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

发布时间:2016-12-16 21:16: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9日晚8点左右,网络上一段女生群殴同学的视频传播开来,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视频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好几个穿着校服的女生在厕所内,最主要矛盾是其中的两个女生,视频一开头就看到一名女生被几个女生殴打,险些被踹到厕所坑内,之后两名女生自己交涉。视频中还有一个女生手里拿着木棒。之前被打女生给了另外一个女生一记耳光,其他女生上来就将开始被打女生踹到,一直踹到厕所旁边。

最近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女生暴力”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而言,呈现出群体性,表现为“多对一、多对多”,折磨措施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并且施暴者将暴力事件上传网络。施暴者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对受害人进行言语攻击,或上传受害人隐私、被侮辱的照片、视频等。

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日本,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不进学校)。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成立了检查小组,监督教育那些无视甚至纵容校园欺凌的教师。

事实上,校园暴力一直是隐藏在升学率、光荣榜背后的校园“暗角”。由于现在网络的盛行才逐渐暴露在大家视线中。校园暴力发生时,学校试图掩盖,家长息事宁人,无疑给人一个错误的判断。对校园暴力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不是法律议题,无疑也给校园暴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1、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多来自于效仿。如今,一些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随着网络传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导致孩子不自觉地拿起暴力武器,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

2、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个个都是掌上明珠。父母生怕孩子吃亏,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有些孩子可能学了文化知识,但在层层庇佑下,社会认知差,缺乏责任心。其次,现在的孩子比富心理严重,这使得孩子容易产生集团式的歧视、阶层性的划分。“独生子女从小孤单,上学后喜欢拉帮结派”。

3、学校“以成绩为标准,以名校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也让老师们仅抓学习,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有些老师想管不敢管,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 虽然有关部门给予了关注和重视,但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会常以涉事者是“未成年人”等为处理原则,可能会出现大事化小等情形。施暴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处分,极易再次施暴,且对身边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

专家指出,对这类事件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1、预防校园暴力必须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大司法力度,将法制教育内容列入中小学生教学计划,将学校与课堂建设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2、政法机关、学校、共青团等部门,在全国中小学[微博]开展一次阻止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 3《未成年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对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要加以惩戒,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另外由于现在未成年人成熟得较早,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该提前。4、“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他们的发泄有时很极端。”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心,培养互相尊重的理念,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通过社会的良好引导,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c5540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e.html

《校园暴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