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 青少年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8-10-17 20:22: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青少年期:(或青春期)一般指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期。初中阶段(十一二到十四五岁)被称为少年期,高中阶段(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被称为青年时期。处于这两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值青春发育时期,故又被称为青春发育期。

心里断乳期:青少年这种要求在心理上摆脱父母的控制的现象被称为心理断乳,既意味着告别儿童时代的认知方式,从心理上重建人生,实现自我更新,也意味着摆脱过去与外界的联系方式,缔造新的生活世界。

2.青少年期判别:1.一生理特征,特别是第二性征作为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判别指标2.以心理、社会化状况尾盘别接暑期的依据3.以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结合起来的综合指标确定青少年期的存在形式、存在内容和持续时间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青少年智力走向成熟2.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3.青少年社会化程度加深4.青少年情感体验丰富5青少年偏离行为增多。

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8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人)1.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2.心理内容丰富但心理完整性水平低3.自我意识高涨,但是自我控制欠缺4.社会化加速的同时,个性化突出

4青少年生理成熟表现:外在表现:身高的变化,体重的变化。内在标志:1.那和神经系统的逐步完善2.心血管系统功能趋于稳定3.肺功能增强4.内分泌系统机能日益完善5.体能不断提高

影响生长差异的因素a遗传的力量b环境的影响c体育锻炼的影响

5、身体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结果a对立与依赖并存b封闭与开放并存c勇敢与怯懦并存d高傲与自卑并存e眷恋童年有否定童年

生理对心理的影响结果:1.要独立,但又不能放弃依赖

2.要封闭,但又需要开放陪伴 3.要勇敢,但时常又有怯弱相随 4.要高傲,但自卑却形影不离 5.眷恋童年,但又否定童年

6性心理:有关性的心理活动

性心理包括:性意识、性观念、性情感、性适应

性心理的发展包括:异性疏远期,长者仰慕期,异性向往期,初恋期

霍尔的复演说

格赛尔的成熟论

7.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以及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里过程。)

认知能力分为:一般认知能力、特殊认知能力、创造力

8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习惯化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是个体在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也表现出来的差异。

9.场依存性: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物或外部环境线索作为引导。

场独立性:指人们在新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或内部感知线索作为引导。(差异和特点)

10.认知发展的特点:1观察力: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的明确性2时间的持久性3内容的精细性4准确的概括性(2记忆力: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总体水平的提高2记忆材料的影响3短时记忆广度的增加4主导记忆的出现:有意记忆占记忆的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手段、抽象记忆称谓优势记忆方式(3想象力:个体对于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现实化3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括性更高(4思维: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逻辑思维: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各种规律或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辩证逻辑思维: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它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将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通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以形成对事物的全面、灵活、抽象和具体的认识。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1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a运用假设进行思维b推理能力不断提高,但发展水平不平衡2.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思维品质的矛盾性:a思维品质性表面性共存b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主题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5注意力: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发展的特点:1.种类的过渡性2.内容的深化性3.品质的改善性

11.皮亚杰关于青少年认知论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本质(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真正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能动性适应。

理论的核心: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 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和顺应同化:个体吧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它属于量的变化,即“同化于己”

顺应:个体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图式来适应新的情况,它属于质的变化,即“外化于质”

12.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影响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因素:a 生物因素 b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 c 教育因素

13 创造力 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4 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点:1)现实性的增强(2)主动性的增加(3)成熟性的增多

15 论述青少年的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性教学的开设:在专门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形成知识、发展基本智能的同时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它融学生的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于一体,并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学科教学内容我为培养素材,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主要是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创造性的设置某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但是缺少创造性教学所具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创造性学习的指导: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 4)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环境。将日常生活的疑惑或不稳定转化为实际的问题,并加以创造性的解决,是青少年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5)表象储备的丰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不断的丰富其已有的表象储备,改善质量,充实数量。学校的各科教学对扩大学生表象储备、发展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 *6)认知好奇心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在于青少年的心灵进行接触探索时,必须与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捕捉他们的智慧火花。另一方面要珍惜和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是他们的好奇心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事物内部的好奇,不断提高好奇心水平

