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发布时间:2013-01-06 20:43: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真阅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根据 2011年版课标阅读部分的相关规定完成教学设计。(一)内容包括:1、文本解读:独立阅读文章,撰写出精要的个性化的文本解读。2、根据新课标阅读教学要求设计一个较为详细教学设计。(二)具体要求:1、文本解读杜绝网上抄袭。2、教学设计要接近详案,要体现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理念。3、所有抄袭或者借鉴的作业双方都不及格。

《目送》文本解读

《目送》选自龙应台的同名散文集《目送》。作者龙应台在散文《目送》当中,通过描述她儿子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她疏离以及描述他与父亲的多次离别,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于人生路上亲人之间的离合的落寞、无奈以及豁达。在文中她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通过这些事,她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并在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文笔非常细腻,情感深沉。每一句话犹如深入心房的硬物,映入你眼帘时,总会触发一阵阵的颤痛。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深涩如不用心品味很难读懂。文章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镜头“目送”为线索,切入点很小,很普通,然而作者透过这种司空见惯的生活小镜头,引发了对亲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笔触之精致、思想之深邃,令人叹服。通过叙说记忆中六次目送的情景,作者非常细腻地刻画出了自己对亲情、对人生的体悟。

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中,一个重要的考点是对重点句段的把握。表面上考核的是学生对字词句的品析能力,其实考核的是对作品创作水平的评价与鉴赏能力。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会有不少神来之笔。或精妙的遣词造句,或独到的思想见解,或生动的情景描绘,或别具心裁的立意与布局。完整准确地把握这类句段,是一个人阅读鉴赏能力的基础。

《目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几次目送

2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及深刻的哲理。

3.体会作者平淡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抓住一个特征在多种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及哲理

教学过程:

一.由“看”、“眺”,入“目送”

:大家认识“看” ,“看”是会意字,目上搭一只手,是手搭凉棚放眼远望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看即远望。会意字。以手在目上示意。”“眺”与“看”同义,有“望,往远处看”之意。下面我们将学习“看”有深意的文章。

导入

11984年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响彻台湾大地,同年出版的《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接着出版的《野火集》更是风靡台湾,但是这位作家就在她事业处于巅峰之时,却随着丈夫旅居瑞士,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十多年后再回台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将台北市的文化事业搞得风生水起。这就是龙应台。

龙应台, 女,祖籍湖南衡山,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2、龙应台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对于人生最珍贵的亲情,她为什么会如此解读,让我们一起欣赏作家龙应台的《目送》

【设计意图】由识字入手,首先介绍作者,并用文章的原句导入课文,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

二,读美文,识“目送

1.请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文中写目送的语句。

2.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目送的语句,说出分别是谁目送谁。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是我们正确解读作者写作思想的关键,也是阅读理解思维模型的起点。

三,赏美文,品“目送”

1.请同学们细读1-8节,以我从“____”这句话里,读出了儿子变得____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从不断的回头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读出了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对母亲是十分依赖与依恋的,母亲仿佛是他所有安全感的来源。)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从照例拥抱照例这个词,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这个比喻,可以看出去美国做交换生的华安对于母亲的深情并没有任何回应,已经是很明显的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从倏尔不见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华安在过海关时候的动作之快,对于母亲没有任何留恋,更谈不上依赖,这个时候的华安已经与母亲有所疏离。)

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从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也戴上耳机,可以看出上大学时的华安,已经有了比较独立的自我,他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结:

上小学第一天: 依赖

去美国作交换生: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上大学: 独立的自我

2.全班再次齐读第九节

四. “眺”背影,忆目送

1.师范读第十节,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文章接下来还写到另一个背影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另一个背影的故事。

2.请同学朗读第1115自然段,找出目送父亲写了几件事。

父亲:教书报道的第一天:

轮椅的背影:

火葬场的炉门前:

3.全班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作者目送父亲之后又写出这样的一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

落寞、无奈、悲痛。

五. 找“门”字,探目送

1、文章所写的6次目送都跟一个字有关,而且这个字在每一次目送中都提到了,你能把这个字找出来吗?

明确:门。

2、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门”字,我想应该是有深意的。那么,我、华安、父亲和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发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谈,教师点拨:门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一种隐喻。

3.作者在面对儿子与父亲逐渐离去的背影之后,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所表达的仅仅是落寞与感伤、悲痛之情麽?

【设计意图】

推开那扇存在于亲人之间的门,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尽管我们追不上,但是我们必须要追。

六、课堂总结

1、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我已经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女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作者有一种豁达的心态,已经看开人始终是寂寞的,至亲至爱也不能够陪伴一生一世,终归是要目送他们离去的。华安的上小学,中学做交换生,上大学,我的工作报到,父亲的衰老与最后的死亡,这正是人一生的历程,而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种不断目送的过程。不用追寻,更不必追寻。

人生的道路上,朋友或者亲人之间,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误解隔阂。如果我们不多一些沟通和包容,这扇大门将永远关闭着,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开那扇门,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孤独与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信沟通与包容的力量。

七、布置作业

你和父母间是不是也有一些值得回忆的小事,请同学写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感受亲情,体味亲情

板书设计:

华安 龙应台 父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bffd46767f5acfa1c7cdb7.html

《目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