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写作技巧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现代诗歌写作技巧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是很久前看到一段关于解释现代诗歌的话而在《文学理论》一书上对现代诗歌的描述则是: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我想,这里“最古老”的定义肯定是广义的,因这指向的诗歌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在我们国家发展只有短短数十年历史。然而就是这短短数十年,现代诗歌突飞猛进,取得了很大可以骄傲的成果。其间诞生了许多杰出的现代诗人。
按诗人何三坡在答记者问时的一句话说“中国的现代诗歌,已经进入盛唐时期。”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此间快速风靡的人群和热度,也由此可见,现代诗歌日新月异,正以最快速度和最高水平,爬向另一座更高的山峰。
下面我就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阐述几点,如果不够水平,还请诗友们多多包涵和支持!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语言来自于生活,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其实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学体裁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也“必将高于生活。”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部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的,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合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领略一下语言和意境的魅力。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我们能体会到一种

很美的意境,这是一种有形意境,“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几个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已起落有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已营造了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和氛围,源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圣洁,引人入胜,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而“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形兼无形的意境了,在这种无形的意境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麻雀,叶子,树木,还有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有着不少感悟和思考,严寒下动物们乐观生存,努力向上,对于人类,实际上又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和感恩。
“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这里我们还能领略到诗人语句和叙说的优雅,“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几乎没有过多的修饰,而带给读者的却是无比干净和明朗,“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上升,在不经意间,宁静的画面在动,向上飞翔和超越。短短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们足够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和读者带来的巨大魅力。
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凡是接触过文学的人,我们都知道韵律的意思。在古典诗词里,韵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少了韵律,或韵律不整,那么古典诗词就不能叫诗词,最好的诗词也会失去看头。新文化运动后,在早期的现代诗歌里,诗人们对韵律的把握非常周到而细致。在早期现代诗歌作品里,我们经常能读到那些韵律和节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这些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阅读轻快,优美,抑扬顿挫,也或干练,大气,醇厚,回味悠长。这些韵律和节奏的佳作,同时也是最好的朗诵作品。
那么我们再回过来,带着节奏与韵律的品味,来欣赏先哲现代诗人的佳作再别康桥(节选)-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

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在作者把握下,诗人打开的叙说仿佛一湖水美丽的涟漪,带着清凉和透彻,渐渐荡开在读者面前。如果轻轻朗诵起来,就更有一番滋味了,那缓缓打开的美丽而恬静的物象“云彩,金柳,夕阳,新娘,……”“轻轻的走了,轻轻地来了”,一幅幅春天碧绿的画面映入读者眼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
草”,……真是温暖而心动,惬意而轻快,柔情并美妙,又仿佛一曲曲轻轻的歌儿,回荡在我们耳边。
这也就是很多诗人以为的,现代诗歌,不仅是诗,更是一曲优美的歌儿。纵览诗人的作品,品味其完美的韵律和意境,我们才知道,现代诗歌,有着多么巨大的魅力,令人陶醉。而在数十年后的今天,现代诗歌翻越了无数个台阶。今天的现代诗歌完全是自由的,充满个性,它们大气,奔放,内敛,开阔,并无忧无虑。也就是说,在今天现代诗歌表达上,众多诗友也许抛弃了诗歌原本该具备的韵律,但节奏仍旧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个意义上说,奏其实就代表了作品的一种气势,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格,如果节奏把握得巧妙,它将成为诗人们的一种个性,也可能由此诞生各类风格,形成百家争鸣。
三、清新灵动法
我们都知道,诗歌都是由每个细致的句子构成。这里的清新和灵动,指的就是句子的表达和结构。一个句子的构成,有许多种方式,在表达上,一般个人都喜欢用自己惯用的手法和个性来组织语言,有拖沓的,凝练的,清新和雅致的,也有繁琐和啰嗦的,诗歌水平和风格的差异,我想首先就是来源于一个人组织语言能力的差异吧。清新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是清爽和鲜活的组合。如果一个句子的组合或一首诗歌的表达能达到这点,给读者默默间送去清爽和鲜活,又怎能不令读者喜欢和动容?
而灵动,则是指表达中蕴含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动感,使陈旧的画面鲜活,使静止的物象跳跃,使暗淡的颜色明亮,甚至能令死去的物体再次重生!由此,我们可见灵动有多么巨大的作用,也由此可见,灵动的“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下面我们具体以诗来分析。冬日阳光
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轻轻跳下来游荡在房间里
多么活泼的一群鱼啊它们穿金黄衣裳
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上
我静静的看着
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
在这首精致而短小的诗歌里,我们能领略到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带给我们的无比温暖与美好的感觉,浓浓的诗意贯穿其中。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新和灵动,此外画面感也特别强。

