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改变自己》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阅读中改变自己
推荐一本好书――《唐宋词十七讲》
推荐人横山区第五小学刘世梅
你还在因读唐诗宋词时遇到晦涩难懂的词而发愁吗?还
在因读到一首首感觉似乎是意蕴深刻、意境优美的古诗词,却不知其具体情境而一脸茫然吗?还在因拿起唐诗宋词读本时因不明其中情趣而打消读下去的念头吗?我向你们推荐一本好书——叶嘉莹先生的《唐诗宋词十七讲》,读了这本书,你会觉得所读诗词开始变得熠熠生辉,变得灵动丰满起来,而且能够坚持兴致勃勃地看下去,同时多了一些如何理解欣赏词的知识。
《唐宋词十七讲》是据作者叶嘉莹关于唐宋词录音整理而成,该书所讲唐五代和两宋十五位重要词人,重点五个方面: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结合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方面追寻唐宋词的演变与发展轨迹,讲

述中既兼顾他们纵横之间的影响及关联,又特别注意其虽相似而实不同的深微意境,清隽的言辞于含英咀华之中深探词人之用心,时时闪现的真知灼见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
特别是过去很少在意的一些词人,如王沂孙、吴文英、冯延巳等都有所了解,同时对柳永、李煜的词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也感悟到同是豪放的诗人辛弃疾与苏东坡的词也有不同,一个是悲壮、壮志难酬,一个是旷达圆融、乐观豁达。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在客观描写中带给我们的是雅致、美感。
韦庄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中直率真挚表达自己的执著和奉献。
苏东坡身上传承着古时候读书人的两种修养,显达的时候有儒家的“兼济天下”的理想,穷困的时候有道家的超旷襟怀,不为忧患艰难所打败,在政治失意以后,以闲情写小词,将词写成像诗一样,抒写他的逸怀浩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道出了他的旷达乐观,“有情风万里送潮来,无情送潮归”中用天风海涛之曲,传递幽咽怨断之音,达到词的最高境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宁可忍受现在的孤独,也要坚守气节、忠义,是品格的高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

“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是对百姓生活安定快乐的美好愿望。
在我的印象中吴文英和王沂孙的词过去似乎从没读过,也不知这两位词人。叶先生几乎用了两讲来介绍咏物词的发展和特征,对了解王沂孙的词做了一个铺垫。王沂孙是一位在咏物诗词上集大成者,说咏物词能以“虫鱼草木之微”,“挥天地万物之理”,有点夸张,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心之动,物使之然”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传统,咏物的诗贵在托意,捕捉物的一种精神、神韵,传递出一种感发的力量,这是咏物词追求的境界。王沂孙经过了亡国惨变,词风肯定要走用思索安排来写词的路子,借物抒怀,暗合其中,在元朝立国之后,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是有生命危险的。王沂孙与写《乐府补题》的十四人将杨琏真伽盗发的南宋皇帝的陵墓时掘出的尸骨掩埋,这不仅是忠义在里面,在南宋的败亡后,在敌人的控制下,有很多不能明说的地方,所以用“一片冬青冢上心”、“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来表现对于故乡、故土、祖国的怀念,“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寄托了深远的悲慨,被周济赞美为“思笔可谓双绝”。

读《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你还会对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等人的诗词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叶老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在古典诗词之林中游刃有余,也让我们能对晦涩的诗词读懂,进而觉得有趣、引起共感,最终是受益无穷。而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当了解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背后的故事,在阅读中充实自己,在阅读中改变自己,学有所用,真正具备“学高为师”这一教师职业精神,所以我认为《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值得一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29938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32.html

《《在阅读中改变自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