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青少年成长》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心理学与青少年成长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青少年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让每一个青少年都健康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青少年的成长投入得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他们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青少年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回顾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全面推广三个阶段。
1)自发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期)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平顶山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大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在工作中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起反作用。于是开始尝试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为以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和实践基础。该阶段的特点是没有上级领导部门的行政干预,教师凭热情学习和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强。
2)积累成果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其间,出现了一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及热线,如上海的曲阳四小,江苏的金陵中学,杭州的西泠青春热线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全面推广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继而蓬勃发展起来。199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为了落实中央精神,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各地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青少年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
虽然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我们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当代中国青少年存在以下八类主要心理问:
(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必然面对各种压力。因此,压力问题是当代青少年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之一。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产生基于一定的压力源。我国当代青少年心理压力产生的压力源主要是社会变革条件下青少年在学业、升学、成才、就业、人际、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
(二学习适应问题
学习是青少年发展成才的主要途径。当代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适应

性问题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时间管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考试心理问题等。导致青少年学习适应问题主观上与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策略不当等有关,客观上则与学业负担过重、传统课程教学、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父母师长的高期望等密切相联系。
(三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交往、伴交往、异性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人际交往形式中,其中青少年同伴竞争引发人际问题是整个人际交往问题中最具现实性和影响力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退缩性人格、往失调、偏执、过度防卫等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缺乏社会人际信任、交往技能缺失、沟通障碍、个人主义、社会邻里不和谐等是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重要客观原因。
(四)情绪困扰问题
青少年是人生中情绪波动变化最大的时期,情绪困扰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神经质等情绪障碍问题。青少年情绪困扰问题的频繁发生主观上与青少年身心正处在趋于成熟尚未完全成熟的动荡期直接相关,客观上与社会过度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或就业压力过重等密切联系。
(婚恋与性心理问题
性成熟是青少年成熟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性成熟既包括性生理的成熟又包括性心理的成熟。研究表明,一方面当代青少年性生理较过去普遍提前12,但性心理成熟又较过去延迟12;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西方性观念、性文化的涌入又通过发达的网络、传媒等途径时刻诱惑着充满着性好奇、性冲动的青少年。因而青少年中早恋、非婚同居、性变态、性强暴、性暴露、性自慰、性报复、性犯罪等性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严重问题。导致青少年的婚恋与性心理问题除其身心发育不成熟外,更重要的是现实中大众传媒、网络文化和成人世界中有关性与色情信息的充斥,对辨别力差的青少年的引诱侵蚀结出的苦果。青少年因恋爱或失恋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多与性心理问题相关。
(网络心理问题
网络成瘾问题是当前青少年中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网络成瘾轻者会造成注意力缺失、智力受损、孤独感、抑郁、动机冲突、双重人格、成瘾行为、适应不良、躯体症状等身心疾患,重者则可能沉溺于虚拟世界而模仿凶杀、色情游戏中的角色,造成违法犯罪或自毁等恶性后果。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是其好奇、用虚拟世界弥补现实中不能满足的需要、无成就目标、人格缺陷、抗诱惑能力差等,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现实人际交往、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刺激、家庭-学校-社区没有建立起目标一致的育人环境、监管不力不当等。
(七职业心理问题
青少年的职业心理发展还未成熟,职业心理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相当薄弱。青少年职业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成熟度、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缺乏个人职业规划、职业成熟度低、职业价值观偏离职业现实、职业能力不强等。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主观上与其职业认知片面、业选择面窄、职业价值取向单一等有关,客观上既与社会的职业地位、职业价值认同、职业的“热效应”和“回报率”等有密切关系,也与我国职业教育及研究、社会职业间报酬失衡等因素有关。
总结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上述八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成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和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密不可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当前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的误区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其问题也日益显露。独生子女问题于其说是由独生子女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还不如说主要是由父母教育失误和某些教育环境的

