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追忆似水年华》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笔记
第一篇:《追忆似水年华》读书笔记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作者用生 动的笔触, 不仅向读者再现了客观世界, 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 主观世界, 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作者感兴趣的 不是叙述故事, 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 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 问题的感想和分析。
寂寞如果可以在春天归来时开放,应该是青春中最阴霾的一 朵花,终要在阳光的温暖中凋零。但脆弱的往往是岁月的韶华, 无法守住与青春之间的任何一个承诺纵使当时的信誓旦旦历历 在目,也一样无动于衷。
香榭丽舍的常春藤爱上了蔷薇色的夕光,所以日日等待,就 像我对希尔贝特的,只属于青春的爱情。日落时分,都以知晓还 有二十四小时的漫长旅途才能再度重逢, 但却天真的臆想只要尽 力挽留就可以避免道别,却最后成了现实的奴隶,匆匆惜别。或 许不是爱情, 只是青春点亮的心底的悸动, 在初次相逢的地方散 落了多少心灵的碎片,总要使人不厌其烦的回到邂逅发生的地 点,拾起这不堪的玩笑。
恐怕只有寂寞的人才会觉得青春仓促,像一本早已过时的三 流言情小说,第一页中是一对满怀希望的恋人,一页一页,十年 二十年书的最后他按照每天的惯例在养老院中散步,脚步蹒跚, 没有人同他讲话, 因为他已经老到足以忘记一切。 青春的伤痛大 致如此,也许只是因为最快使人发现的美是最容易让人厌倦的美 ! 又因为时光残酷的可怕,一点一滴的攫取年华的美好,虽然 这些美好在普鲁斯特笔下只是一场华丽的幻觉, 就算充满暧昧的 风花雪月,到最后也只是无望的幸福,哪怕拥有一切,也难以留

住青春的满头乌黑,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年华款款,青丝换白发。
但青春停留在了一个字迹潦草的练习本上,上面写满了希尔 贝特的名字和地址,一遍一遍的倾诉,不为结局,只是徒劳且苍 白的奢望有一天, 本子无端落入她的手中, 那么这在心头徘徊了 如此之久的折磨便终有回报了。可惜,这世上除了岁月,还有什 么无端的事可能发生呢 ? 终究会有一天,回忆占据了整个空乏疲惫的心灵,他知道, 青春的爱情如同佛罗伦萨的春天, 开满了纯净的百合与银莲, 永远不会有人采撷,因为完美的永远只是幻像,花季一过,凋敝 的凋敝,零落的零落,纷繁的把心碎丢弃在眼前。总会明白的, 就像普鲁斯特一样, 人们只可以把世界变得复杂, 却无法让他来 的简单化。
人生最难寻找的并不是最终的一个正确答案而是人生到处都 充满了正确答案。放弃又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 ,于是走过青春 的人,往往两手空空,只是满满的回忆,走向一去不回的,命中 注定的路途。
幸福不是一个瞬间可以兑现的, 就像青春难以用爱情来计算, 因为片面的永远无法成为全部。 如同那条我所钟爱的槐树路, 花缥缈的香气已经消失殆尽, 可枯萎的秃枝与嶙峋的树干依然存 在,像是在挽留, 仿佛垂暮的老人只能靠记忆来吊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滞,时光可以挽留,又有谁愿意牺牲全部的 未来与无限的希翼,只为曾几何时的那个动人心魄的凝眸浅笑。
大概普鲁斯特的记忆中也有一个这样支离破碎的威尼斯,只 得靠无数记忆的桥梁才可以连接起拼凑成难以名状的优雅与极 致的美丽,难以触碰,无法拥有 ; 与香榭丽舍相似,发生了太多 太多细碎琐屑的故事,
却也
埋葬了太多太多绚烂的青春。 而青春 送给我们记忆的也只有一张一张拍坏了的泛黄老照片, 像生活一 样,永远难以掌握。
第二篇: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
【摘要】:法国意识流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在他那不同凡响 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和其它作品如《驳圣伯夫》中以形象而 明晰的语言阐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索 , 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 表现了小说创作的新概念、新技巧和新方法。本文以《追忆似水 年华》为例证 , 深入探讨了普鲁斯特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技巧上为 现代小说所作的贡献。