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有关自我效能理论的最新研究
摘要:对自我效能进行综述,讨论自我效能的最新研究关键词:自我效能一、自我效能的提出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班都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最早出现于他发表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180年在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授奖大会上,他做了题为《人类行为中自我效能机制》的讲演,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是当传统行为主义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对这种危机的反应并接受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新行为主义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二、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迄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白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¹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则相反。º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水平高者敢于面对困难,窗有自信心,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效能水平低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¼影响活动时的情绪。效能水平高者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效能水平低者充满着恐俱和焦虑。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关系。三、自我效能感现状
目前,关于自我效能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特质取向和非特质取向,或将其理解为自我效能的两个维度。前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跨情境的,具有特质性,不以具体情境为转移。后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具体的、非特质的,具有情境性。班杜拉就是这一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当前研究更倾向于认同两种取向的共存。四、未来发展趋势
自我效能感自从提出到现在已经20年,但对其研究却经久不衰。从文献检索中发现,19911997年,就有两千余篇研究论文。由此可见该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总体上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本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将来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与其它理论关系的研究中,不能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而应进一步分析其因果联系,确定自我效能感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综合有关理论,分析其重叠性和差异性,以便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整合化。
2.重视研究自我效能感成因与发展的研究。现在的研究多是从一个横断面进行,所测量的自我效能感缺少动态性。但由于自我效能感与领域、情绪的密切关系,它是一个处于变动性中的变量。研究其变化和发展的机制更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其作用。3重视对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自我效能感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已自不待言,如何从教育、培训及其它社会环境的改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便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4进一步扩展各应用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方面对已形成的结论

再行验证和丰富,另一方面使这一理论发挥其应用价值,比如它对绩效的促进作用。5.考查真实能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代表能力的信念,但并非实际能力。此二者关系如何?是否实际能力强者,其自我效能感也强?是否高的自我效能感能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是否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好?6纵观西方心理学研究,多是实验室设计。此虽有变量控制严密之功,但乏现实应用之力。另外,实验对象多为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此虽应被试同质性要求,却少情境中人复杂之虑。自我效能感研究也不例外。所以日后研究当重视现场实验。总之,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国内对之研究还非常不足,需要弥补这一空缺。参考文献: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述评王德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期自我效能理论评述高申春
自我效能理论与教学实践东北师大教育系郭占基何先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39530565727a5e9846a6147.html

《自我效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