在第一节“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轻轻跳下来/游荡在房间里”,在这我们看到了作者清新的语言,没有琐碎和繁杂,而“翻过”、“跳下来”、“游荡”等一系列动词又恰到好处,由远及近,引领读者的视线和感官,清清爽爽。
在第二节,更是有一种意蕴的美感和动感,这里的冬日阳光被“默化”成一群群活泼的鱼,“它们穿金黄衣裳/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阳光本是安静的,甚至有静止之觉,而作者利用巧妙的比喻和叙说,令安静的事物游动,令安静的画面跳跃,由此,则不得不叹息清新和灵动的神奇作用。
而在第三节,作者则又巧妙地升华了动感,将画面的动感继续拉伸,利用灵动的句子,轻轻向上跳动,“我静静的看着/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呵呵,阳光普照万物,也普照每个人的心海,“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温暖的阳光变成一群金色的鱼,它们温暖而热烈的游进来一个人的心房,也游进了读者的心房。如此温和与热烈,如此柔情与细腻,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令人欢欣!四、拟人法
说到拟人,我们都知怎么回事,而诗歌里的拟人,并不是单纯的比喻,如果是这样,那么诗歌就要丢失原本具备的诗意,语感和意韵。诗歌中的拟人法,是指将要表达的主题或物象形象的人物化,或借用人物的某些个性的特点来咏物,如果表达恰当,甚至能让虚拟的人和真实的物共成一体,借人咏物,以物喻人,取得的效果,自然不可比拟。
下面我们来看看拟人法的神奇作用
月光
作者:何三坡
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树叶们在晚风中浮起月光在木门上涌动
呵呵,读何三坡的作品,总有着更多的感动和喜悦。在这短短的三句话话里,作者利用寥寥数字,干脆利落,打开了无数美丽的意象,尽管短小,读起来却余香满口,意韵无穷。“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很明显,这是用的拟人法了,因为月亮不是人类,更不会穿上属于女人的漂亮裙子。
静夜。月圆。树叶晃动。月光洒落在木门上。伫立在夜里的诗人,看到皎洁的月亮挂在上空,晕黄的月光慢慢挥洒下来,美得令人浮想联翩的月亮,此刻在诗人眼内,不是一个没有温度和情感的物体,而是一个温柔并优雅的女人。“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什么的

样的女人才会有如此的优雅和淡然呢?必定是温尔多情,必定是美到极至。
由此,在诗人笔下,将一轮明月拟人化为一个无比温柔并优雅女人,带着不可言说的华美和宁静;同时,诗人在借人咏物的这一刻,又以物喻人,也就是说,在将月光比喻成的女人,同时又将女人升华成月光的无限境界,这里诗人又默默无声赞叹了天下女人,象月光般皎洁,纯净的女人,正好是艺术的最大升华。五、素描法
说到素描,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下物体或人像,也可以是粗象的思维。那么,诗歌是用语言组合起来的,又怎么来用笔来绘画呢?
呵呵,写诗时咱们不必借用铅笔,有时候,语言就是最好铅笔,在我们的手中,利用意境和韵律,咱们可以描绘出一幅幅比铅笔和白纸更加美丽的画面。而且,这些画面里,不只有美丽,粗犷,细腻,或朦胧,还有图画作品所不能及的柔美,感性,优美的意境,诗意,以及打开的哲思,读起来余香满口,回味悠长。
下面,我们在诗歌作品里来感受一下素描法的魅力。
深秋
广袤的大地
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灌木萧瑟
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
清凉的风涌过来那些深黄的野菊花在舞动后打出轻轻的寒颤