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 以叙述者为主体, 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 既有 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 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叙事以外, 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 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 没有完整的故事, 没有波澜起伏, 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 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 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 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 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 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 它时髦的社交场合, 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 但不久
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
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 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 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 便决心娶她为妻, 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 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 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 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 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 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 只有文学创作才 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 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 , 是人的内心世界 ,是人的精神生活 . 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 , 一物诱发一物 , 一环引出一 , 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 , 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 本特征 . 因此, 这部小说被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 , 并宣告了意识 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 众多的人物事件, 展示了一幅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 会的生活图景。 这里有姿色迷人, 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 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 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 此外, 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 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 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 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 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 人情世态。 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 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评价 : 法国著名传记文
学家兼评论家 a·莫罗亚( 1885 1967 1954 年巴黎伽 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追忆逝水年华》序言中写 道:一九○○年至一九年这五十年中,除了《追忆逝水年 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 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 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 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 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 然而他们 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 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 ,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 矿藏'这也是强调《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优点就在于 一个字。然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在于单纯的创新, 也不在于为创新而创新, 更不在于对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采取 虚无主义的态度,从零开始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创 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绝不是盲目的幻想。 《追忆逝水年华》的 创新是在传统的优秀艺术基础上的发展。
法国诗人 p·瓦莱里( 1871 1945和著名评论家、 教授 a· 博岱( 1874 1936都在他们的评论中夸奖《追忆逝水年华》的 艺术风格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纪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鲁 斯特和十六世纪的伟大散文作家蒙田 ( 15331592在文风的旷 达和高雅方面, 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妙。 还有别的评论家甚至特意 提到普鲁斯特受法国著名的回忆录作家圣·西蒙( 的影响。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逐渐构思这部小说大致在十九世纪
末年和二16751755

十世纪初年。一九七年他下定决心要创作这部小说, 一九八年他开始动笔, 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 匆匆写完最后 一卷《重现的时光》 。普鲁斯特创作《追忆逝水年华》的十余年 间,完全禁闭在斗室中,与世隔绝。他全部精力与时间集中在回 忆与写作上, 毫不关心世事,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它对法国 人民生活的强烈影响,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几乎毫无反映。这 部小说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纪
八、九十年代的巴黎。 十九世纪末叶是法兰西资本主义逐渐由垄 断资本进入帝国主义的过程。 二十世纪初年, 法国资本主义已经 达到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这时期,法国社会出现了物 质生活方面的极大繁荣。 1900 年巴黎举办震动全球的世界博 览会,就表现出烜赫一时的繁荣景象。凡此种种,都没有引起 在斗室中埋头写作的普鲁斯特注意。 由此可见, 就其所反映的社 会生活而言,《追忆逝水年华》是十九世纪末年的小说,是反映 临近巨大的变革与转折点时刻的法国社会的小说, 因此可以说 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的小说。 《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 最后一颗硕果,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参考资料:
1.追忆似水年华 上下 译林出版社 2020 6月版
2.追寻逝去的时光 1 周克希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三篇: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7 卷读后感全系列
【按语:终于读完了卷轶浩繁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我从压抑和囚禁中得释放了, 感谢上主。读卷 1《在斯万家那边》 2《在少女