1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情绪代表着感情现象的反应过程和状态。情感代表感情现象的内容方面。

19 青少年情绪体验的特点:(1)情绪体验的易感性与兴奋性(2)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3)心境化和文饰(4)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特点:(1)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 2)心境化表现

20应激: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由于激活认识能力上的不平衡引起的一种通过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应激反应:由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以及行为反应。

引起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主要应急源:

1)生理因素:性成熟给他们带来了好奇、羞耻和不知所措,生理上的早熟和晚熟导致外界的各种评价造成了不安和烦躁。这些如果排解不当将会困扰青少年的情绪。 2)学习因素:升学竞争的压力以及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的过高期望使他们面临消极评价 3)社会关系因素a 亲子关系。一方面青少年渴望不再受到父母的控制,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和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们在情感上对父母依然是依赖的 b 同伴关系:当收到同伴嘲笑、抵制、指责和冷落时会产生最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与情绪体验 c 师生关系:由于教师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不准,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待青少年。有些教师只把精力放在少数尖子生身上,是其他学生受冷落甚至斥责和贬低,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其产生消极的情绪 4)认知因素:当他们对自己倾向于低估和自我责备,对事物倾向于产生无能为力的预感时,极易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情感。还有一些青少年由于自卑、猜忌和冷漠,使他们对问题的评价出现偏差,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21.如何建立青少年良好的情绪状态

1教师的批评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a.批评避免在大庭广众之下曝光,最好在一对一的情景下进行。b.压住自己不快的情绪,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其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C在指出错误的同时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满足需要的重要方式。(2建立温暖、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和校园文化。教师做到一视同仁,了解他们各自的长处,通过举办活动为其提供表现的机会。利用班会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周围的事物。(3指导父母掌握调试方法A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如与他们共度闲暇的时光。对他们积极向上的行为加以奖赏等b主动与孩子交流。C减少家庭中的紧张气氛。如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包括一定程度的隐私权。d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如找心理医生等。(4向青少年介绍多种应对刺激的情绪自我调试的方法A理性情绪治疗法。写出困扰情绪的事实——写出对事物的信念——写出对事物的信念——写出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了解典型的消极信念并与之辩论——建立新的信念 b行为放松疗法 c环境调适法。变换地点,运动。听音乐……

22论述人格发展的阶段

1第一阶段(0——1岁)信任对不信任。这个阶段婴儿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婴儿在饮食安全和爱等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懂得周围的各安全的地方,认识可以信赖的,从而形成基本信任感。(2第二阶段*1——3岁)自主性对羞怯和疑惑。儿童进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冲突的矛盾中。这个阶段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惑,他们就会形成坚强的意志3)(3——6岁)主动性对内疚。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有了性别意识。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感就会形成自信的美德。4第四阶段(6——11岁)勤分对自卑。此时的儿童在学习上常常受过成功与失败的压力。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5第五阶段(11——20)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他们认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并以别人为榜样,按照自己的理想促进自己的发展,逐渐形成自我统一的人格特征。如果青少年这时期获得了积极地同一性,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6第六阶段(20——24)亲密感对孤独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开始走向社会。他们需要在朋友、同事和夫妻之间建立友爱关系。如果建立了稳定的个人同一性,意识到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在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就会产生亲密感。(7第七阶段(24——65)生殖对停滞。这时个体已承担社会的义务,要求创造价值,贡献社会并照顾和指导自己的孩子。当个人的生殖感高于停滞感时就会具有关心的美德。(8第八阶段(65——死亡)自我完善对绝望感。这是人对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接近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完善胜于绝望,那他就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23人格是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特征1.整体性包括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理念、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调控系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表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2.稳定性3.独特性4.社会性

24 自我同一性

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25需要: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的特征1.紧张性 2.驱动性3.动态性4.层次性

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青少年的优势需要1)异性交往的需要(2)友谊的需要(3)独立自主的需要(4)理解和尊重的需要(5)成就的需要

兴趣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和活动倾向

理想: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母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2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观存在的各方面认识。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1)评价的独立性(2)评价的概括性(3)评价的广泛性(4)评价的稳定性