缺陷所致。独生子女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良好的条件,同时又存在着某些不足。在家庭里,祖辈与父辈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对子女,一方面因其“独”而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舍不得让他们参加任何家务劳动,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另一方面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又过分的要求他们,强使这些孩子接受超越其幼小心灵承受力的教育,如艺术性教育、计算机教育、外语教育等。这些过度教育的措施违背了孩子们的天性。无论是对孩子生理还是心理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调查研究表明,一个被家庭溺爱娇惯的学生,他们行为不是怯懦、退缩、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就是蛮横、自私、任性、贪欲、懒惰、逞能好强而不顾一切等。而那些由于家庭长者的专制,甚至歧视与虐待而得不到家庭成员的关怀、爱护和温暖的学生,则比较容易产生对人不信任、冷漠、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的性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父母不和,再加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同样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的偏差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大的教育偏差。
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学习疲劳过度。目前,我国学生在学校里整天被束缚在冗长乏味的课程中,课外活动徒有虚名;回到家中还要埋头于做不完的作业中,很少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没有机会做自己愿意做、感兴趣的事情。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方法大多为死记硬背,既激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无效地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而不少学生便产生了疲乏或疲劳心理,出现了诸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想紧张、思维迟缓、感知灵敏度减弱、情绪低落或不安、烦躁、忧虑、兴趣减退、全身疲劳无力等症状,有时甚至会出现恼怒、粗暴行为。这不仅影响到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心理健康。
2.强大的升学压力,导致学生焦虑行为的产生。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目标的偏差,其主要表现是一味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激烈的竞争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都围绕着考试转,围绕着教学转。频繁的考试,反复地排名次,搞得学生十分紧张。长期的焦虑、“开夜车”,使很多学生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唤散、情绪波动、食欲不振,有的甚至精神恍惚。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会诱发出许多心理疾患。
3.学校的教育方式失当,造成了学生心理的压抑。当前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育方式随心所欲,无视学生个性独立性,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对于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学生往往敢怒而不敢言,产生心理上的压抑,到后来则往往表现出顽强的抵抗意识,对教师产生心理上的对立,甚至拒绝接受来自教师的一切教育,变得多疑、孤辟、暴躁、粗野;有些学生则可能因此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胆小怕事,常常处于心神不定和忐忑不安的心态之中,出现各种心里问题和偏执行为。
4.性成熟的提前与学校回避性教育的不良后果。由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有关社会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理发育加快,性成熟年龄提前。女孩在11-12岁,男孩在14-15时性器官基本发育成熟,并且今后还有提前的趋势。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相继出现,必然带来学生心理的变化。而学生心理成熟的滞后性,往往又适应不了这些身心变化,由此便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及时开展性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但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对此一直采取回避态度。尽管近几年许多专家呼吁要在学校开展性教育,可是绝大多数学校仍未将这一重要教育内容列入教育日程。即使已开展性教育的学校,其教育内容也只局限于性器官解剖生理知识的讲解,缺乏进一步的关于性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关系的指导。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必要的性教育,没有具备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步的性知识,他们对许多突如其来的性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缺乏心理准备,易出现精神上的迷惑、恐惧,甚至出现性伤害、性罪错行为。
三、社会对学校的不良影响与学校的教育无能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现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如“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以及“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以权谋私”“一切向前(钱)看”等,已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灵,有不少学生甚至走上岐途。面对这些消极影响,目前学校还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从而表现了一种教育上的无能,出现了“5+2=0”或“6+1=0”的无奈现象。有些学校教师甚至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任其泛滥。有的学校教育工作者也受其影响,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带进学校里来,带进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严重地危害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2.多元文化的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被介绍到了中国,但随之而来的西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种学说与流派也涌入国门。面对各种思潮、观念,人们开始怀疑和彷徨,不知道熟是熟非,何去何从。尤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些多元文化的冲突对学生的影响更大:一方面由于他们追逐潮流和时尚的心理,促使其大量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一方面又由于本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不能明辨其中的是非真假而出现迷茫、困惑。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时加以引导,他们便会由困惑而引起心理上的冲突,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显然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本文不再赘述家长、社会应采取的做法,仅从普通教师入手,谈谈身为一名普通教师面对愈加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势应该如何去做。
一、运用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要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较好的方法是: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奖赏,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不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眠质量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和反抗情绪。教师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千万不要歧视、打击和污辱他们。
3、加强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太了解,有时常把身体发育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理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二注意自身形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这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都有可能给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已经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愉快、满意、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学生的冲动及不良言行要保持冷静,为自己的心理筑上一道坚固的保护墙。工作中遇到挫折要有自信心,不可把灰心、沮丧的情绪带进课堂感染学生,更不能在学生面前发泄、盲目冲动。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力,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表现出良好的性格、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力、良好的自制力及

强烈的责任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f7ee9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b.html

《《心理健康与青少年成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