这里作者很明显使用了素描的手法,利用诗歌语言来绘画,极好地打开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幅秋天遍布山野的画面,还读到了这些画面里所有事物的美丽和诗意。“广袤的大地/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仿佛是一幅摆放在眼前的画面,背景是广袤的大地,这是远和大的视觉,之后映入眼帘的就是背景里的景物了“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仍旧是背景里稍远一些的事物和景象,慢慢的,画面感在拉近:“灌木萧瑟/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于是我们看到了低矮的“灌木”,灌木旁有“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这就是作者在第一节打开的画面。这个画面里我们还同时领略到了不少大自然真实的颜色:搁浅的湖水,枯黄的草,灌木萧瑟,狗尾草花白的等待。在绘画作品里,作者得花费大量时间和颜料来搭配制作各种颜色,而在诗歌素描作品里,则只需寥寥数语,便可达到画面所具备的大多感官,由此,又不得不再次赞扬文字的奇妙。
在第二节里,我们能看到画面感的升华,以及思想艺术升华。原来作者要表达的不仅是一幅深秋的画面,还有更深刻的对大自然和植物不屈不挠的赞扬。“清凉的风涌过来/那些深黄的野菊花/在舞动后/打出轻轻的寒颤”,“那些深黄的野菊花”应该就是画面中的主体了,在描叙众多暗淡的颜色后,作者最后指向的是一种“深黄色的娇嫩”。在深秋,万物枯涩,河水搁浅,唯有坚强而美丽的野菊花傲立在凛冽的环境里,即使“清凉的风涌过来”,骄傲的野菊花,也仅仅是“舞动后,打出轻轻的寒颤。”如果一个人,在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像这无名的野菊花一样骄傲和挺立,无视一切寒风冷雨,那么,这又该是怎样灿烂的人生风景!六、排比法
感觉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写作手法。生活里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手法。所以也就不再解释排比的结构和意义。咱们具体来谈谈排比在诗歌里的作用,以及排比方法在诗歌语言里获取的力度与深度。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诗歌,不只是语言的诗意和表达的舒缓和清新,还需要一些思想和力度。在黑暗年代,有力度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针对现状以及对一种光明和良知的唤醒,比如鲁迅先生就曾留下“与其苟延喘息,不如从容燃烧”的有力名句,也因此而唤醒过千千万万民众。
在和平的年代,咱们自然不必去呼唤光明,但对于生活里千千万万美好,善良,宽厚而纯朴的人或事物植物,咱们都可尽情赞扬,并歌颂,哪怕是一滴水,一根草,一缕金色阳光,都蕴含了无比的智慧和感恩,是完全值得我们去歌颂的。而在表达的力度上,排比不失为一个极度蕴含力度的方式。
下面我们来通过海子的诗歌作品来鉴赏排比的魅力。故乡
作者:海子在黑夜里为火写诗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在思念中为你写诗


这首名为故乡的短诗,呈现在读者面前只四个短句,四个排比。然而带给读者的却是不一般力度和感受。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一点一点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细微,由弱及强,利用朴实的语言,极大打开了一种对故乡热烈的思念之情,同时又借用排比的叙说,热烈歌颂了思念中的故乡无比美好,此外还借用排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无比向往。
“在黑夜里为火写诗/在草原上为羊写诗”,两个朴实的排比,却又不失大气和厚重,“在黑夜里为火写诗”,表达了一种思想和情感的热烈,黑夜里原本潜伏了火焰,火焰却又随时能燃烧黑夜,驱除黑暗和寒冷,带给人们无比的热切和希望,这是这首诗歌的起笔,纵观分析可见作者的起笔多么热烈而高亢,却又含义深厚,大气凛然,由此带动读者进入下一个境界,“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在诗人这句由高亢到温和与深情的叙说中,无意多了许多柔情,在诗人的表达中“草原”其实隐喻的是故乡,而“羊”,实际上是离开家乡的每一个游子;或者说这里也蕴含了一个无形的意境“故乡”,诗人虽已离开故乡,而美丽的故乡却又无处不存在于诗人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中,同时诗人要表达的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对美好家园的无比幻想。“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实际上诗人要歌颂的还是拥有草原的羊,有着多么巨大的幸福和快乐,而离开了草原,羊儿又会多么孤单和失落,——离开故乡的孤独的游子,有着多么的无助和思念?
“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在思念中为你写诗”,这两句看似减轻气势的诗句,在一种无比思念和柔情中渐渐结束全诗。“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看似不可能的逆向思维,却在前两个排比的随后,并未减轻对故乡的渴望或思念之情的力度,而是利用另一种表白来加大了叙说的力度,这里的“北风”可隐喻成诗人远方的居住地,“南风”则为远方思念的“故乡”,在诗人逆向的风里,不仅有无奈距离的现状,还有游子在远方对故乡深深的渴望之情,以及从不曾减少和削弱的对故乡的热恋,包括对未来家园和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故乡,在他乡的诗人,在深深眷恋中无比温柔远望你,“在思念中为你写诗”!
七、隐喻法
简单的说,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然而,隐喻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很多时候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带动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隐喻大体分三种:无形的隐喻、有形的隐喻、以及有形与无形结合的隐喻。
我们知道,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备一些内涵和深度,而隐喻又不失为诗歌体裁中一种能很好打开深度和内涵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
在上一个鉴赏作品海子的《故乡》中,我们其实就欣赏到了隐喻的魅力,那么我们再来通过托马斯的诗歌作品《农村》来领略隐喻的作用。农村

