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体五脏六腑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主要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脏”是指实心或有机构的器官。“腑”是指空心的器官。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指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合并体为第六个腑) ** 三焦,不是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
下焦:肝、肾、大小肠、膀胱 【五脏功能】
就像一个国家的各个部门,在明确分工和相互协作中维持着正常运转—样,五脏六腑也是各司其职地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其外。是人体的生命主宰。 《内经》认为,心有三大主要生理功能:
其一,主血脉。即心推动血液运行和促使脉管跳动。若心跳停止,脉跳亦停,血液不流,人体各组织器官就“断炊”而死亡。
其二,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功能正常,就表现神志清晰、对外界反应灵敏;若心有病变,则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 的症状。中医认为,血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临床上接受心脏移植的人,其性格、爱好、兴趣、爱憎都有倾向于授予脏器者倾向,足以说明心脏是人的主宰。
其三,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心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透过舌质的淡红、淡白、紫暗,可知血的亏损和血中有热,此皆与心紧密相连。《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中医认为肺为国之宰相。肺有四大生理功能:
其一,主气司呼吸。全身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随着呼吸而动。肺也是人体吸入清气的场所;清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修炼瑜珈功法,除“调身”、“调心”外,更重要的是“调息”,只有配合腹式呼吸才能达到真正的功效。
其二,主宣发、肃降。“宣发”可呼出浊气,把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华宣发至全身; “肃降” 可吸入清气,把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华向下布散。
其三,通调水道。由于肺的宣肃作用,可将水津宣发至体表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并通过呼吸,化山水汽,呼出体外,同时使水液肃降下行,化为尿液,这样使水液内外上下畅通而行,故中医治疗水肿病,往往采取治肺之法。

其四,朝百脉。即人体的“百脉”之血都聚会于肺.经过气体交换以后.又朝向百脉,而使血液正常运行。也就是说,肺朝百脉可辅助心脏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宰相之谓贴切至极。
,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中医认为肝为刚脏,性如将军。 肝有四大生理功能:
其一,主藏血,可储藏血液,调节血量,而防止出血和保持一定的循环血量。如人在发怒时,易出现咳血或吐 血。这是因为怒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使肝藏血功能失职,血不收藏而外出所致。 其二,主疏泄。疏为疏通、舒畅之意,泄为排泄、发泄之意。 肝能疏通人体的气机,以保持气机的畅通,若此功能失调,可见胸闷胁胀,甚则疼痛,多叹气。肝可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舒畅,若疏泄功能失常,或为疏泄不及,则情志抑郁、多愁善感;或为疏泄太过,则性情急躁易怒。
其三,主筋,其华在爪。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其四、开窍于目。眼之所以能视物,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的濡养。眼睛的位置在全身至高之处,只有气血充足的人,眼睛才能神采奕奕。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中医认为脾为
脾为仓廪之官 即后勤部长。
脾为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供应者,有五项生理功能:
其一,主运化。即主持人体水谷物的消化、吸收和运送,以营养机体各组织器官。若此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甚则腹泻、水肿等症。
其二,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防止血流于脉外的作用。若此功能失常,可发生出血症。
其三,主升清。以升提清气上至头目心肺;升提内脏,使其固定于正常的位置。若此功能失调,使清气不升,可出现头晕、胀满、内脏下垂等症。人出生后,主要依靠饮食物的濡养,即所谓“民以食为天”,各脏腑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故脾又被称为“后天之本”。 其四,主肌肉、四肢。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 通过脾气的升清和散精作用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四肢、肌肉的活动能力及肌肉的发达健壮,与脾密切相关。
其五,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是进饮食、泌涎液、助消化的器官,“唇为脾余”,乃脾之外华。《灵枢·度篇》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穀矣。”说明脾脏的精气通于口,脾气功能正常,则舌能辨味。脾有病则影响口味,如脾虚,多觉口中淡而无味;脾有湿热,常感到嘴里发甜。
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藏精,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而为人体生命之源。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其一,主藏精。藏:肾有生产、封存、储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与人的生育繁殖有关。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
其二、主水液代谢。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方面:一是津液输布全身;二是浊液排出体外。而水液代谢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肾的“气化”功能。肾虚则水液代谢不利,导致水肿,眼睑是易发部位。黑眼圈、面色苍白无光则是由于肾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所致。 其三,主纳气。中医理论认为:“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肾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如果肾虚不能纳气或纳气表浅(达不到腹式呼吸的深度)则会出现呼多吸少、体内供养不足所致的一系列症状。

