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随笔集

发布时间:2013-06-21 09:56: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教师随笔集

注重积累 加强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累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注重课内外的知识积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并能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们一定会背他写下的许多诗,请回家准备一下,明天老师在班里选一个“背诗大王”,看谁背得最多。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积累了更多的古诗,而且实现了认知的整合,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实践过程上,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作业的优化,给了学生更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飞扬,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在教师的心里,也有着这种一般人所共有的对儿童的爱。可是教师一连好几年地对同一批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所以对儿童的爱就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 如果一个教师能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学生,他就会看到他们的精神成长。而透过学生的成长,他就能看到自己劳动的果实。要知道,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他都倾注了自己的一部分心血。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灵活新颖 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事情有了兴趣,就不会成为负担。作业亦是如此。因此,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符合少儿的心理,适合各年龄学生的口味,老师要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机械抄写,强制背诵等作业加以改造,使其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和情境性。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灵活新颖、富有情趣的作业。如讲故事、画画、表演、调查、做游戏、编儿歌、办手抄报等,使学生一见作业就能吊起胃口,跃跃欲试,从而不断吸引他们,让他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低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少,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且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设计一些操作性、观察性、表述性、阅读性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大胆地做,大胆地说,大胆地唱,让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得以充分的张扬和宣泄。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可融入一些综合性强一点的作业,如读一读,想一想,查一查,背一背,写一写等形式,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由一节公开课想到的 1、钻研、吃透教材被严重地轻视了 不少教师备讲,课文读不了几遍,就匆匆忙忙设计教法,设计课件,有的则是从网络上搜集现成的教案,进行拼凑结合,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肤浅不到位,甚至有偏差;到位不深刻,没有独到之处;深刻不全面,三维目标缺失的现象。 2、杂味泛滥,语文味被冲淡 就阅读教学而言,它的语文味应该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情感与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的统一上,即文意兼得。 3、教师的引领,指导不到位 似乎是专讲那些学生自己就能发现,就能意识到的,就是不讲学生自己发现不了,意识不到的地方,其原因还是文本细读功夫不深。 4、课件的滥用 不少教师上公开课,首先想到的不是潜心细读文本,而是花大力气制作课件,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能看到是接连不断的图片、视频等,却很少看到学生用足够的时间静心读书和沉思默想,更少看到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读得不好到读得精彩的训练过程。大力倡导文本细读,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上述现状。 小学英语该如何教 一向以来,人们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小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store”,“drive”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4、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然而当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Unit9 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把Unit9 结束了,觉得上的有点急,第9 单元的单词应该说是在比较难的,对 5 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单词能记住并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有些学生掌握地还是很不熟练。单词主要是一节课上完。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把Japan,Japanese,France,French etc 新授完,这些单词学生掌握地还是不错的,在检查的时候基本上能全会。但上第二课的时候,在新授Where are you from? I am from????的时候,学生学单词的热情就大打折扣了,拼单词也成了问题。 5 年级的孩子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一本正经地单词讲授完的话,老师上地口干舌燥,但学生掌握的程度也不是很理想。