作者:R.S.托马斯
谈不上街道,房子太少了,只有一条小道
从唯一的酒店到唯一的铺子,再不前进,消失在山顶,山也不高,侵蚀着它的是多年积累的绿色波涛,草不断生长,越来越接近这过去时间的最后据点。很少发生什么;一条黑狗在阳光里咬跳蚤就算是历史大事。倒是有姑娘挨门走过,她那速度
超过这平淡日子两重尺寸。
那么停住吧,村子,因为围绕着你慢慢转动着一整个世界,
辽阔而富于意义,不亚于伟大的柏拉图孤寂心灵的任何构想。
在国外优秀的众多诗人和诗歌作品中,我一向偏爱托马斯和他的作品。作为威尔士二十世纪最强硬,最纯洁,最持久的抒情诗人之一,他多次获得多种诗歌奖项,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在上面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多处使用了隐喻。“倒是有姑娘/挨门走过,她那速度/过这平淡日子两重尺寸”,这里的姑娘隐喻成“时尚”,也同时无形隐喻成美的概念和代名词。
“那么停住吧,村子,因为围绕着你/慢慢转动着一整个世界”,这里诗人将村子隐喻成全世界,带动村子里所有人和物象转动。在这个诗歌作品中,诗人这样的隐喻思维新颖,也奇特,在一瞬间带动读者思想,简单,有力,而又让人不可思议。
八、修辞的节制
“修”,指修饰,“辞”,本意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是指在表达语言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尽可能达到更好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我们知道,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诗歌有着与别的文学体裁不能比拟的细腻与柔情,所以更需要修辞的运用来达到诗意化和个性化。而修辞的巧妙把握和利用又是重要的,如果不使用修辞,那么诗歌必定是不能成诗歌的,而如果修辞泛滥,则诗歌语言难免会繁琐,拖沓,如同浓妆艳抹的女人般粗俗,令人索然无味。
在几年前,我的好朋友落日惊鸿曾送我一句话:“与其下笔如神,不若削字为诗”,细细想来,全是道理。由此可见修辞的节制,又是多么重要,而节制运用修辞,难免又是一门学问了。
下面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作品中修辞节制的魅力。

