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17 21:07: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贴标签令社会认知简单化
①“贴标签”火起来
——新标签五花八门,公众常常对号入座,用标签解读复杂的社会现象
“我是一名'蚁族’'啃老族’'矮穷矬’'北漂’25岁的小蒙常会这样说,有时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有时是自嘲。他的实际身份是大学毕业生,老家在广西某县城,目前在北京中关村一家小公司做职员,月薪约4000元,有三险一金,与人合租房住,父母偶尔仍需像读书时那样补贴他些钱。
蒙妈妈对儿子的状况倒没那么灰心,“他上了大学,在北京找到了工作,算是开头不错吧。刚参加工作,哪能都那么理想,慢慢奋斗。我和他爸爸都有工资,经济上帮他一下心甘情愿。”蒙妈妈对儿子给自己贴的一连串“标签”,有的听说过,有的需要细细解释一下才明白,“老这么说不太好吧,影响情绪。体制内、体制外,潜规则、明规则,穷二代、富二代„„眼下,不论互联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各种“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词汇,对某类现象或群体的概括别具一格,契合人的心理,迅速传播开来,公众常常对号入座,以此对周围的人和事分类、判断。社会学上通常将这类行为称为“贴标签”你是“富二代”立刻有人联想到开宝马、爱炫富;你是“穷二代”,立刻有人联想到生活窘迫,对社会怨气大;你说央企不容易,会被冠以“五毛党”你为外资说好话,会被称为“新买办”。媒体在报道时也会大量引用这些“标签”,譬如“蚁族也想成为体制内”“穷二代,想当房奴不容易”等类似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强化了标签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许多人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一些新词而已,大家都说,你要是不知道、不跟着用,显得特别落伍。”小蒙说。在他看来,有些标签简洁明了,交流中引用一个词就能说明一种复杂的状况和心境,“比如'北漂’,就很符合我们这些在北京没户口、没根基的人的状况。有些标签,他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新鲜、时尚。“有同事生孩子了,我们会说他要成为'孩奴’了,其实人家可能并不觉得是负担,心里美得不得了呢。
不过,随着这些标签越来越多地融入现实生活,不少人感到了被贴标签的不适。陈朝伟是北京一家外企员工,家里煤气灶出故障请人来维修。“维修工人来了,不仅修不好,还把灶拆得装不回去了,最后还要收上门费。我说修好了才能给钱,他就说'你们白领欺负我们农民工’呀。这句话让陈朝伟感到很不公平,“农民工的确为城市建设做了很大贡献,也吃了很多苦。但就事论事,不对就是不对,不能随便贴标签。“自从我考上公务员后,就被贴上'体制内’的标签。”马剑对此很无奈,“同学聚会,大家都说'体制内’如何好。如果我说自己经济上有压力,立刻会被人说虚伪。如果我说工作辛苦,立刻有人说我'别装了’其实在同学里,我这样一个小公务员真的是收入比较低的。
②标签化思维扭曲社会认知
——贴标签忽略个体间差异,容易阻碍理性探讨,助长不满情绪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贴标签?
'贴标签’也称为'污名化’”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说,即一个群体将某些偏向负面的特征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将这些特征刻板印象化,掩盖其他特征,成为与之相对应的指标物。

普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习惯于将其化繁为简,以便清晰便捷地把握事物特征。签化就是一种简单归类,人们可以借助标签对外界的人、事、物形成表面和粗浅的印象,降低行为成本。
对周围的事物贴标签,每个人几乎都在有意无意间这样做。只是,当“贴标签”随着传播方式的变化,几何级地放大影响力和辐射面,继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其弊端也引起关注。
据介绍,贴标签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破坏性。能够流行起来的标签通常是负面的,它会导致人、事、物的正面形象遭到非理性的破坏。某类事件,可能前因后果极为复杂,但被贴上特定标签后,多数人就只会注意其标签所指的内容。其次是快速污染性。标签所包含的负面因素,在现代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作用下,会迅速地“传染”到类似的事物或者人身上,甚至波及整个行业、产业乃至地区,忽略个体间大量存在的差异。“河南人”这个标签就很典型。第三是不易消除性。标签流行起来,会发展成一种偏见,其固化的价值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使被贴标签的对象很难摆脱其影响。譬如,一项调查显示,被外界认为是“蚁族”的群体,一半以上并不认可这个标签,他们多数对未来充满积极预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力曾指出,近年来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网络的言论中,都存在明显的泛标签化现象。它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管个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往往会扭曲社会认知。例如,将一个偶发的、当事人无意的行为,贴上富人身份与穷人身份的标签,就使一个平常的事件变成了一个显示社会分裂的标志性公共事件。贴标签不仅不会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反而会使人们的心理不满迅速发酵。媒体过多的标签化式的报道,也在无形中强化了阶层意识、磨损社会和谐。
③身份标签折射公平焦虑
——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拉大,使各类身份标签快速流行,弱势群体用来表达不满,反映其内心焦虑
泛标签化的背后,潜藏着哪些社会问题?
在国外,贴标签主要由强势群体针对弱势群体进行,弱势群体往往并不认可。在我国则不同,一方面存在大量针对强势群体的标签,如官二代、富二代、公知、体制内等,另一方面弱势群体往往主动把标签贴到自己身上,如自称房奴、穷二代等。恰恰是这类标签,流传得最广也最容易被用来分析判断相应的社会现象。
“标签化式的思维方式,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表示。多数标签针对特定人群,标签化思维的一个特征也是以人群归类来判定其行为,某个人群赋予正面的标签,那么这个人群不分个体都具有正面性,反之,则不分具体情况都被打上负面烙印。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国群体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许光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建设则相对落后,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在社会公平方面。“按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不仅会把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收入进行横向比较,也会进行大量的纵向比较。我国今天的发展格局是,不仅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很大,群体差距也非常大。有研究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按十等分法测算,所有群体的收入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但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分配差距则不断扩大,在1988年为7倍,2010年上升至20倍以上。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拉大,生活水平差异明显,使人们产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eea556482fb4daa48d4b2c.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