因此,我急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小的技巧,应该把Chinese 和Japanese 放在一起新授。Japanese 是由Japan 和 ese 组成。学生在掌握了 Chinese 的情况下那么掌握Japanese 背起来就相对比较轻松点。单词比较短,对5 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此,在这样的教导下,学生掌握地还是不错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能学好英语给了较大的鼓励。 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感情交融,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和学生交往。”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将爱渗入学生心田,触动学生的情感呢? 1、施爱于细微之处 学生对教师举动的观察具有独特的敏感性,他们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更多更大量的交往是发生在极平凡、细琐的接触中。如每天的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场所,更是我和他们交流的重要渠道,有进步了我会写上Go!Go!Go!表现优秀的写上Very good! Excellent!退步的或错误较多的写上Can I help you?只写片语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关心他、注意他的,他们也会在作业本上写上 Thank you!等和我交流。 2、施爱于批评之时 批评易让学生产生不悦,反感甚至恼怒的情绪,因而在批评教育过程中,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片拳拳之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使批评依然充溢情和爱。批评本身已经就带给学生一定的刺激,如果再加上一丝挖苦和讥笑,会“雪上加霜”,因此批评时应以鼓励、正面引导为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热情和温暖。 3、施爱于教学之余 学校生活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并不仅仅限于教学活动中,课余生活中所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往往有力促进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交谈”是我所用的一个主要方式,谈兴趣爱好,谈理想,谈家人,还不时插上几句英语,如问兴趣爱好的“What do you like?”问家庭情况的“What’s your father?”等,而学生也会感兴趣的问:“老师我喜欢打乒乓怎么说?” “我爸爸是经理怎么说?”。这些都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拓展了所学范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班级日记 最近,我发觉小朱总是很沮丧的样子,这位同学是个个性比较强的同学,她的学习十分优秀,知识面非常宽,了解很多课外的知识,因此在与人接触时显得比较博学多才,似乎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同学们对她的这一点非常不欣赏,所以在同学中她没有威信,缺少朋友。造成了她的个性比较偏激,当别人说到她的一点缺点时他就表现得很激动,接受不了。她总觉得是别人和他有意作对。对老师的批评也不能够很好的接受。近几天,她和好同学小王因为一点小事闹翻了,两个人变得敌对起来,她显得更加孤独了。我一直想借机会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今天终于想到了好的办法。 学校准备举办一次安全知识的宣传,要求同学们制作手抄报,便于同学们接受和了解一些新的知识。小朱同学对电脑的了解比较多,经常在家上网查阅资料,他的好朋友小王是书迷,爱好就是看书,并且画画很好。这个任务交给他们两个是最好不过的。而且通过这次合作会促进他们之间的交往。岂不是一举两得? 下课后我找到小朱同学,郑重其事地说:“现在班级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通过报纸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一些有关安全的一些知识,如果办的好今后还要继续办。”听了这个消息,她高兴极了,胸有成竹地说:“我一定能办得很好!”她的话音刚刚落,我接着说: “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个同学配合你,两个人分工负责,共同来办。不用看,你一定会处理好这个问题,我相信你们俩一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份新颖的手抄报呈现在我的面前,同时还有两张微笑的脸。他们笑着说:“老师我们和好了!”我也半开玩笑地说:“还是做朋友比做敌人好吧!这就是宽容的力量”原来在这次合作中,他们都感到对方的重要,内容和插图都是他们合作完成的,朋友是自己最好的助手,于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化解了。 其实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非要说教式的,有时这种自我教育式的方法也非常好。 《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 最近,我和学生一块儿读黄蓓佳写的《我要做好孩子》。书还没有读完,但是我已经被文中主人公金铃母亲(卉紫)的那种急切渴望女儿有个好成绩的种种举动所震撼了。她是一位年轻时学中文,崇尚西方教育方式的女性。而如今却在社会中优胜劣汰这种残酷的现实的奴役下,采取了好多方法,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好笑的是金铃却从来没有把成绩当作一回事儿。当然,她也算得上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因此,要比同龄孩子懂得事儿多。母亲卉紫一度认为自己对金铃早期的教育是一个错误。而实际上,我认为给孩子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她现在所认为的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教育成败和好孩子坏孩子的教育,恰恰是最失败的教育。 想起自己的童年,感到庆幸。父亲没有给过我什么玩具,但是从我记事儿起,我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书、做游戏。父亲从来不问我在学校的成绩,只是母亲偶尔会问一问的。也不会因为分数的高低而加以责备。所以从我上学以来,从来不会过分的关注分数。因此,我从未有过学习上的压力。 下午的时候,在办公室与几位老师谈到了小时候玩儿过的游戏,和吃过的东西。我们小时候,玩儿的游戏都是自己编的,道具也是自己做的,现在的孩子玩的玩具都是商店里买的,价格不菲,电脑游戏是他们的最爱,这难道不是悲哀吗?一提到童年,我就会想到这些。有点儿像鲁迅文中的“后花园”。我想,那才是真正有趣味的童年吧。 再说说金铃。其实金铃脑子不笨,她所涉猎的知识范围要比同龄孩子广。