天鹅
作者:何三坡
它们在山间
散步打盹清理翅膀躲过了世上的尘埃

依旧是何三坡的作品,全诗共计二十一个字。然而却向读者呈现了无比优美画面,“它们在山间/散步打盹清理翅膀”,这样干脆的表达诗意浓厚,思维清晰,蕴含了大自然宁静的景观和乐趣。“躲过了世上的尘埃”,这句诗同时又隐含了诗人要表达的人类心态中另一种潜在状态和境界,也就是心境,并不乏哲思和禅思,这也是主题的深入和升华。整个小诗歌读起来清新而欢快,读后余味深长。诗人将要蕴含深度和表达的物象,浓缩在短短二十一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而取得的效果,留下的思考,却丝毫不比长篇作品差。由此足见修辞的节制,对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多么重要。
九、返璞归真法
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返璞归真”指回复到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的意思。
写了那么多年诗歌,也读了那么多年诗歌,近两年我一直固执认为,自然,真诚,朴实,用心灵吟唱的作品,就是好的诗歌作品。也就是抛开写作手法的雕琢,语句和修辞的华丽,用朴实的句子表达最朴实的感情,那么这样的诗歌作品也就是好作品了。下面我们来读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都知道这是海子名作,几乎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了。然而,将这作品仔细阅读和品味下来,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质朴,平易近人。整首诗歌里句子朴实,真诚,蕴含了诗人的善良,宽厚,和无比诚实,以及思维里潜伏着的温暖与幸福。这里我们还能看到诗人笔下描述的无比热烈的希望和未来。在这首诗歌作品里,我们找不到诗人刻意雕琢的痕迹或运用的写作手法,整首诗歌没有华丽或刻意的修饰,诗句平实而耐读。然而它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扉,成为闻名天下的佳作。即使是从未接触过诗歌作品的朋友,在读到这温暖而朴实的叙说后,也会有说不尽的欣喜和感动。“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老少皆知的名句里,表达的不仅是以一种希望和期待,还有诗人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无比美好的劝慰和珍惜。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呵呵,有什么比这更质朴的,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蓝天祝福白云,阳光祝福大地,春天祝福秋天,我深深地祝福你,陌生的朋友,“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十、结尾的巧妙处理
一直觉得一首好的诗歌作品,不仅有好的开头,好的主旨,还应该有个漂亮的结尾。这里的漂亮,并不是指华丽的表达或句子结构。而是相对于作者表达的中心和主题,在结尾

时利用寥寥数字,或将主题拉到高处,或提出问题,或留下思索,或巧妙解答问题,极大打开主题和空间的深度,给读者留下思考或哲理,余味深长。

巧妙处理诗歌的结尾有什么作用呢?第一,假使一首诗歌作品,在表达上一般,开头或主旨平淡,但一个高高扬起的结尾有时却能弥补诗歌前体和中间的不足,令一般变得雅致,令平庸变得精彩,甚至带给读者峰回路转的感觉;第二,不管诗歌的开头或中间处理如何,结尾仍是重要的,大家都知道“虎头蛇尾”并不是一个好的物象,结尾的把握不当,也甚至就败坏了诗歌之前留下的完美气息,成为一个可遗憾的败笔;第三,我们都知诗歌这个文学体裁潜伏着唯美的格调,而结尾的处理更能带动这种内功格调,不论主题和表达的手法,及深度,我想,读后能令读者余味无限,回味深长的作品,那么就必定有一定的魅力了;第四,如果是有力度的诗歌作品,语言和主旨把握得当,结尾处理巧妙,那么还能更大限度打开作品表达的力度和深度,令诗歌整体更具说服力,更能征服读者的视觉和感官。
下面我们来读托马斯的作品《时代》。
时代
作者:R.S.托马斯
这样的时代,智者并不沉默,只是被无尽的嘈杂声窒息了。于是退避于那些无人阅读的书。
两位策士的话
得到公众倾听。一位日夜不停地喊:“买!”另一位更有见地,他说:“卖,卖掉你们的宁静。”
纵览全诗,作者表达的语言不是很多,然而作者数处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整体和主题要表达的都是一种讽刺,一种对现实(时代)的尖利的讽刺。而为加大这种讽刺的深度和力度,作者结尾处理的两句,无疑是十分棒的,它甚至是全诗最高的亮点,成为全诗最有力度的精彩之处。以致读者读后,在这种力度的表述里,不得不钦佩作者这有力度的阐述,和对时代,对时代“买卖”的一种憎恨和鄙视。

然而,作者更巧妙之处在于,这么精彩的结尾,竟然不是来自作者自身结构的语言,

而是引用两位“策士”的对话:“一位日夜不停地喊:买!/另一位更有见地,他说:卖,卖掉你们的宁静。”这样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极具真实感,因此说服能力也十分强,远比诗人精心结构的语言获得的力度要强得多。因而读者在读完这个短诗后,感官会暂时停留在这有力地引用对白里,思维会不自觉被诗人带动,留下各种思索。
現代詩歌寫作技巧(1
第一讲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

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第三讲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

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第四讲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
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五讲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好一会屏息静气,
我多想听到你!可你安然静谧,你有怎样的话语?

