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多能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实习保险工作与中职资助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岗位需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研究》研究方案
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部申报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岗位需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研究》,经上级领导批准,列为2011年度“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实习保险工作与中职资助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006为使该项课题有序运行,现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转变,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迫切需要具有一专多能,适应多种环境、具有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必须以这一变化为导向,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技能教育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高地,高效地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尖端科学技术与传统手工生产并存,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人才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同时民营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不再招收大量人员来牺牲经济利益,而是要求劳动力重新组合,高效、低耗地创造效益,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再者,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要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具有多样性。所以,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概念的界定
一专多能指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职学生的一专多能,可以指学生立足于本专业的课程范围,精通一门实用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相关课程,具备为所精通的专业知识相辅助的多方面的技能。
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是指学校在一定时间和学层次条件下将有一定跨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交叉渗透,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达到优化组合,成为专业迁移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教育过程。具备这种知识、能力、技能的人即为复合型人才。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外部理论依据与中外教育史上曾大力倡导的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而其内部理论依据则可归结为人的知识结构理论。
三、研究目标
职业教育起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企业对人材的需求就是培养目标,企业对人材的需求变化就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发现,以企业服务为中心,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材,使学生一专多能。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在实践中善于动脑、乐于动手,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满足了企业需求。职业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种教学资源的整体效应。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网络技术相关专业技能,善于沟通、协作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服务器的基础知识以及网站的建设、管理与维护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网络应用、管理和维护技术,能够胜任中小企业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岗位上的网络施工、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工程施工,办公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产品营销与管理工作。
四、理论依据
1.通识教育。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理论认为,受教育者在接受了一定的通识教育后,就能以一定的知识领域为基础,汲取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实现自己,扩大知识范围,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这种人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博”这一显著特征,在实际工作中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所提倡的“宽口径、厚基础”是一致的。通识教育理论为当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而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不但要“博”,即培养基础宽厚的学生,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培养专业扎实的专才。所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除了上述通识教育理论,还应包含专才教育理论。
2.专才教育。早期大学的教育重点在通识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一般性的知识能力。随着知识的发展和分类,大学教育逐渐偏向了专才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性强,但其发展后劲不如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足。而且,一方面由于过度专业化的教育会导致人性的异化和工具化,另一方面专才教育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已成为过去,所以这一教育理论在当今成为了许多学者批判的对象。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专才教育的内涵也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汲取通识教育精华的基础上,同时也包含了专才教育的合理内核,因此,专才教育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之一。卢梭曾经说过:“虽然人的智力不能把所有的学问都掌握,而只是选择一门,但如果对其他学科一窍不通,那他对所研究的那门学问也就往往不会有透彻的了解。”由此可见,复合型人才的“专”与“博”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片面强调某个侧面都是错误的。学生“专”而不“博”就难以适应高度综合的大科学时代的要求,而只“博”“专”则缺乏业知识和技能,在高度分化的科学面前又很难有所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通

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与“博”,这样使学生既对相关专业的内容有广泛的涉猎,又在专业水平上达到一定的层次,最终实现均衡教育的目的,这实际上就是培养了复合型人才。
3.“知识龛”的知识结构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代学者文祯中1987年在《关于“知识龛”的探讨》中提出的。所谓知识龛就是个体(或团体在由n个知识维构成的n维欧氏空间中所占领的多维知识体系的总和。知识龛的大小既能反映个人对科学知识掌握的总量,又能测量个体的能力。n维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维。专业知识维对于整个知识龛的“增容”起着较大的作用。然而过去的专才教育在培养学生时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维,忽视工具知识维,因而学生视野狭窄,致学生的智慧、才能和特长在未来的工作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一方面具有较大的知识龛,另一方面在注重专业知识维的同时,也能不断发展其他维,在学习中不断壮大自己的知识龛,成为具有立体知识结构、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亦即“T”型人才。
五、研究对象、原则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计算机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和高一高二学年在校学生。(二)研究原则:
1、在日常基本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
2、确定学校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岗位定向,并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对岗位所涉及知识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素质能力等进行分析汇总。学生在入学后要按照课程设置进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网络技术专业相关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学习。高二学年学生要在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布线、网页设计、办公设备维护四个方向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已的拓展实训课程,通过对校企合作定制的岗位实训项目进行反复训练,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能,这也是学生毕业设计项目的主要内容。由于所选拓展内容不同,同样的实训项目针对不同的学生在考核方法和评估方法要区别对待。
3、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与企业平台的建设本着互利合作、共同研发、资源共享为合作原则。与企业在课程设置、实训项目定位、岗前培训、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要接受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所选实训项目的专项培训和就业指导,学生顶岗实训选择与其拓展实训方向一致的网络技术企业,可以快速上岗,缩短岗位技能差距。充分体现职业定向、岗位定向。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企业需求和人才规格进行充分调查。2.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3.比较法:比较国内外培养计算机网络人才及培养教材方面的经验,突破传统结构单一的课程模式,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和关键技术,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零间距”的课程模块。
4.经验总结法:对结果进行归纳评价,与创新思想相结合,形成系统的研究报告。并请专家,教授,企业经理评估教改、试验结果。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网络工程技术员和管理员的职业岗位要求的研究。网络工程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网用网管网”核心专业能力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建网用网管网’为核心能力、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专业课程实施方案(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中职网络技术专业以”建网用网管网”核心能力的项目课程标准及实施方案网络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041.整理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2.召开开题预备会,做好开题论证的各项准备工作。(二)实验阶段:(2012.05---2014.5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念学习,统一思想,更新观念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4.通过调研,进行计算机网络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研究。5.进行项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研究。6.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本教材的研究
7.召开中期推动会,适时进行阶段成果展示会,引领、推动课题研究。(三)总结阶段:2014.052014.12
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等教学文件进行调整,对校本教材的试用进行总结、修订,由学生、教师、企业、专家等对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八、完成条件及可行性论证
(一)计算机专业是我校建校初期就成立的专业,师资队伍雄厚,这个集体是市级青年文明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计算机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计算机共有教师40人,专业教师24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骨干教师4人,研究生2人,100

具有劳动局颁发的技能证书,属“双师型”教师。年轻的教师们思想道德高尚,职业道德优良,专业技术娴熟,参加国家、省、市、区专业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賽,喜报频传。
(二)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仪器设备配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数量配置合理,教学效果良好,使用效益高,品质精良,满足综合性、新颖性、创新性等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实习场地仪器、设备完好,配置先进。2004年至今,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百兆光纤出口,千兆骨干内网的校园网络环境。配有专用多媒体教室3个,可完成多媒体教学功能的专业实训室5个,微机硬件室1个,微机实习室11个,教室备课室1个,在校生人机比率41,教师人机比率31。学校现拥IBM346服务器4台,可独立实现对外网站发布,资源存储,电子邮件服务等功能,现代化教育教学办公环境初具规模。
(三)该课题的组织研究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学校对计算机专业仪器、设备的购置非常重视,每年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学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与专业实习制度日益完善。九、组织机构和分工长:
刘龙:负责对课题设计、指导副组长:
付春玲:负责课题的实施、协调、总结员:
计算机专业教师:负责实验教学、研发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课,形成经验材料、论文等成果。
2012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f8f73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e.html

《一专多能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