”与“归家不得”的矛盾心理。

C.《天净沙·秋思》语言简约,风格悲凄;《渔家傲·秋思》语言凝练,风格更显悲壮。

D.“断肠人”道出游子的思乡之悲,“征夫泪”道出将士的思乡之愁。

十五、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 A.有误,“足”体现的是农家的丰收。B.有误,社戏是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演的戏,社日是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C.有误,没有去职回乡后的郁闷。D.正确。

1D.(2)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十六.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1分)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2分)                

【答案】1.诗人(自己)(1)2.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慼。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 显示在无边的荒莫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2分)

3.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一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答案】C 【解析】颈联描写塞外奇特壮美的景色,抒发豪迈雄壮之感。

4.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B 【解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对偶手法分析正确;但诗人写的不是实景,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振翮北飞的归雁、随风而去的飞蓬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并不是实写大雁和蓬草。

十七、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 三层意思。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3分)

【答案】1.劳作的艰辛、作者的志趣。

2D2分)(最后一句恰恰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愿望)

3.“带月荷锄归”,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怡然自得。

十八、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泊的忧伤。【答案】1D 【解析】归隐山林的情趣。

十九、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二十、阅读《钱塘江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 句作答)

4.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答案】3.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4.思恕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日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5.(l)争、啄。(2)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青春的活力与生机。

二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3分)

【答案】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bcc76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4.html

《初中诗歌鉴赏2018(选择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