伸出颤栗的手指,我多想抚摸你!可你无影无踪,你有怎样的形体?
睁大渴望的双眸,我多想看到你!可你透明无色,你有怎样的美丽?
可是我清清楚楚,我一刻也离不开你!我的生命里有你,你随着我的一呼一吸……
在这首小诗中,空气成为结构中心的象征意象。安然静谧、透明无光、无影无踪的空气,却蕴含了作者的无尽心意——既是纯真高尚的爱情又是无限的人生追求,那样真切地支配着作者的生命,又那样缈远,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
第六讲诗歌模式【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

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第七讲诗歌讲座【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第八讲诗歌模式【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如前面所引述的E·Cummings《太阳下山》。【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又如:中秋月
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我便不再看它一眼,深怕那一滴泪水落下来湿了人间。
附:诗歌现状
一是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理性化的内容。如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如《粉笔吟》。
二是朦胧诗--不朦胧的本质。如顾城的《睁开眼》。三是第三代--先锋派,超前派等。四是“热潮诗”。如汪国真的诗。
诗歌写作技巧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

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D、
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
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
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
"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
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
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
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
的正宗韵格。
声调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
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
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
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

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
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
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
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
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quot;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
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
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
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

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
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
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
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
交融,后边写"",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
类诗歌。【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
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比喻流浪者如
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和下意识。采用的

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用于暗示某一
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
排列,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诗歌的创作是随性而起,缘情而发的。要谈论诗歌的写作,首先我们得给诗歌下一个全面的定义。但,何谓诗歌呢?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是运用精炼的,和谐的语言,借助比,兴等表现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行排列,有韵律,有节奏,有形象思维的方法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
活,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到唐宋元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度鼎盛,再到明清后的逐渐回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波澜曲折但又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一般认为,诗歌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楚辞,魏风,诗,词(辞),散曲。诗歌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我们通常把五四以前的诗歌称为古诗,其后的则称为新诗。新诗对古诗有一定的继承,但又有其符合各个时代特色的个性特征。对诗歌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先后,表达方式的不同,篇幅,语言形式,诗体,格律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分类定义。由于这些不是本篇的重点,故在
此不多赘述。诗歌的特征,即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具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鲜明特色的个性特征。对于诗歌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抒情。正如开篇所说,诗歌的创作是随性而起,缘情而发的。随性而起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细致的观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进而借助诗歌这一表现形式传达一种理念或思想。比如,杜甫的名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就高度地概括了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豪门与对穷人的的思想。缘情而发,即由浓厚,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爱,恨,情,愁。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对这份深情的同情和激赏。要写出一首好诗,对诗歌总体的构思是很重要的。创作者要在大脑中构建起诗歌的轮廓,找准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不能是写完了一首诗歌,尚不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只有有了思想,才会有灵魂。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构建出诗歌的立体形象,进而对其进行有条理
的梳理,才能形成诗歌的内在思想和实体结构。诗歌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写作思路,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24个字,即感情浓郁,语言精炼,拓开联想,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感情浓郁要求作者以丰富的感情积淀,结合真实的情感流露,反映生活中的点滴,以细微处见真情,力求做到用情达意,以情动人。诗歌由于其特殊的篇幅和字数限制,不可能像其他文学体裁那样可以洋洋洒洒千万言。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做到对语言的提炼和浓缩,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比如,有这样一首诗,试题为《生活》,诗的内容却只有一个字--。作者用一个
字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中蕴涵着很深的韵味。