在她读书的过程中,她所获得的东西决不仅仅是教科书中的“一加一等于二”,更最重要的是她在不断地思考的过程中,懂得了如何辨认是非,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有知识的文盲”,而我们需要的是有感情有热血的有思想的人才。金铃的感情是丰富的,她带回父母离异没人照管的幸幸,还像个大人似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这种从心底里发出的对弱小的同情,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所缺少的。人没有感情是不行的。 虽然主人公金玲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 ,但她的心灵里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她想当好孩子。难道这不是一个孩子最最纯真的愿望吗?这个精灵似的孩子宽容大度,有着丰富的内涵,她一直为实现目标而坚持没有放弃。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很平常,很普通,每天,我们的身边也在不断上演这样的情节。再次捧起这本书,看到“黄蓓佳”这三个字,竟然会有一种心跳的感觉。这种感觉伴着我一路走来,十分温暖。这本书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给我以思考和启迪。 《水》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与其教师细致的分析讲解,不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读”占鳌头。在这节课中,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努力引导学生将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在读中自行发现,自由和文本对话。 上课时,我紧紧抓住了课文的两条线索带着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那就是“缺水所带来的苦”以及“用水所带来的乐”。让学生在自学划相关词句、交流体会、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学习课文。“缺水所带来的苦”主要通过“挑水难”、“洗澡难”、“盼开窖”等事情体现,“用水所带来的乐”则通过“雨中洗澡”和“洗凉水浴”这两件事体现。 平时,我们虽然一直在进行节水教育,但学生似乎也没有深刻的认识。正好结合课文教学,结合搜集有关从曾缺水的地方,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结合《学和做》中的水的知识,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中用水情况对比学文,从而体会水的珍贵,懂得:有水莫忘缺水时,莫要痛快一阵子,痛苦一辈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节水的小窍门,写一写节约水资源的名言,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让努力一天天的凝聚 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积少成多的道理。可是这个道理要真正的应用在教学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件事情坚持一天可以,两天,三天也可以。可是要你长时间的坚持,你还能坚持吗?我们班的徐静从开学以来就有不做作业的习惯。不管你老师怎样发狠,发虚,她是软硬不吃。每天早晨检查作业的时候,她总是默不作声,要作业没有,要怎么处罚随你的便。一副不怕死的精神。对于她我曾经伤透了脑筋。我想你不做是你的事,我坚持检查是我的事,我就不信我每天都检查你的作业,你还能每次都不做吗?我暗暗下了决心。以后我每天都特别关注她的作业。就因为她不做作业,被我特别关注,每天早晨到校后,我首先就是检查她的作业。就这样,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下来,她开始做作业了。再后来就是每天的作业都做。不管她做和不做,我都坚持首先检查她的作业,从没间断过。转眼已经一个学期快结束了,现在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了。而且作业的字迹也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能自觉的完成作业。她的进步让我很欣慰。也让我更加相信教育需要努力,再努力。 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从教以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 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学生的智力因素可以提高,那非智力因素同样也要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重在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教学更上一台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1、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用圆纸片代替蛋糕,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好教师也是夸出来的 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等,提倡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出现了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好学生靠谁夸?当然是教师。可是好教师是怎么来的? 有的领导喜欢对教师说:“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要多发现学生的一点进步,一个优点,及时鼓励表扬。”我觉得还不如对教师说:“你今天到校真早,辛苦了。”“你批的作文真细致呀。”“你的板书比以前更工整了”????如此之类的话更有效。很难设想:一个从来没有受到过领导表扬的教师会整天努力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而去表扬他们。教师从来没有品尝过表扬的喜悦,怎能亲身体会到夸奖的作用之大呢?怎么会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运用夸奖这个方法呢? 老师赏识、夸奖学生,领导赏识、夸奖教师,这才是合常理的。当然,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如果把成功教育的理论运用到教师身上,我们的好教师一定会多起来。谁说大人就不需要夸奖?并不是我们的教师爱慕虚荣,所谓“人心不同,人心皆同”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们很容易知足,“给点阳光就会灿烂”。领导给予的夸奖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大的肯定,是对他们极大的信任与鼓励,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以百倍的干劲投入工作。