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真题版)

发布时间:2020-05-21 16:08: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年711

1. 熟悉的陌生人:艺术学专有名词,我们把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出自于别林斯基。它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典型人物共性同个性的关系。一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的个性同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著名作家茅盾说过:这种人物,他是生活中实在有的一位,面熟得很,我们的熟人们中间就有他的影子,都有一点像他;但并不是就是他。各人都有点像他,然而又不全像他;到处都可以碰见他,然而又不能错认他是谁某。

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了读者曾经感受和意识到的现实关系中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来。如好多读者在读《阿Q 正传》时就感觉鲁迅在骂自己,就属于这种情形。 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新对象、新生命,寄托着作家启人深思、引人向往的审美理想,因而给人以新的美感满足。“陌生”因而就是指文学典型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个性,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语言特色等。如阿Q 这个形象,读者在生活中不可能见到,因为是鲁迅用典型化手法创造出来的,是新鲜的独特的,是古今惟一的独创的“这个”。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在于文学典型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因而文学典型具有在一般社会功能基础上更为明显和重要的审美提升功能。

熟悉的陌生人,揭示了文学典型独特审美价值的原因在于它的独创性,在于它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充分强烈的共性的完美统一。

黑格尔称“熟悉的陌生人”“典型”“为这一个”或“这个”。

2.风雅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上的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3.主体性: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二是融入了创作主题甚至欣赏主题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地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唱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4.灵感:是创造思维中地特殊思维方式。灵感是人地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产生地一种特殊地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在一定地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地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地顿悟式思维形式。灵感地产生建立在平时艰苦思考地积累上,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历史上灵感曾被神秘化,但灵感是有客观规律和物质现实基础的

5.隐喻:修辞学术语暗喻、也称简喻。巧妙地使用隐喻,对表现手法的生动、简洁、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比明喻更加灵活、形象。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其为隐喻

6.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中国明清时期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属于批判小说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后人概括出来的。法国的蒲鲁东(1809-1865)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但由于此人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后来成为第二帝国的代言人,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过他,他的名声不好,因此他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提法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2017年711

1. 再现说:也叫“模仿说”,历史上一种关于艺术本质的学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还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形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2. 灵感:灵感是创造思维中地特殊思维方式。灵感地产生建立在平时艰苦思考地积累上,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灵感是人地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产生地一种特殊地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在一定地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地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地顿悟式思维形式。历史上灵感曾被神秘化,但灵感是有客观规律和物质现实基础的。

3. 艺术流派:指中外艺术一定地历史阶段,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地艺术家所形成地艺术派别。艺术流派地形成,有的式自觉地,由一定地组织形式和共同宣言,有自己地创作队伍和代表艺术家,如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有的是不自觉地,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地相近或相似而组合在一起,如威尼斯画派;或是被后人归总为特定流派:意识流文学等。

4. 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通过对审美主题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题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

5. 艺术批评: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接受方式,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分析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得失、作品的艺术特征、作品所包含的艺术规律等问题。艺术批评建立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之上,是艺术欣赏的深化。艺术批评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间起沟通、调节、引导作用;

②影响、指导艺术创作,进而影响艺术接受;

③艺术批评不止对作品本身,还会对作品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调解。

2016年711

1. 典型:又称“艺术典型”,是指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体系。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有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概括出事务与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它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如:鲁迅笔下的啊Q,罗中立的《父亲》,米开朗琪罗的《大卫》。

2. 综合艺术: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一类的总称。它吸收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象征艺术: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涵,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型艺术是德国黑格尔用语。在《美学》中提出。指人类早期的,理念与形象相分裂,形象压倒理念的一种艺术类型。是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的三种历史类型之一。黑格尔以理念和它的表现(即形象)完全符合为艺术理想。认为在艺术理想的发展过程中,理念和形象两个因素会有三种关系;形象压倒理念,理念与形象完全符合,理念压倒形象。由此形成分别出现在人类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不同艺术类型。形象压倒理念便产生象征型艺术。 [1] 

认为理念在其开始阶段,自身是不确定的、抽象的、片面的,缺乏艺术理想所要求的具体性,不能产生出一种合适的表现形式,只能在自身之外的自然事物和人类事迹中去寻找表现方式,把自己束缚在外在于自身的感性材料上,表现出对形式的挣扎和希求。这时的“理念对形象的关系就只涉及某一个抽象属性”(《美学》第一卷),即以外界的某种具体事物当做标记或符号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观念,如狮子象征刚强,狐狸象征狡猾,圆形象征永恒,三角形象征神的三位一体等。在象征型艺术中,理念和表现形式都不确定,具有暖昧、模糊的特点和神秘色彩、崇高风格。

象征主义画派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呢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效果,如:夏凡纳的《希望》、《贫穷的渔夫》、《文艺女神们在圣林中》,莫罗的《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乐美》、《朱庇特与赛墨勒》,雷东的《花中的奥菲利亚》。

4. 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无疑是或下意识地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地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地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地方式冲破了原来地框架,使创造性地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5.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潮流。它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

艺术思潮是一种艺术现象,它是艺术自身内部的规律性运动和发展。不同的艺术思潮在矛盾斗争中共同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一种新的艺术思潮的产生往往影响到该时期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的变更,从而导致新的艺术流派的诞生。但是,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同一艺术思潮影响下,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并存。在同一艺术思潮内部,也会有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之间的斗争,归根到底是不同政治力量、不同思想观念在艺术领域里的反映

