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第1讲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讲
对联的起源与分类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来一起欣赏村夫老师写的一副对联:“慈心不与仁为对,善举当同义有联”。慈心,就是慈祥的心,仁,属于道德范畴,对,作对,就是说慈祥的心不会与仁爱作对;下联,善举就是善良的行为,善意的举动,义,人情,义理,说的是善良的举动一定是跟义理相关联,这是我们慈善诗会的办学宗旨。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又叫楹联,产生于民间,历史悠久,逐渐发展日趋规范;但是,对联从产生到发展犹如野草般虽无人经管却蓬勃蔓延,因此,关于对联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这里我们介绍几种普遍,大家都比较认同的的观点。
1、桃符说
对联,又称为楹联,对子。说到桃符,就要先说到两个神仙,这是汉族人信奉的神仙,他们分别是神荼、郁垒(音shēnshū、yùlǜ)。《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大意是说: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曾经有一座鬼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上百只鬼出没,而且还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在外面作恶的鬼都要赶回鬼城。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芒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有的更简单,直接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大中华楹联菁华·序言》说:“楹联始自桃符。”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为什么会信桃符呢?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农业生产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以及地理条件的影响。日夜交替,四季更换,风、雨、雷、电时时发生,这都是古人感到迷惑不解的现象。于是他们就想象是由神灵操纵着这一切,因此产生了对日、月、星辰及风、雨、雷、电等天体、天象的崇拜。这样就有了鬼神说,这种鬼神说一直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朝代,一直影响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前面说的桃符说中这个鬼经过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鬼门关。这就是鬼门关的来历。宋代以后,神荼、郁垒被奉为门神。

讲两个关于门神的典故。
1)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夜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恶鬼夜魅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
2)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618627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治,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kū)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此外,钟馗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2、春联说
一直到五代时期,人们才开始在桃木板上写两句祈祷吉祥的句子,替代二神画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但当时并不叫‘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大家熟悉的王安石《元日》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值得一提的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此联为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所载,该遗书记录了12副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三阳”古时候:冬至为一阳生,阴历十二月(腊月)为二阳生,立春时节为三阳生。这里,三阳,也就是立春;始布:就是阳光普照。三阳始布--立春后阳光普照。。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春为四季之首。初开:春风吹又生了,万物开始复苏。“始布”、“初开”,是表达萌发新生的希望,有未来、有奔头。是祁福纳祥的吉利话。此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
真正的春联的出现则是在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补充阅读资料: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载:浦城真西山先生,尝读书邑之粤山,名其斋曰“学易”,即今南浦书院地也。有春联云:“坐看吴粤两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见《三才图会》。余尝主南浦讲席,拟为敬录此联,悬之楹柱,而因循未果。”此联距今至少有700年的历史了,为有记载的最早的书斋联。
古时作官之人常于衙署厅柱上自书楹联,或标明官署名称,或概括地理位置,或描写山川形胜,或申明施政宗旨,或以官箴戒约自勉,或效法古人为官,或省视自身功过,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文化,一种政治文化。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联,至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则几乎成了各级官衙普遍的故事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衙署楹联为余玠所题。余玠南宋末期抗蒙名将,字义夫,号樵隐。淳祐二年(1242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后又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到任后,大改弊政,遴选守臣,惩杀悍将、溃将,整顿军政;轻徭薄征,设置屯田;修学养士,延纳贤才。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据史料记载,寿联起源于北宋时期。旧《辞源》“寿联”条云:“宋孙奕《示儿编》:‘黄耕庚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始此。据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所载,五代后唐(公元九二三年至九三七年)进士范质“遁迹民间”时,曾在纸扇上偶写一联用以自励,联曰:‘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这是目前我国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扇联。此外励志联、风物联、灯联、婚联、挽联等等不一而足相继在民间产生,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几位皇帝喜好对联,上行下效,对联创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恕不一一列举。3、演化说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人们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题于壁、楹柱、书斋、桃符等物之上,就成了楹联;人们以口头语句相对,也是对联功用。这里强调一下诗赋中的偶句只是为对联的形成做了文学手段的奠基,对联在对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诗赋偶句和对联的区别还很大,后面的课程会讲到。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关于对联起源之争对实战并无多大意义,这里仅仅让大家粗略了解一下。本朝以前未被国家定位,因此,没有专门文献记载。后世探求源流乃至于联律之争也属必然。值得高兴的是楹联发展到公元2007年(次年修订),中国楹联学会出台了一部纲领性的文献:《联律通则》,为我们圆楹联的中国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指南。在此说明:本课程的编排,就是依据《联律通则》的规定,结合自己的对联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虽是挂一漏万,尚期抛砖引玉,与后学共斟酌,祈博学以指谬。
二、对联的分类
分类标准不同,就有多种分法,简单介绍几种。1、按内容分:
1)写景状物类山水名胜之地,写景状物居多。如镇焦山自然庵风光秀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为之题联云:
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谈起此联,尚有一段有趣的掌故呢!康熙末年,板桥而立之年,家中蒙遭不幸,父亲病故,卖书葬父,负债累累。板桥为躲债遂逃至焦山别峰庵一同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cbaa9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b.html

《对联第1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