花影下》和卷 3《盖尔芒特家那边》时,我是怀着 细腻的心灵在探索着普鲁斯特的世界, 并不断地加深着对普鲁斯 特的深邃和优雅的惊叹和喜爱。但卷 4《索多玛与蛾摩拉》 、卷 5 《女囚》、卷 6《女逃亡者》带给我的却是不断增长的失望、沮 丧和愤怒;卷 7《重现的时光》在下半部突然转入纯理论的分析 (讨论时间与存在本身,艺术与生活) ,部分地领我回到一丝光 亮之中, 但终究无法让我的心灵再度触摸到普鲁斯特的世界。 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技术的, 《追忆似水年华》是如此漫长,读 到后来我丧失了把握力, 纯粹是为了终结之而读下去的, 我不再 能将自己代入普鲁斯特的心灵去感受他的世界。 其二, 对幼年的 普鲁斯特的良善敏感的心灵、 优渥的环境、 卓异的才华和洞察力、 深情的家庭之爱, 我能喜悦地追随和倾慕; 但当普鲁斯特长大成 人之后,他却因为缺乏意志(一种近乎先天的疾病)以及暗中的 性欲倒错(作品中总是别的人性欲倒错) ,所提供的却是一个寄 生虫式的, 却为无孔不入的同性恋行为环绕的世界, 我既不欣赏 也不理解。 他或许深刻地展现了人的复杂和多面, 但那绝不是我 所能接受的真正存在, 虽然或许因为我缺乏理解而没有资格这么 说。另外,完整阅读《追忆似水年华》是很艰难的。除了卷轶浩 繁之外,很多时候的讨论和描述是较为艰深的。江绪林 2020 11 4 日星期一】
1 《在斯万家那边》 :它主要在于一种纯净的、色彩斑斓、晶 莹剔透的视角的童年回忆, 虽然回忆的东西或许不乏散漫, 却让 童年像一个柔柔的梦一样浮现在眼前,细腻、柔美。 proust 能力在冷静地记录人的恶

(如弗朗索瓦丝对女工的残忍) 的时候 也不义愤填膺, 而只是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把这块破布镶嵌进别 的更优雅的图景之中;最让人感觉
proust 天才,并觉得自己粗
俗的是他那份神一样的细腻,在回忆的笔触中, proust 像伊甸 园里的亚当一样,能按照名字认识森林里每一朵花、每一株草、 每一颗树、 每一个形状、 每一个颜色, 每一种香味, 每一个色调: 它们都像一个个音符一样那么自然地涌现,且各清晰地绽放自 己。不喜欢斯万之恋,那种爱是一种我无法欣赏的疾病。 2020.9.6 2《在少女花影下》 :开始看的是徐和瑾译本,后部分看的 是周克希译本。情节大概很简单,前半部分是围绕着 sarcel 者自己)和女 albertine ,场景涉及巴黎的晚宴和巴尔贝克度 假,多涉社交场合,情节简单。前卷中极聪明、才华横溢、在贵 族上流社会享有极高社会位置的
charlus 侯爵在本卷中成了一 个成天寻找男色的同性恋者;而 marcel 怀疑、嫉妒和防范女友 albertine 有同性恋行为时却仍不可救药地迷恋于
albertine 普鲁斯特笔下一方面将同性恋指控为道德堕落,他们也清楚, 他们的那种欲望是在可耻,会受到惩罚,因此不可告人,然而正 是这一矛盾给人创造了最为甜蜜的生活乐趣; 他们不得不背弃自 己的上帝。 如果连同性恋也是正常的事, 那么世间也就不存在 不正常的东西了,无异于基督降生之前,绝不存在反基督徒。
15-17 】但另一方面却承认其出自生理原因, 他们所称其为 ? ?的玩意儿并非产生于他们认定的美的理想,而是祸出于一种 不治之症。 17】普鲁斯特更通过让同性恋成为本卷笼罩性的 主题而实际上默许和纵容了这一行为。

然而,如果说同性恋行为本身不是罪恶的话,那么《所多玛与蛾 摩拉》中的这些角色却实实在在地卷入了罪恶。 虽然 charlus 爵对英俊的提琴 morel 不无智识上的和事业上的提携,但 charlus 男爵将自己的财富、权势和杰出的才华完全耗费在去勾 引和控制看中的男色、 满足自己的同性性欲上时, 仍然是邪恶的。 甚至在某个场合,惊愕地发现上卷中最有光芒的 guermantes 王也卷入了与 morel 的淫乱。本卷中,回忆者
marcel 也不是无 辜的:前面几卷中幼年时那份让人喜爱的天真和亲情,
那份绝顶 聪明,那份细腻优雅,在本卷中开始沉落,他没有成长为一个顶 天立地的男人, 倒是成了一个有气没力的娘娘腔, 一个最精致的 寄生虫: 有着庞大家产的他花钱如流水, 满足着 albertine 的欲 望,忐忑不安地守在 albertine 身边, 同时迷恋于最美好的自然 时光,沉湎于最高级的社交品味。 《所多玛与蛾摩拉》的世界是 压抑的、是迷失的:那一个原本最美好的世界开始停滞;最深邃 的灵魂不再创造、 维系和守护着世界, 却反而成了试图吸尽一切 精髓的吸血鬼,一切都开始迷失了,开始坍塌了。
2020.10.7 5《女囚》:终于读完了。或许凡特伊的乐章是如此激动人 心,他的音乐所散发的天竺葵芳香中, 我们应该寻找的不是 物质上的解释,而是更深层次的对应物 389】;而普鲁斯特对 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文学的品析非常精深; 社交生活 照样闪耀。 但对此我已经充耳不闻, 只记得普鲁斯特这个缺乏意 志力的娘娘腔一描述爱情的时候就是让人恶心:第一卷中的 斯万之爱是如此, 这里马塞尔对阿尔贝蒂娜的感情也是如此, 是极端变态的, 与其说在深陷爱河, 不若说主角是在给自己身 的一个脓疱在瘙痒。 真庆幸读完了。 大致上就是富裕的马塞尔虽 然不爱阿尔贝蒂娜 (一个同性恋者) ,但仍然及其迷恋或依恋她, 把她实际上囚禁在自己在巴黎的家中,然后窥探她,监视她。 2020.10.20 6《女逃亡者》:终于看完了。 albertine 逃离了 marcel
里,
然而两人互相赌气不让步,结果 albertine 骑马撞死了, marcel 这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爱着或迷恋着 albertine, 然后就 是无穷无尽的追忆和悔恨; 然后又去各方调查 albertine 是否纯 洁和背叛, 确证了 albertine 是个放荡的同性恋者; 然后慢慢地 冷淡下来; 再然后在威尼斯收到电报 albertine 没死盼望着跟 marcel 结婚(误会导致的假电报)