在历史过程中一浪又一浪相继兴起的总体来说,艺术思潮是各种不同倾向、风格、流派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先后掀起并共同推动的一种发展艺术、影响艺术史的思想潮流。但在历史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涌现的艺术思潮来说,则具体地表现为大体上同一倾向、风格、流派的艺术家群所发动。它的兴起,无论是先已在若干艺术创作中现出端倪还是后来才在艺术创作中迅速展开,一般是由提出某种与现有艺术理论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主张或口号而激发的。它以其理论和创作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争取社会认同、结合同仁并形成流派,在与现有的不同倾向的论争或竞逐中达到高潮。作为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艺术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思想根源。

2015年711

1. 艺术生产:(艺术创作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为了美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它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

2. 熟悉的陌生人:(见2018年711)

3. 综合艺术:(见2016年711)

4. 寓教于乐: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帮助。解释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活动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教”即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艺术的“教”的功效影史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法律。“教”是目的且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艺术形象,欣赏着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

5. 境界说:中国词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即:“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有境界的作品,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即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量。

2014年711

1. 互文性:“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和“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 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茱丽娅· 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是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本文都是对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巨大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其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其理论符合现代文本理论的发展方向,故受到了普遍重视。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概而言之,互文性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一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二是“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

2. 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又称“精神动力学”,主创人是弗洛伊德。之后其杰出的弟子荣格衍生出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受到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在艺术上,又称“精神分析美学”精神分析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无疑是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创始人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代表人物还有荣格、阿德勒等,该学派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堪称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

3. 修辞:

4. 叙事话语:

5. 媒介:

6. 史诗式戏剧:

2013年711

1. 艺术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其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可以多重理解的。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

作品中的物象、时间、情节等的指称意义和表现意义;

文化意义,也就是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

意蕴的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并只有在整体性中才能得以确定。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等特点,它深藏于作品内部,需要欣赏着靠心灵去感悟、体现。艺术意蕴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美丽的根本原因。

2. 典型:(见2016年711)

3. 审美升华:

4. 互文性:(见2014年711)

2012年711

1.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命题。马克思认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而人则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识和对象。人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目的的引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本质力量加工对象,产品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物质材料的统一, 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和确证,人可以在他所创造的产品上直观自身。正是在“对象化”和直观自身的过程中,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得以不断展开, 能感受音乐的耳朵, 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能产生出来

2. 文学批评;

3. 市民电影;

4. 布莱顿学派;

2011年711

1.期待视野:姚斯的期待视野,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对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又称审美期待,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中, 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 一个即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了期待视野,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它影响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开展。接受主体再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收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再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期待视野可分为文本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1, 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所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第2, 一定的艺术文化专业素养。

第3,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接受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2.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接收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摒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在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3. 艺术发展:

4.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5. 节目定位:指栏目所确定的自身在现实中的位置、栏目所担负的任务和栏目的宣传对象。定位是一个栏目的灵魂,关乎方向,决定成败,准确而又清楚的定位是一个节目能否拥有生命力的关键。栏目定位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受众定位;②节目定位;③市场定位;④收视定位;⑤目标定位。例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栏目定位为“五性”,即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

2010年711

1. 象征:(见2016年711)

2. 意境: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艺术中,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象整体达到情与景的高度融合、艺术家自我与客观物象实现深刻交流而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万年雪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在长期的美学探讨的基础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意境说产生了重大影响;意境首先是“情景交融”,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境不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3. 红色经典:

4. 心理批评:

5. 西部电影:

2009年711

1. 典型:(见2016年711)

2. 社会历史批评:

3. 人文关怀:

4. 板块式节目(杂志型节目):

5. 作者电影:

2008年711

1. 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意象的古义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审美意象的特征:

哲理性,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象征性,卡夫卡的《变形记》;

荒诞性,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心理形态,同时它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象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这种主客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就成了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2. 影戏:

3. 三突出:三突出是“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倡导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文艺创作模式。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即中心人物来”。“四人帮”的亲信于1968年5月23日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他们在此文中写道:“我们根据江青的指示精神,归纳为三突出,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随后,又被提升为“无产阶级文艺创造的根本原则”,并且提出所谓“三陪衬”作为“三突出”的补充。“三陪衬”指: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反面人物要反衬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之中,一般人物要烘托、陪衬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之中,非主要人物要烘托、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三突出”、“三陪衬”的文艺创作模式违反生活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人为地神化英雄人物,使英雄人物脱离群众,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也使当时的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千人一面,人物关系千篇一律。

4. 精神分析法定义:精神分析法:通过对咨询对象(患者)过去的了解,了解接受咨询者的心理内部动力以及咨询对象(患者)与治疗医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对咨询对象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精神分析学又称“精神动力学”,主创人是弗洛伊德。之后其杰出的弟子荣格衍生出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受到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在艺术上,又称“精神分析美学”精神分析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疑是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创始人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代表人物还有荣格、阿德勒等,该学派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堪称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

5.第五代导演

2007年711

1. 象征:(见2016年711)

2. 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如果审美感觉的时间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3. 文学叙事;

4. 悲剧: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并不能概括全部,且具有局限性,他提出的这个是从反传统文化角度来说的。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5. 文艺批评:

6. 有线电视:

7. 作家电影:

8. 类型电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42c4f95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7.html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真题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