拓开联想,想象丰富是诗歌重要灵魂所在。合理的联想能使诗歌增强韵味,展现一种时代的美感。同时,在诗歌的创作中,必要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使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浓烈丰富,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把愁绪的浓重抒发得淋漓尽致.韵律是指诗歌中的押韵和声调.在古市的创作中尤其注重句子的押韵.不同韵律的字不能压韵.新诗的押韵较为随意,只要押的韵大致相近就可以,而且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奏是指诗歌中的顿数,即语言在排列顺序上的间隔规律.节奏鲜明是诗歌的重要要求.短促的
节律可以给人激动,欢乐的情绪;缓慢的节律可以给人深沉,悲伤的情绪.诗歌的创作还要讲求立意的新颖和构思的严密.诗歌的立意是表达主题思想的基础.立意的新颖能够使诗歌增加可读性和亲和力;能正确反映人们的普遍思想和要求.要做到立意的新颖必须注重对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分析,把握时代特征,集中反映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洞察事物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洞察力,才能抓住事物的细微,以小见大,以简见
.诗歌的创作同时也是一门讲求意境的艺术.意境就是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一幅有情意有境界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诗歌创作讲求营造一定的氛围,在氛围中抒发情感,以情动人,景交融,寓情于景,因景生情.只有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充满感情,以富于赞美,同情,鞭挞等的思想,使读者能够为情所感,为情所动,达到对诗歌的赞同和认可.要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意,不单要有丰富的情感积累,还要求在表达方式上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这里所说的"细节描写"当然并不同于小说,记叙文等文学体裁的描写.诗歌的细节描写有其鲜明的特点:精炼,直接,动情.更重要的是能更形象地描绘某一事物.细节描写是最能打动人,也是最能创造感人意境的表现方式.对细节的描写要求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描写,可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进行动态的描写,突出"个性",渲染气氛,使诗歌更富有意境,构建起一幕
幕立体而现象的画面.进行诗歌创作除了要注意以上一些方法和要求外,还要注重对表现方式的运用.诗人艾青说:"有了材料和工具,有了构思,没有手法依然不能建造."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有:,,夸张,象征,通感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总之,诗歌的创作是一个思维跳跃,感情流露的过程.只有善于把握和观察社会百态,把真挚的情感溶于创
作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
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
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

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
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
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
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
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
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
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
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
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
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
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
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
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
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死亡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
心。
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quot;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
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
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

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
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
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
望》。【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
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
交融,后边写"",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
多这类诗歌。【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
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比喻
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和下意识。

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
化,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诗歌写作常识——诗歌的写作
诗歌的写作
(一)培养发现、捕捉诗歌意象和诗歌灵感的能力
诗歌意境的最小艺术结构单位是一个意象。诗歌的写作常常是从作者对生活中某个人、事、景、物、理产生了独特的诗美体验而获得的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诗歌创作的灵感就是诗歌作者对情感能够具象化、主观情志能够文字化的一种突然顿悟和把握。无形的情绪突然有了有形的形象,抽象的观念突然有了具象,这使得诗歌作者的心理结构和语言结构有了豁然的改组更新。这种诗歌的写作灵感有短暂性、突变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长期艰苦的文学修养和积极努力的艺术构思是诗歌写作灵感得以爆发的基础。
诗歌灵感出现后,应迅速准确地将灵感体验到的内容及时地意象化;灵感体验意象化后,应及时准确地将意象化为诗语和诗句。这就是诗歌写作“灵感——寻象——寻言”的三阶段。相当多的人不能完成这个三阶段的写诗过程。有的人虽有灵感体验,但未能及时地将诗美体验化为诗歌意象;有的人在脑海里虽然形成了诗歌意象,但不能及时准确地将诗歌意象词语化、文字化,这样一首诗仍然活跃在作者的脑海里而不能成形。因此,发现诗美,体验诗美,传达诗美是一个诗歌作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能力。这种心理结构和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虽然它与人的诗歌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提高。初学诗歌写作,反复学习、吟咏优秀诗歌,排除一些日常生活的功利内容,静心地投入感情去咀嚼生活,努力培养一种把抽象情感有形化、把内心体验意象化、把内心意象词语化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使“灵感——寻象——寻言”的诗歌写作三阶段顺利地连接和实现。
(二)用新奇精美的语言传达诗歌意象
诗歌写作中用于传达诗歌意象的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而是一种新奇的精美的变形语言。初学诗歌写作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这种诗歌语言能力的贫弱。可以从下面几条途径来训练、提高诗歌语言的能力。
1、精选动词
诗语在传达诗美意象时首先可做的工作是精心锤炼表现意象动态的动词。动态的意象较之静态的意象更能凝聚读者的审美注意。一个诗歌意象往往因一个优美、确切的动词而曜曜生辉。艾青的诗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阮章竞的诗句:“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一个“封锁”,一个“断”,使诗歌意象非常生动地立于纸上。
2、嫁接词语
汉语和其它语言比较起来,它的词法最自由,词性最不固定。诗歌作者可以利用汉语的这个特点,改变某些诗句中词语的性质,使诗歌意象出现新奇、陌生的形态。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句:“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台湾诗人蓉子的诗句:“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下午、黄昏”本来是表时间的名词,在这时嫁接为动词,整个意象便生动活泼起来。蓉子诗句中因有了“走过”,后一旬嫁接“踩痛”使意象显得新颖又独特。
3、一词多义

