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建筑学学习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2-03-10 12:47: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我的建筑学本科学习反思

摘要:建筑实际上是很大众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东西是要有大众的认可,而建筑师就是要把大众的东西提炼出来。所以说,建筑创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建筑师既然是服务于人的行业,那就必然要有服务的准则和道德。

关键词:为人服务的行业、服务的准则和道德

Abstract: Architecture is actually quite popular thing, everybody has his own opinion, some things is to have a public recognition, and the architect is to transfer the mass things abstracted come out. Say so,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s not a person's things. The architect since is a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 there will inevitably have service standards and morality.

建筑师的理想:按自己对世界、对生活、对建筑的理解来实现建筑。

建筑师的现实:各种力量要影响你实现建筑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进步;

作为建筑师,也不能不面对现实,离开现实,理想不可能实现。1

长期以来,无论是从事于建筑行业的人员或者是即将从事于该行业的建筑学学生,一直都纠结于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穿插限制的问题。我想,若是从这个方面找不到解决的出路,不如换一个思维方式,思考一下建筑师的定位究竟在何处?

有人说:创世伊始,上帝耶和华连续工作六天,创造了天地,山川河流,生灵万物……第七日的时候,上帝累了,于是他创造了建筑师,由建筑师来代替自己继续“造物”。其实,上帝的翻译的时候指的就是“造物主”,那建筑师就是代替上帝来造物的,创造建筑,创造城市。所以,用上帝来比作建筑师也非是不可的。

有一句话:“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对于建筑师而言,这句话可以拆开成递进关系来说:建筑师的心有多大,建筑就有多大;建筑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这句话中的“大”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形容词,可以替换为“小”、“美”、“高”。然而在这篇文章中,我觉得可以说成:建筑师的心有多怪,那么世界就有多怪。

对于建筑师来说,认清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建筑师是一个为人服务的行业。这一点与我之前所说的“将建筑师比作上帝”是不矛盾的。因为这完全是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出发点。就如同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农民很伟大,供着所有人的吃和穿,但是却很少有人希望去做农民”是同样的道理。

建筑实际上是很大众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东西是要有大众的认可,而建筑师就是要把大众的东西提炼出来。所以说,建筑创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建筑师既然是服务于人的行业,那就必然要有服务的准则和道德,要把被服务人的意愿放在重要甚至于首要的位置,至少也是把个人和甲方的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服务二字才能得到体现,所谓的理想与现实的东西也就近了很多。人类的发展与积淀都已经有了很长的一个时间,大家对于“好”和美都有了一定的评判标准,只是很多人没有经受过专业的训练,没能开发出来,而建筑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把大众的想法提炼出来,那么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才能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建筑师。

张艺谋说过:“带着脚镣跳舞,别有一番风味”。就像是探戈,虽然不是一个欢乐的分为氛围,但似乎确实更有内涵。所以,有的人将建筑的创作比作如此“建筑便是带着脚镣跳舞,建筑师,便是舞者。”在一个限制条件下去做出另外一种风味的东西来,而且这种解决了某些问题的建筑或许更有道理和存在的意义。

从另外的一个视角来看,我会觉得枷锁、镣铐这一些都是不过是建筑师给自己加上的产物,或者至少是一种被放得过大的矛盾。就如同我之前所说的:建筑师是一个为人服务的行业。在这个圈子里,长期弥漫着一种艺术家般的忧郁气质,当遇到苦难与矛盾的时候就会觉得十分痛苦,这个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都过于看重自己在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遇到挫折有一种失落感:另一方面可能更多是建筑师与业主或者说是现实情况不能产生共鸣,而后者其实是创作中痛苦的根源。2

事实状态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选择业主,那么就要做好被业主选择的准备,因为建筑师既然是服务业者,那么就要具有服务业者的心态。

当我们能够很深刻的理解或者坦然地接受这一点时,那我觉得,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也就不再是一个循环而无解的问题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些现实的东西当做是建筑创作和设计中的积极阻力。也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游刃有余。“建筑师都是有追求的”,我想这句话是大家都不会反对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句话是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对自身的一种褒奖。建筑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只是在最单纯的设计中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那么我们便需要运用自身所学,各项扎实的专业知识来创造各种本为不可能的可能,进而从此中获得乐趣和满足。那么,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残酷的、现实的东西,不过也是建筑设计中所遇到的困难的一种罢了。

要想到达彼岸,必须弄潮,不能上岸或抱怨水浑。屈原《渔父》中随波逐流的典故,从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个意思。现实中有这样那样的阻力,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去应对。我觉得理想就是暗夜中的明灯,没有理想,看不清脚下的路,人就会失去希望,就会放弃。把我们的“小宇宙”释放出来,它的能量越大,辐射的范围也越大。大师为什么有话语权,凭什么可以影响甲方?原因就在于此。只有“用理想之火照亮现实之路”,建筑师们才能在创作之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既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上下其手”,求得最佳平衡点和坐标定位,也要在各种利益之间“左右逢源”,协调复杂的关系,我们更需要“前赴后继”,始终为心灵深处的理想而战斗。3

对于本科在读的建筑学学生来说,“设计”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这个成长变化的初始知识结构体系之中,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也没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更加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握住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很必要的规范和要领。前者是一个很抽象的内容,与天赋有关,也许即使是一个很好学勤奋的学生在自己一生的设计之中也很难找寻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后者,确是一个实实在在,可以捉摸到的东西。也是成为一个优秀建筑师的必备的理论基础。