marcel 已经理都不理了。然 后好友圣卢跟前女友 gilbert 结婚了,圣卢却又发展出同性恋。 关键是,这一切不是活跃地剧情地出现的,而是毫无意志力的 marcel 病怏怏地记述的,我烦死的心都有了。 2020.10.27 7《重现的时光》:马塞尔在贡布雷短期逗留,与希尔伯特 和圣卢等见面, 圣卢在搞复杂的多重异性恋掩盖下的同性恋, 子希尔伯特很痛苦;一战打起来了,马塞尔却住进了疗养院,整 个的文风就像疗养院一样与战争没关系, 病怏怏的记述: 战争对 各种人的影响; 夏吕斯侯爵的同性恋发展为被虐待狂。 圣卢在战 场上战死。马塞尔忧虑自己没有文学才华。
整个前半部非常一如既往地无聊 (弥漫着无孔不入的同性恋行为 和思考,这也算是普鲁斯特的性欲倒错的文学映射) ,直到马塞 尔去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参加宴会时: 马塞尔脚踏在不平的石板上 时,居然出现了幸福感, 犹如小时候在贡布雷吃一种玛德莱娜点 心时的感觉, 我沮丧的心情阖然而逝, 在那种至福的感觉前烟 消云散。 171】这里马塞尔开始转入较为形而上学的思考, 尤其涉及到对文学艺术和自己的创作动机的思考。
马歇尔试图抓住或弄清为何会有这种偶或的至福感, 他说, 充斥天堂的更纯净的空气只有在已曾经呼吸过的情况下才
可能给予那种深刻的
更新感, 因为, 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失去了的 天堂。 175】然而细究下去,至福源自超乎时间之外的东 西,一个只有借助于现在和过去的那些相同处之一到达它能够生 存的唯一疆域, 享有那些事物的精华后才显现的生命, 也即在与 时间无关的时候才显现的生命。 175】这样就能达到一个纯 净的时光,逃脱了时间制约的存在片段。 179 这里普鲁斯特好像持有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理念论了, 但其实未必 全然如此,因为这种对存在的把握恰好是在物质的印象中得以把 握的,而非单纯的思辨中,由此普鲁斯特以为文学是至上的。而 艺术创作并不是自由创作, 而是本质的自然显露——伟大的作家 是真理的仆人。他还反对了所谓的(政治或社会主题)的文学现 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其伟大便在于重新找到、 重新把握现实, 本站向你推荐: 于使我们认识这个离我们的所见所谓远远 现实真正的生活, 最终得以揭露和见天日的生活, 从而是唯一 真正经历的生活,这就是文学。 197】因此普鲁斯特说,生 活是为艺术的种子,是为艺术而准备的。幸福,它几乎只有一 个用途,使不幸变得可能。我们应当在幸福中铸就十分甜美、十 分有力的信赖和眷恋关系, 以便使这种关系的中断足以导致被称 作不幸的那么珍贵的痛苦。 如果你不曾有过幸福, 哪怕是憧憬中 的幸福,那么,不幸便谈不上残酷, 从而也结不出果实。 208 虽然真正的存在是在时间之外的, 我们却是处在时间之中, 即在 年华似水之中。以前普鲁斯特记载了其外婆走向疾病死亡的可 怕,这里普鲁斯特再度描述了岁月在那些社交朋友们身上的痕 迹。而普鲁斯特则突然对死亡感到恐惧:他要在死亡来临之前, 将自己的书写下来, 那是他生命的矿脉和结晶, 也将延续自己的 生命——虽非永恒地。
普鲁
斯特似乎对自己的书很自负, 我觉 得有可能阐明它(生活) ,阐明这种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断 遭到扭曲的生活,还它真实的本来面目。 325】而读者在阅 读的时候不过是在阅读自我。 但考虑到普鲁斯特的疾病、 性欲倒 错和缺乏意志, 很难说他描述的那蔓藤一样的生活能是至高艺术 的前奏, 也很难说他还原的的生活是我们盼望的生活真实, 虽然 其复杂性是极其深邃的。 差不多最后的位置, 普鲁斯特引用了雨 果的话来隐喻艺术: 青草应该生长, 孩子们必须死去。 330 2020.11.4 第四篇:追忆似水年华 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被康诺利评为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作品 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说实话,我没读过完整版的 《追忆似水年华》 知识看过一些简易版的, 所以在这里, 我只是简单谈一谈它在体 裁上的创新之处。
首先,作者将现实和梦想联系在一起, 是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小说, 这是它的创新之处。 作者在回忆和现实中徘徊, 虽然讲的都不过 是简单易懂的事情, 但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 起的效果完全不 同。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千百年来,人们讲述同样的 故事,因为人的生活本质没有变, 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命在无时无 刻走向死亡这一事实, 但是在小说中, 作者用回忆的方式来抗拒 死亡,抗拒遗忘,在梦中,或许一切都不同,但于再另一面反应 社会现实, 逃避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面对。 小说将现实与梦想之 间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
