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平平淡淡的生活,开开心心做事
对生死,总感觉这个话题太沉重,太有内涵,《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读完之后细细的回味着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余味无穷,感触颇多。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书中的主人翁是一个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以后,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得知他的恩师的病情之后,便和老教授约定,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大部分人在老人离世前,要么一味竭尽全力给老人多留点时间,要么一味的为老人的即将离去而痛哭流涕,没人想到去聆听这远比遗嘱要重要的多的东西。幸亏有莫里施瓦茨,幸亏有米奇,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临终老人对人生的思索。
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这和老教授给学生上课的内容是分不开的,因为老教授在每个星期二给他的得意门生讲授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得准备回答问题,还得准备提出问题,还有好多讨论的话题,涉及到爱情,工作,年龄,社会,原谅,以及死亡。每个话题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的深不可测,然而在莫里的口中,一切不过是人生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不可能会没有爱情,不可能会脱离社会,不可能永远远离死亡,一切都是在平常不过的,在他看来,风轻云淡,即使他自己是主人公。在他的话题中,大至世界,死亡,小至家庭,爱情,,在他的话题中或许他描述了他的一生,可是那又何尝不是我们没个人人生的一个缩影。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家庭,一个人可能没有富足的生活,没有健康的体魄,但他不可能没有家庭。在家庭这个避风港中,我们得到的永远要比付出的多得多,但从没有人跟你计较这些。在这里,你能得到爱,不是来自于情人,不关于爱情的爱,无论在外边受到什么样的痛苦委屈,心里也不会感到孤独害怕,因为有一个家庭守护着你。还有关于感情,人活一生不能没有爱。相爱或是死亡。一个人如果失去爱就像断了翅膀的小鸟一样。还有关于遗憾,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存有遗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可以说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抑或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但如果每个人的遗憾都想莫里那般美好――当不成医生当不成律师,就当一名好老师。那遗憾也就不能称之为遗憾了。还有衰老和死亡。莫里说:“拒绝衰老和死亡,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死亡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是的,与生活讲和,这不是懦弱,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正视生活中的衰老病痛,甚至死亡。既是不可避免,为什么要惧怕他的到来呢。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

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听他的话,那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开开心心做事,我想我们一定会生活的更美好。篇二:读《相约星期二》有感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亨利亚当斯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由于看了余秋雨的《最后的课程》一文,那是他为《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图书所作的序,余秋雨在文中说,“我曾设想过,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来日无多的老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他不太重要,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大多的外界使命;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他,我硬着心肠说,临终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围绕,使他有可能系统有序他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一个教师在课堂里一样――那么对了,这位老人最好是教师,即便在弥留之际也保留着表述能力,听讲者,最好是他过去的学生??这种期待,来自多重逻辑推衍,但他果然出现了,出现于遥远的美国,出现后又立即消失。一切与我们的期待契合。”这段话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浓厚兴趣,让我想要看看一个教师临终前对于人生的感悟是怎样的。怀着好奇和郑重的心情,我阅读了《相约星期二》。
这部书内含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阿尔博姆,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
人,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曾经连续四十周被列入图书销售排行榜。
莫里教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灵魂,是一个幽默的精神导师。他最后十四周的课程,内容涉及生命和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和自然,婚姻和文化。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
这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莫里和米奇对衰老的谈论――莫里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子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你能理解吗?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这是怎样一种豁达坦然的心态!这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然而作为教师,莫里又必须把这种化解上升为课程。他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环顾我们四周,有的青年人或漠视青春,或炫耀强壮;有的中年人或揽镜自悲,或扮演老成;有的老年人或忌讳年龄,或倚老卖老??实在都有点可怜,都应该来听听莫里老人的最后课程。虽然我现在年纪轻轻,涉世未深,但是亦从这个章节中感悟出一份豁达和从容,人生在世,就该经历喜怒哀乐,享受每个人生阶段,你会发现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美好,都有别的人生阶段所无法比拟的幸福。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莫里教授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也包括读了这本书的我。我将继续从中感悟和挖掘,体会教师的伟大,生命的意义。篇三:读《相约星期二》有感笑对人生
人生在世,难免要受很多的磨难,不同的时间你会处于不同的人生状态,谷峰,谷底,或者是半山腰。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把时间放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上,而是把时间浪费在发牢骚上,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在几米的一本书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我总是这样对自己说,即使站在最低最低的位置,看不到花儿绽放时的艳丽,然而却总不会错过花瓣飘落时在风中悠扬飞舞的浪漫。”所以,无论我们处于人生这座山峰的什么位置,都有它的特殊之处,美丽之处,总会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好好的利用这个跳板,我们会达到我们想要的人生高度!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看新闻时总是能听到关于曼德拉的消息,这位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为何会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如此关注,如此关心?因为他那不平凡的一生,他那对待磨难的态度。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他奋斗了五十多年,经历了长达28年的铁窗生活,在狱中备受折磨,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斗争,而是在狱中阅读大量书籍,为斗争寻找新的办法。最终,在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下南非当局释放了曼德拉,且在19945月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我们所熟知的《光辉岁月》这首歌即是专门为了向曼德拉表达敬意而写。
在《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中,主人公莫里.施瓦茨,是哈佛大学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在他退休后患了一种绝症,他的肌肉会慢慢萎缩,让他没办法站立,吃饭,说话,最后会窒息而死。换做任何人都会自怜自艾(yi)。然而,莫里却正相反,他用他所剩不多的时间告诉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45ec61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30.html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