曾经有人提出过当代中国建筑学教育中学生遇到的“‘象牙塔’中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的脱节”的问题。这其中提到了学生们从踏入学校开始,就很少真正接触社会,仅有的一点常识大多来自家庭和传媒的影响。 对于现存的社会问题,是象牙塔中的建筑学生们很少想到的,他们既无心也无力关注,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逃避态度。故而在进入社会以后,更容易遇到理想与现实碰撞的问题。4

建筑学的特点和学校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学校中队建筑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善创造、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的学生普遍被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艺术修养、丰富的人文知识、熟练的创作基本功。这本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很积极地教学方式。但是却有很多的学生也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都开始了崇拜“建筑大师”并梦想成为“大师”。学生也充满激情地投入方案创作。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有做方案设计才是建筑师,只要做出吸引眼球的的建筑创造的就是大师了。5

但我现在对于“建筑大师”的第一个定义应该是:能够做出优秀的建筑的人。

那么什么是优秀的建筑?本科的专业学习中已经很容易让人理解那些外表光鲜亮丽,造型另类别致的建筑不一定优秀的建筑,若是其内部使用空间做得很粗糙,那么这只是一栋很糟糕的建筑。那么反之就是优秀建筑了吗?诚然也不一定,这应该只能算是一栋合格的建筑。设计它的建筑师也不能叫做大师,只能称作合格的建筑师而已。若是需要更高一层次的提升,向大师的层次迈进,那么就需要第二个定义的解释:能够正确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比较完美的解决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与困难的人。

建筑设计中所遇到的气候、朝向、交通等等是不是问题?当然是。但是却不仅仅于此。甲方的需求、经费的限制、建筑使用者乃至被辐射影响者的感受……这些就是需要更进一步考虑得问题。通常这一些就是与建筑师的理想所冲撞和纠结的现实问题了。

有一种说法是:建筑设计是为他人做嫁衣,而不是给自己树碑立传。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很正确的。很多学生和想学建筑学的其他专业人士都以为建筑设计是能够实现设计师本人理想的理想职业。却不曾了解到的是:建筑毕竟是需要巨大财力、物力才能建成的。建筑师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先满足出资方也就是所说的甲方人的利益。

虽然同是在从事创作,但建筑设计师和画家的职业却完全不同。画家是为自己而画,画的时候想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师是为业主做设计,做的是满足业主的综合需要。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即便是很有名的建筑师也只是拥有少量相对的自由。

作为建筑学学生,我们能够非常切身的体会到成为一个建筑师的真正快乐来自于你的大脑和体内获得的体验——当你充满创造活力,当你思路清晰地解决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使事情取得了比你预想还要好的结果时;或者来自于你的感觉——当你将从学习、旅行和经历中辛苦得来的知识运用到创造性的过程并且接近完美的时候……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非常急迫的需要明白的一点:大师并非可以培养出来的,建筑师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需要大量的负责任的默默无名的设计师,无论是做方案的还是做施工图的!建筑学和其它行业一样,都需要大量刻苦的训练和大量的失败积累,都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才可能形成理论,甚至必须经历残酷的竞争并坚持不倒下才可能出现少数的成功者!

国内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一般是:具备科学、艺术与人文广泛的知识背景。作为建筑师,建筑学着实处于一个尴尬地位,因为在谈到建筑的内涵和定义的时候都不得不与这其他几门学科拉扯上关系。我们不得不借用科学和艺术的理论方法以及人文的思考方式来武装我们建筑学的研究,从这点上来看,仿佛建筑学科仅仅是依附于其他学科而产生的。似乎从来没有建筑学的研究者想到过可以用建筑学的思维来影响科学、艺术或者是人文的思考方法和理论,我想如果建筑学不用总借助别人的工具来武装自己的话,那么我们绝不会走到现在如此尴尬和自怨自艾的地步。6至少,建筑学科应该有一套自身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如今建筑师们所遇到的现实与理想间纠缠不清的矛盾与问题。

前文大篇幅的在论述现实的重要性,并不是表示建筑师应该一味向现实妥协。相反的创作中的坚持和妥协也是一门艺术,而理想是支撑我们在这个容易受到干扰的行业中去坚持的动力,禅语中所说的“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在动,是心在动”用在建筑创作之中也很恰当,对于各个方面的限制也好、困难也好,可取之、可拒绝之,可顺从之,可排斥之,这些完全都取决于个人,关键是建筑师自身是否具有这份专业能力,是否能以之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与工具。其实实现理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

套用一段话作为结尾:

我们的时代,更需要有理想的建筑师。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几种态度:

(1)一切从现实出发,一切按业主意见办。

(2)有理想,但限于精神层面,在现实面前一碰壁就放弃,迅速沦为第一种态度。

(3)有理想,面对现实困难,想尽办法去克服或采用变通的手法去实现理想,甚至调整理想。

(4)有理想,毫不妥协,不成功就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我理解第一种态度,鄙弃第二种态度,支持第三种态度,感佩第四种态度。

作为建筑师,需要有理想,需要有不向现实妥协的态度,只是需要找到实现理想的现实策略。坚持理想与实现产值并不矛盾。7

参考文献

1文兵. 理想与现实:我们的时代,需要有理想的建筑师[J]. 建筑创作,2010年第2

2《建筑创作》期刊编辑部. 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J]. 建筑创作,2010年第2

3《建筑创作》期刊编辑部. 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J]. 建筑创作,2010年第2

4】韩静.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J]. 建筑学报,2001年第1

5】周遵. 浅谈国内建筑学教育与现行建筑市场与之间的差距[J]. 消费导刊,2008年第15

6《建筑创作》期刊编辑部. 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J]. 建筑创作,2010年第2

7文兵. 理想与现实:我们的时代,需要有理想的建筑师[J]. 建筑创作,2010年第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32cebd484254b35eefd3422.html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建筑学学习的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