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古诗词分享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选劳动的古诗词分享

【篇一】精选劳动的古诗词共享乡村四月
朝代:宋朝|: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古诗简介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清爽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季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媚动人的山水颜色。其次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气。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顾首句的“绿遍山原”“插田”照顾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翻译/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密,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完毕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赏析/鉴赏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季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风光勾画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分,“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呈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表达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夫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急、繁忙。前呼后应,交错成一幅颜色鲜亮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叉,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覆盖在淡淡的烟雾之中。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召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季节江南大地的风光,眼界宽阔,笔触细腻;色调鲜亮,意境模糊;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似乎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地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劳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行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劳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有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急之中保持一种沉着舒适的气度,而这沉着舒适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模糊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对农夫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篇二】精选劳动的古诗词共享悯农二首
朝代:唐朝|:李绅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简介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详细而形象地描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夫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遭饿死的现实问题。其次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夫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夫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终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夫真挚的怜悯之心。组诗选取了比拟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冲突。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比照手法,增加了诗的表现力。翻译/译文【悯农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许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旧有饿死的。【悯农其二】
农夫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夫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赏析/鉴赏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详细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夫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呈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处处硕果累累,


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奉献和无穷的制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夫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考“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查找,去思考。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其次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夫依旧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夫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夫不避寒冷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肤浅的慨叹之中,分散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怜悯。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尝,其中不是没有缘


由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常常接触到的最熟识的事情。是,最熟识不肯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很多熟视无睹的状况,假如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晰,从而加深了熟悉。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也许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索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特别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每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夫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看到了,分散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考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训练。
其次,诗人在说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谈论,而是采纳鲜亮的形象和深刻的比照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承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纳了鲜亮的形象概括了农夫在广阔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终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状况形成鲜亮的比照,引发读者从比照


中去思索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直接把观点告知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其次首,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夫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夫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尝得更加详细、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终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终,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简单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缘由。
【篇三】精选劳动的古诗词共享田家·昼出耘田夜织麻朝代:宋朝|: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古诗简介
《田家》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朴实浅进的语言,热忱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喜爱劳动的美妙品质。翻译/译文


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忙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赏析/鉴赏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有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喜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给全诗增加了活泼轻松的气氛。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喜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篇四】精选劳动的古诗词共享农家望晴
朝代:唐朝|: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译文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希望着乌云散去、


阳重现。赏析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值农夫打麦晒场的时候,突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衬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许多人家的盼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表达古代农夫的性格:他们悄悄地为社会制造财宝,饱经磨难与打击,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坚韧地生活着,永不无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势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方,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势给人一种长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势,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无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缘由是极形


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详细微妙的一个示意。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季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犹如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需集中,必需使读者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原因。
这首诗对农夫有怜悯,但没有怜悯的话;对农夫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怜悯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篇五】精选劳动的古诗词共享江上渔者
朝代:宋朝|: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古诗简介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诞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难,盼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留意,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怜悯。翻译/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宠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赏析/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比照剧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留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非常喧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提醒“往来’的缘由。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留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获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怜悯,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奉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剧烈比照,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2]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美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寻常的


语言,寻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寻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cc7331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f.html

《劳动的古诗词分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