其四,肾主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骨髓”。肾藏精,精生髓,髓能养骨。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两阴。与人的骨骼、血液、皮肤乃至齿、耳都有莫大关系。肾精充实,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养,则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脱发、齿脱、耳聋、耳鸣、骨骼软弱无力等症状。
其五,开窍于二阴。两阴是前阴后阴的总称。前阴包括尿道和生殖器,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为膀胱的功能,但需依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或尿少、尿闭多与肾的功能失常有关;后阴指肛门,粪便的排泄虽由大肠所主,但如肾阴不足,会导致肠液枯竭而便泌。 特别提示:中医为何说“十人九虚”
肾阴、肾阳是人体阴阳的根本,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虚:分肾阴虚、肾阳虚两种。
阴一般是指物质,阳一般是指功能。肾阴虚多数是物质的亏虚,肾阴虚是人身体脏腑功能偏盛偏衰的反应。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
肾阴虚,症状反应是因为物质匮乏所引起的腰酸乏力、四肢酸软,头晕耳鸣,牙齿松动、脱发、五心烦热(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心口)。男性早泄,性欲减退,女性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等等。
肾阳虚是肾脏阳气不足或衰竭的表现。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症状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馅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咳喘。
肾阳虚可以造成疾病也可以不造成疾病。如果由于人体本身肾阴虚时间久,则阳虚会出现一些较重症状影响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就作为病看待。所以人们常说,十人九虚。
六、人体五脏六腑 【六腑功能】 《素问·五藏别论》说:“六府者传化物”(古汉语“府”同“腑”),六腑的作用组要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简单说就是消化、吸收和排泄三个方面。当六腑传化失常,代谢功能出现障碍 ,则会出现腹胀急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六腑生理运行过程:
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
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膀胱贮存尿液,气化而使尿液排出体外。 《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以三焦来概括六腑传化水谷之功能,体现了三焦总司人体气化作用。
:胆附于肝,是一中空囊性器官。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在肝内生成,由肝化生分泌。胆汁生成后,则流入胆囊,由胆囊贮存。胆汁又称精汁,故胆又称"中精之府" 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有重要消化作用。在进食后,通过肝的疏泄作用,胆汁排入肠道,协助脾胃,维持正常消化。由于肝胆关系密切,肝的功能正常,则胆汁化生有源,胆汁的排泄通畅,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则影响到胆汁的生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故有“肝胆相照”之说。
:胃位于膈下,其上口名贲门,与食道相接,下口为幽门,通于小肠。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物从口而入,经过食道,进入胃中,由胃容纳并经“腐熟”,初步加工消化下移于小肠。如胃有病变,就容易影响到胃的受纳水谷功能,出现纳呆、厌食等症状。 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合,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二是,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食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浊者下移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降浊是胃继续受纳的前提。若胃不和降,饮食物滞留于胃,可出现胃脘胀痛、不欲饮食等症。若胃气上逆,则发生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气的升清作用。
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接。

小肠的生理功能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受盛和化物,“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饮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从而使水谷化为精微,以营养全身。如果小肠受盛饮食功能失常,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化物”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二是,泌别清浊,所谓"",即指各种精微物质;所谓"",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分。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一分为二,即精微物质和糟粕;(2吸收水谷精微,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3)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并将无用水液泌渗进入膀胱而为尿。
小肠功能正常,清浊各走其道,精微物质输布全身,糟粕下归大肠,无用水液泌渗入膀胱。若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二便的排泄。
大肠:大肠居腹中,上接小肠,其交接处为"阑门",大肠之末端为肛门,又称魄门。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泌别清浊后下传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糟粕的传导通利,一方面依赖于大肠本身功能正常,另外又和胃的降浊、肺气肃降及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因此,大肠有病,主要在粪便的排泄方面出现异常,如泄泻或便秘等。另外,大肠病变可影响及胃、肺等脏腑,使之功能失常。
膀胱:膀胱位于下腹腔内,为囊性器官,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膀胱位置最低,是水液代谢之后多余水液汇聚之处。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人体饮入的水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化为津液,分布于周身,发挥润泽营养作用。津液代谢后剩余之液,经三焦之道路,下达于肾和膀胱,变成尿液,贮存于膀胱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时,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膀胱开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存和排泄尿液,全赖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等。
三焦: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它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
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 上焦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

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

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
《难经》: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从总体来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和运行水液等。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诸气”,即全身所有之气,例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呼吸之气、营卫之气等。三焦主持诸气,是指三焦和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有密切关系。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诸气,主要是源于元气。元气根源于下焦,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但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2)为水液运行之通道,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正如《素问》所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说明三焦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体津液气化过程,保证水道通畅。若三焦有病,气机阻塞,则气停水停,可见水肿、腹水等症状。对此,常采用通利三焦之法治之。
3)表明人体的三个部位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也是划分躯体部位的一个概念,即膈以上部位为上焦,包括心、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七、人体五脏六腑
前面已经讲到,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但是脏与腑的功能,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