性别角色:个体根据社会和群体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27.如何进行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怎样建立健康的人格)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掌握人格教育的技术a支持技术b认知矫正技术 c行为矫正技术(3)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地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4)引导青少年正确的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a运用适当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授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b帮助青少年了解现实的自我 c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28人际交往由协同活动的需要引起的交往着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及相互作用的复杂多变的联系过程。

青少年人际间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方式:感染、暗示、说服、模仿

29第一印象是指观察者在第一次与对方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它包括第一眼见到对方所得到的印象,也包括看到或听到有关对方其他方面的间接材料时所获得的印象

30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者自己的外在行为所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31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1)交往对象的变化(2)交往方式的变化(3)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的)

青少年择友特征: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既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

32.人际关系: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接近性 2.外表性 3.相似性 4.互补性 5.物质性 6.自我暴露

33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特点

1亲子关系: 1.与父母在心里上的断乳 心理断乳青少年要求在心理上摆脱父母的控制的现象。心理断乳 表现:首先。常常要找到一个可以重新寄托感情的对象。其次,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最后,在思想上需要对父母的观点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通常不一样 2.与父母间的矛盾,从父母角度,没有及时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放纵或者期望过高,从青少年角度,正处于心理断乳,还有来自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2青少年与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时:教师是权威,几乎无条件服从。初中时:教师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高中时:首先,他们要求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独立和尊重,及时是教师处于良好的愿望,如果在教育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或仍用对待小学生的方式进行管理也会使他们产生反感甚至不满情绪。其次,他们对教师的学识尤其是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了更高的期望。2 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单项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往

3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同龄团体通过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青少年友谊表现在选择性、稳定性、亲密性。

34.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策略

1)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 1.客观、准确的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2 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青少年 3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的有效手段

2)创设民主与和谐的班级氛围 1.建立班级发展目标 2 改善班级中的沟通渠道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 3)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能力 1 树立交往的自信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 3 学会倾听和自我暴露 4)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1正确的看待父母 2学会理智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 3 与父母沟通和交流

人际交往中的性格障碍1.不尊重别人的处境和利益,缺乏感情 2 自我为中心主义,指关系自己的处境和利益而忽视他人 3 对人不真诚,以获得利益为前提与人交往 4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过分惧怕权威而又不关心下属。 5 过分依赖他人而又尝试自尊 6 反抗性与嫉妒心理,有猜疑,偏激和敌对情绪 7过分自卑 过于敏感 8好高骛远,苛求他人

35社会化:人学习知识、技能和掌握社会规范以及再现他们的过程

36反社会化:主要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反作用于施教者即年长的一代向年轻的一代学习的社会现象。

37、非社会化:是指青少年通过种种方式抵制主流社会的影响,不远接受社会施加的教育,使自己边缘化。

38、青少年社会化因素

一、社会因素 a社会文化b大众传媒)

二、学校因素 1、价值观念的社会化2、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3、理想目标的社会化4、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家庭因素

四、同伴群体 1、同伴群体的社会化作用是无意识进行的2、同伴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权利3、同伴群体有自己的一套标准4、同伴群体容易满足青少年的种种需求)

正式群体的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 2、较强的计划性 3、一定的灵活性

4、不同的可控性 5、成分的相近性

正式群体的作用

1、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设置2、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3、青少年社会控制的重要环节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同龄性、相容性、排他性、流动性、核心人物权威性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有助于满足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要

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青少年偏离行为的特点

突发性、模仿性、易变性、盲从性

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求知需要2、交往需要3、情感宣泄4、娱乐休闲5、好奇心理6、自我表现

偏离行为: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39、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一直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具有正常的调控能力

40、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智力2.健康的情绪3、优良的品质4、和谐的人际关系5.健全的人格6、适应社会生活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1、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1.隐匿性和突发性2、多元性和单一性3、物质性和盲目性

42、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途径

一、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1、优化校园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青少年自身维护心理健康:1、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学习负担要适量,生活节奏要合理,做到有张有弛)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25e57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8.html

《东北师大 青少年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