用虚幻来表现
真实往 往直接比揭露现实更有震撼力。
其次,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很特别,不仅仅叙事,还包含大量的 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特定的中心人物, 都不是完整的故事, 也没有明显的贯穿全书的线索。 它主要以描写作者的生活经历和 心理活动为主, 看似一个个之间支离破碎的, 但是却是形散神不 散,可以分为多个独立完整的小说,这和传统的小说截然不同, 没有特定的主题比只有一个主题更能吸引人, 真所谓单音节的旋 律是无法与宏大的交响乐相提并论的。
第五篇: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寂寞如果可以在春天归来时开放,应该是青春中最阴霾的一 朵花,终要在阳光的温暖中凋零。但脆弱的往往是岁月的韶华, 无法守住与青春之间的任何一个承诺——纵使当时的信誓旦旦 历历在目,也一样无动于衷。
香榭丽舍的常春藤爱上了蔷薇色的夕光,所以日日等待,就像 对希尔贝特的,只属于青春的爱情。日落时分,都以知晓 还有二十四小时的漫长旅途才能再度重逢, 但却天真的臆想只要 尽力挽留就可以避免道别,却最后成了现实的奴隶,匆匆惜别。
或许不是爱情, 只是青春点亮的心底的悸动, 在初次相逢的地方 散落了多少心灵的碎片, 总要使人不厌其烦的回到邂逅发生的地 点,拾起这不堪的玩笑。

恐怕只有寂寞的人才会觉得青春仓促, 像一本早已过时的三流言 情小说,第一页中是一对满怀希望的恋人,一页一页,十年二十 ⋯⋯书的最后他按照每天的惯例在养老院中散步,脚步蹒跚, 没有人同他讲话, 因为他已经老到足以忘记一切。 青春的伤痛大 致如此,也许只是因为最快使人发现的美是最容易让人厌倦的美 吧!又因为时光残酷的可怕,一点一滴的攫取年华的美好,虽然 这些美好在普鲁斯特笔下只是一场华丽的幻觉, 就算充满暧昧的 风花雪月,到最后也只是无望的幸福,哪怕拥有一切,也难以留 住青春的满头乌黑, 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年华款款 ,青丝换白发。
但青春停留在了一个字迹潦草的练习本上, 上面写满了希尔贝特 的名字和地址,一遍一遍的倾诉,不为结局,只是徒劳且苍白的 奢望有一天, 本子无端落入她的手中, 那么这在心头徘徊了如此 之久的折磨便终有回报了。可惜,这世上除了岁月,还有什么无 端的事可能发生呢?
终究会有一天,回忆占据了整个空乏疲惫的心灵,他知道,青春 的爱情如同佛罗伦萨的春天, 开满了纯净的百合与银莲, 但永远 不会有人采撷,因为完美的永远只是幻像,花季一过,凋敝的凋 敝,零落的零落,纷繁的把心碎丢弃在眼前。总会明白的,就像 普鲁斯特一样,人们只可以把世界变得复杂,却无法让他来的简 单化。
人生最难寻找的并不是最终的一个正确答案而是人生到处都充 满了正确答案。放弃又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
,于是走过青春的

人,往往两手空空,只是满满的回忆,走向一去不回的,命中注 定的路途。
幸福不是一个瞬间可以兑现的, 就像青春难以用爱情来计算, 为片面的永远无法成为全部。如同那条所钟爱的槐树路, 槐花缥缈的香气已经消失殆尽, 可枯萎的秃枝与嶙峋的树干依然 存在,像是在挽留,仿佛垂暮的老人只能靠记忆来吊唁已逝的青
就算青春可以停滞,时光可以挽留,又有谁愿意牺牲全部的未来 与无限的希翼,只为曾几何时的那个动人心魄的凝眸浅笑。
大概普鲁斯特的记忆中也有一个这样支离破碎的威尼斯, 只得靠
无数记忆的桥梁才可以连接起拼凑成难以名状的优雅与极致的 美丽,难以触碰,无法拥有;与香榭丽舍相似,发生了太多太多 细碎琐屑的故事, 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绚烂的青春。 而青春送给 我们记忆的也只有一张一张拍坏了的泛黄老照片,像生活一样, 永远难以掌握。
那么青春在普鲁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场场虚假的爱情, 来的轰轰烈 烈刻骨铭心, 最后却也难逃消逝的命运, 一落在年华猖狂的风暴 之中,没有怜香惜玉,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葬送。而普鲁斯特终 归是看破红尘的人, 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并记录下风花雪月里无
情的青春。可是离开《追忆似水年
华》 ,离开普鲁斯特,在我们 平凡的现实之中, 当岁月凋零, 时光落寞, 青春了无凭据的时候, 又有谁会守在谁归家的那条林荫路旁, 等待着永远不会出现的谁 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41f335785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38.html

《最新《追忆似水年华》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