脏与腑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皆不可分割。 【五脏六腑的关系】 1、肝与胆
自古就有“肝胆相照”之说。这是因为胆附于肝上,相为表里,肝胆互济。肝产生胆汁并分泌疏泄至胆囊中。如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排泄不畅,也可影响肝的疏泄。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2、胃与脾
中医有句术语叫“脾胃不和”,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则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降,会出现食少、呕吐、恶心等症;若饮食失节,食滞不化,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运化功能,可见腹胀、泻泄等症。 3、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关系。表现在病理上,如心火盛,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小便赤涩、尿痛等症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炎于心,而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舌尖碎痛等症。此症可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灼热从小便外出。 4、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如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肃降,出现胸满喘咳等症;如肺气虚弱,津液推动无力,可见大便秘结。者之间密切关联。 5、肾与膀胱
肾和膀胱互为表里关系。肾主气化,膀胱依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而得以正常地排泄。若肾气不足,膀胱失于约束,开合失常,可见尿失禁等;如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可见小便不畅、尿少等症。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6、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是指包裹在心脏外的包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在病理上起到代君受邪的功能。三焦为脏腑外卫,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二者脉络原自相通。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五脏六腑作息时间】
每个人一天当中都在规律地生活,然而你是否知道,你的五脏六腑也有作息时间表。 五脏六腑在十二个时辰里的每一个时辰都分别有一个脏腑的经脉在值班工作。 五脏六腑作息时间表:
1. 卯时( 5点至7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 )肺经旺。
从上表中你可以看出,五脏六腑的作息时间与你的正常作息时间配合的非常默契。其实不是五脏六腑配合你,而是你的生理规律正是按照五脏六腑的作息时间而运行的。 比如说: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正是消化你进食的早餐;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正是小肠在吸收你午餐的营养;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百脉休养生息,你就该进入梦乡。 午夜,肝、胆经旺,人若不进入正常休息状态,则不利于推陈出新而颓丧。 还有,重症病人多在午夜至凌晨时离世,正说明生命机体已无再造之功而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保证身体处于良性运转状态,就该独立于你的生命体之外看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自然是个大宇宙,身体是一个小宇宙。而身体中的每一个器官都是小宇宙中的小行星,它们围绕着你的生命中心在努力地、无间歇地运转工作着。站在高处你会欣赏到它们正为你的健康而不懈地努力工作着。对它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呵护,给它们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得到的将会是一个惊喜! 当然,人体运行不只依赖于自身运行,外部环境将对它们有巨大的影响。 当你读了下篇人体五脏、无色、五味、五官与五行的关系,就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古人以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对应人体五个脏器,并对照五个脏器在人体五官、五体和味觉、色感、情志上所反映出的器官病灶一一列出,读来一目了然。 怎样理解这些对应关系呢?以下列举几个方面说明:
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肝藏血、合胆;恶风;肝脏不好,人面色发青。
肝具有调节血液的功能,血液荣枯可以在人体爪甲间得到反映;肝还开窍于目,肝血充足,视力就可充沛。自古就有湿伤脾、怒伤肝之说;长期脾气暴躁易怒的人,则易患肝脏恶性肿瘤。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
心主神明、主血脉、合小肠;恶热;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枢纽。心脏不好,人则面色赤热。
心火过大则舌尖溃烂,宜食用莲子芯、苦瓜等败除心火;长期久视必伤心血;心脏病人切忌大喜,曾有多人因偶遇喜事狂喜不止、大笑致死的案例。

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 脾统血,主运化,合胃;恶湿;脾胃不好,人则面色发黄。
脾之荣在唇,有无脾病,可以从病患者口唇得到反映。正常者红润丰满,脾运失调者口唇必然苍白少华。长期脾胃不和,则人缺乏营养,四肢倦怠,易口唇溃疡。人们常见有些食欲很好、食量很大,但所食之物不见身体吸收,依然瘦骨如材的人,就是脾胃消化不良,藏不住营养所致。
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肺主气,合大肠,荣于皮毛;恶寒。肺气不足,人则面色苍白。
皮肤受外界冷热刺激就会收缩或松弛,因此肺气虚者易受外界寒冷天气影响,致使皮表受寒生病,出现气喘、鼻塞、咳嗽等症状;人不可久卧,因为久卧伤气,人会感觉“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肾藏精,主骨髓,合三焦、膀胱;恶燥。肾精不足,人则面色发黑。
常言道,人体宜“少盐多醋”,盐过量则肾气不足,体现在头发早白、脱发等。
可见人体脏腑的功能失常,可以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可以传导于所属的脏腑。《黄帝内经》提出的内病外治、外病内治、正治反治、补虚泻实等方法,至今仍是中医和道医诊疗的基础。 总之,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4be7bfefab069dc502201d1.html

《五脏六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