实验一小的校长在去年小考质量分析会上谈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时曾说:“校长把我当人看,我给校长当牛干。”话粗理不粗,夸奖教师确实也是校长管理的一个好办法。 一位专家说:“校长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位教师,相信他们人人都是才。”校长们,请你们让教师记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时,自己也要记住“好教师也是夸出来的”,多夸夸自己的属下吧。 复习小事 转眼之间语文已经复习几天了,许多学生面对已经不新鲜的课文和不断的小测试产生了厌倦情绪。距考试还有几天的时间,我看到学生这么早的厌学,心里很急,分析了一下,觉得主要是因为复习的形式与方法太单一,几乎每天一直是“教师讲解——学生背练——做日清题”这个过程,难怪学生对复习失去了兴趣。今天,我尝试着改革了“做日清题”这个环节。 早晨语文课刚上,我就宣布:“今天复习19 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我说“今天的日清题由你的同桌给你出,所以上课时认真听老师的辅导,因为你不但要做同桌给你出的题,还要结合本课的重、难点给同桌出题。”学生一听,各个面露惊喜,顿时就来了精神。然后我从字词到句段再到篇章把本课的一些易错的、重要的、难懂的知识点系统的给学生做了辅导。这时离下课还有20 分钟,我让学生针对自己学习本课中的薄弱环节自己进行复习,做好“迎战”准备。 下午自习课时,我准备让学生日清,在同桌互相出题之前,对学生提出了几项要求: 一是你所出的题目必须包括本课的生字新词、作者与中心、课后题第四题的内容。(因为我认为学习本课必须要掌握这些知识。)除此以外可以增加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考查内容。 二是题目形式不限,争取体现考查智力因素。 三、给每个题标上分数,总分为50 分,题量要适宜,答题时间控制在20 分钟内。然后让学生在同桌的日清本上出题。 大约十分钟后,学生陆续把题目出完了,我就让他们交换回自己的本子后开始做题。在批阅时,我发现学生出的题也真是不简单!他们不但把我规定的内容都考了出来,还体现了不同的个性。你看:徐佳瑞同学为同桌出的形近字辨析组词一题,她竟全写的是四个形近词在一起辨析的,看来真下了一番工夫!他的同桌要想做对还真是得动脑筋好好想想呢!马瑞峰同学为同桌出的一道题是这样写的:“从课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仔细思考后回答。”完全是一个小老师提醒学生的口气了。????在批阅完后,我统计了一下,全及格,优秀率为 98%。最后我表扬了全班学生,还重点提到了几个出题较好的学生的名字,并把一些优秀的题目和一些共性的问题摘录出来,做了进一步的辅导。就这样19 课复习完毕。 让学生互相出题日清的小改革,我看到了以下几个优点: 一、学生在别人本上出题时,不好意思在别人的本上乱涂乱抹,字写的工整漂亮。 二、学生为了出一小份有价值的符合要求的题,上课时更加认真。 三、学生做题的积极性高涨,更加细心,谁也不甘示弱。 四、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这种做法其中也有一些不足,如有些同桌之间因学习成绩相差太大导致所出题目难易度失衡等,我想本单元复习完后,还须自己在结合学生的出题情况出一份单元检测题,宏观调控。这个方法试行几天后,观其效果,再做调整。 指导学生加标点的一点做法 标点符号是一篇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小学阶段要学习许多种标点符号:顿号、逗号、句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双引号、单引号、破折号、书名号????,那么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这些标点符号呢?五年级大多数的语文考试中都要考到相关知识,题目丰富多样,但主要出现在“阅读”这一块中,题目表现为“给文中没有加标点的部分加上正确的标点。”因此,我十分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做此类题目时,我教给了学生以下方法: 首先,找特点。当面对一段没有标点的话时,不要急于加标点,先将这部分内容读一至二遍,想想这段话在句式或内容表达上有何特点,它侧重于考查哪些标点的应用,如是排比句,就要考虑用到分号甚至是冒号;如是人物语言(对话)描写,就要考虑用到引号,并看清提示语的位置,考虑冒号的变化;等等,把这些先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我觉得作为考查五年级的题目,一般不可能只是让学生填写逗号与句号,必有其特殊之处。弄清了这段话标点符号运用的特殊之处,就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然后,填句号。再读本段话,直到读懂,判断这段话共有几句,一般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一句。判断清楚后,将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省略号、问号表示)确定并填上。这样就把一段话分成了一句一句的话,条理清晰了,难度降低了,为做好此题打下了好基础。 最后,补其它。根据实际情况把其余的标点填上,这时要格外注意刚才判断要用到的一些特殊符号,剩下的多为顿号、逗号之类的标点,很容易填上。 学生就按照这个方法填标点,正确率很高,大多数学生能全填对。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做法,也希望大家有更好的方法介绍给我。 怎样指导学生改写反问句 复习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单元或综合测试题中都有一个把陈述句改写为反问句的题目,虽然学生也练习了不少,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仍有少数同学不能正确改写。现在我分三步指导学生改写反问句。 一、先把原来的句子变为意思相反的句子,如是肯定句就变成否定句,如是否定句就变成肯定句,但是注意不要用反义词,而是加上“不”,或是去掉“不”。 二、接着进一步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如“难道??吗”,“怎能??呢”。反问词可加在句首也可加在句子的主语后面,语气词加在句末。 三、最后把原来的句号变为问号。 例如:“春天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这句话,先变为“春天不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进一步变为“春天怎能不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呢”,最后加上问号为:“春天怎能不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呢?” 当然也有些特殊的句子需要另外对待。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之一,其重要性、必要性自不言待。因此在学习中我也采用这种方法。 合作学习虽有助于小组成员的互助合作,以好帮差,但也极易导致一两个优秀学生“霸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5aa30fff00bed5b9f31d93.html

《小学教师随笔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