小说、散文的语言一般为了避免歧义,往往只显示一种意义,而在诗歌语言里,诗歌作者为了制造意象的多义和内涵的丰富,却有意创造一词多义的诗句。张烨的《妙龄时光》这样写道:“你又站得远远了/微笑着注视我的琴声/你会永远记住初练的琴声吗/”诗句表层讲“初练的琴声”,但它的另一层含义是“初恋的情声”,一个词明显地隐涵着两层不同的意义,显得含蓄多情。
4、跳跃省略
小说、散文的语言因为侧重再现意象,它的语言形态比较平实细密,讲究句与句之间清晰的纹路。诗歌语言要侧重于表现主观心灵,再加上它的篇幅限制,它必须借助跳跃和省略,跨跃一些过程性的叙述,省约一些小说、散文语言中必不可少的连接语和转折语,创造一种“语不接而意接”的诗歌语言,以此来引发诗歌读者丰富的自由联想。
5、超常组合
精选动词和一词多义是尽可能发挥一个词的多重内容,跳跃省略是从删减某个词的角度来增加内涵。超常组合则是故意违反一般的语言常规,利用汉语词语多变的词性和组合关系,机智地把一些互不相关的词语嵌连成一个诗句。这种嵌连,可以是具象动词与抽象概念相接,可以是不同感官的感觉词语交错,以这种陌生的变形的诗句使诗歌意象传达出诗歌作者微妙的情感体验。臧克家《春鸟》里写的:“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就是典型的例证。
6、句法多变
这是在诗句的词序和句式上制造新奇陌生的手段。像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倒装语序,改变了正常语句形态,以陌生化的效果来表达诗歌作者的独特的内心感觉。
(三)用丰富神奇的想象组合诗歌意象
诗歌作者在把意象词语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借助想象把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为整体的诗歌意象系统。组合成什么样的诗歌意象系统就会产生什么样特定的诗歌意境,传达出什么样的诗美体验。诗歌作者的组合意象方法因为神奇想象的介入,显得比其它文学文体的组合方法更自由、更大胆、更出奇不意。许多一般人很难发现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在诗歌作者独特的主观心灵的体验下奇妙地连结组合为一个艺术结构,产生令人惊奇的诗歌意境。诗歌意象的组合方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诗歌作者借鉴。
1、并置式组合
邹获帆一首题为《蕾》的诗歌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排出5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诗人把花蕾感觉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非常独特的诗美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列为一个意象系统时,具象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绪情感连接了,5种意象的并列,把一种对青春的礼赞作了突出的渲染。这种并置式组合是把表面上看来跳跃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意象,由诗歌作者内在感情体验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组合方式是从意象开始又终于意象,读者几乎直接读不到诗人隐藏很深的情感,需要读者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系统来细心咀嚼它的深意。这是现代朦胧诗、意象诗比较常用的组合方法。
2、交错式组合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但是诗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在中国古诗中十分常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都是典型诗例。在新诗写作中,这种组合方法也常见。

何宜陵的《变迁》这样写道:“田野上的花/被爱她的人/关进珐琅瓶蓝色的围墙/急流中的/被嬉戏的浪/搁置在金色的沙滩/在一部人间的喜剧里/在一部人间的悲剧里/”花长在田野与关进花瓶,船的前进与搁浅,这些矛盾的意象交错组合,给人的启迪比一般的陈述更为显豁与深刻。
3、突反式组合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诗歌写作者先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围绕它组合一些层层推进的相似的意象,待诗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后,最后推出一个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扬后抑、先虚后实的诗歌情境,而最后一个意象,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旨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先放笔写了一个可爱少女在等“我”重温旧梦的3个意象,但最后一个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过客”,这一意外把“美丽的错误”引起的哀怨情绪传染给了读者。这种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审美情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25d1d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e1.html

《现代诗歌写作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