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1讲解

发布时间:2018-10-12 19:48: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文提要

诚如那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8年巴黎集会上所说“人类要在廿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哪里汲取智慧”。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和机遇期的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寻找发展的方向。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大国气象泱泱,强国之梦不远,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迈开了一条腿“硬实力”之后,势必要跟进更坚实的一步“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该如何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从自己的文化根源上寻找答案。


目  录

论文提要 1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1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的需要; 2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性魅力的需要; 3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3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4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5

强根固本,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理念; 5

凝神聚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提供滋养 7

坚持群众路线,做好传统文化普及工程 8

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9

11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哈弗大学小约瑟夫·奈提提出“Soft Power”一说后,“软实力”一直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涵盖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方面。“硬实力”好比一个人“肌肉和钞票”那么“软实力”就是这个人的“知识和魅力”。其中,文化软实力看起来很“软”但却具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伟力。清朝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写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意思是说,要灭亡一个国家,必定先要毁灭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硬实力,也取决于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文化的兴衰是一个国家兴衰的先兆和标志。一个国家没有科技足以亡国,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足以灭种。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兴衰,本质是文化的兴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更是要求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异而源远流长,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推陈出新而独领风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同时,这些核心思想又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的需要;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他强调到,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融合。因此,以文化软实力推动民族强盛,就是要自觉发展繁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渊源,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部成果,是近代以来文化变革和更新、建设新文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化传承的优秀成果。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养了中国精神,陶冶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干壮枝强。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文化软实力就会 “贫血”、“缺钙”。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性魅力的需要;

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硕果仅存的就只有中国,究其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源远流长、绚烂多彩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是中国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文化认同支撑起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为每个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英国作家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1909—2001)在所著《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中写道:“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和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20142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他强调,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核心价值观是灵魂,是决定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因素。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依据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依据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依据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血脉,由国家正式确定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作为全民族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遵循。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国家的基本价值就会更加彰显,社会的价值取向就会更加明确,全民的价值规范就会更加有效,文化的无形力量就会更加聚能。

价值观是行动的价值引力,先进价值观是一种推动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睦,离不开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一种文化的自信自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全党全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培育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构成了文化软实力的精髓。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以自信的精神、自信的态度、自信的行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扬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首先要对中国精神的内涵做出世界阐释。传扬中国精神,就要对中国精神做出阐释,既要体现出中国特色,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展现其世界蕴涵,符合国际话语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各国人民广泛理解和接受中国精神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奠定价值理念基础。

其次要对中国精神的传扬路径做出世界创造。一方面,要推动民族文化创新,自觉推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文明。另一方面,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文化表现形式与方法对体现中国精神的文化进行世界性包装,向世界各国人民呈现蕴涵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努力实现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艺术追求与价值追求的统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的世界性文化创造。

三是要打造体现中国精神的世界文化品牌。打造“中国创造”而非“中国制造”的世界知名文化品牌,就要大力发展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用“中国创意”“中国策划”打造原创的中国文化品牌,大力生产附加值高又彰显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打造中国文化的世界符号,体现中国文化的国际气派。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强根固本,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理念

第一要辩证地继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当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正如当年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第二要创造性转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囫囵吞枣,关键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才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呢?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一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二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认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三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第三,反对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两种错误思潮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并坚决抵制: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持这种态度的人把传统文化视为铁板一块的“高大全”,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全盘肯定。他们看不到传统文化的“糟粕性”“封建性”和“局限性”,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代替”社会主义新文化,用所谓“新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仅不利于我们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会给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另一种就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传统性”贬得一无是处,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主张“要反传统”,彻底“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性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针:“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凝神聚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提供滋养

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那么,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呢?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创新性的发展,一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友善、诚信、公正、和谐等理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二要既立足本国国情又要面向世界。在当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的需要,认真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之精华,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理念,就是在“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习近平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坚持群众路线,做好传统文化普及工程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顶层设计很重要,形成社会共识更重要。弘扬传统文化,要从提升整个民族素质的高度上认真加以思考。在推动传统文化普及方面,要思考如何在系统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具体操作上,要做到有阵地、有活动载体、有项目评价,各相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特点,努力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现今教育偏重专业技术而轻精神引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普通老百姓最担心的问题的已由吃饱穿暖变为社会道德的好与坏。在这个背景下,弘扬普及传统文化就应老百姓之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围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教育教化功能,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构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有机结合。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挖掘符合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与道的建设有机结合。通过落实宣传教育、文化活动、评选表彰等手段,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推进社会道的建设。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有机结合。政府应加大投入,安排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活动,寓教于乐,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有机结合。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艺术创作,打造形成了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艺术精品。

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文化与经济一起“走出去”

目前我国在物质层面已初步实现了“走出去”,“中国制造”已成为代表中国的经济标签。但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走出去”却仍显弱势,滞后于经济“走出去”步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形象并不是可以主观塑造的,而是需要通过无形的文化影响力自发形成。文化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本身也可看做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凝聚与体现,因而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必然是在双向的互动与往来之间实现的。而推动人们自发地选择、接受异国文化的最佳方式便是市场。文化市场并不是由单一主体以文化推广为目的呈现的,而是由文化企业、行业协会等众多文化市场单位通过市场行为自发形成的,如同“中国制造”、阿里巴巴上市,众多文化市场主体是以市场行为在为我国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中国的经济实力、企业的形象乃至文化形象传播到全球。

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是相辅相成的,制造业大国并不一定就自然成为文化输出大国,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就在于文化“走出去”需要创新模式、完善政策、加大力度、持久努力。我们要把文化“走出去”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的战略背景下来考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必须把握好我国文化产品与接受国国民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生活习俗,特别是语言方面的差异,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融合度。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必须首先把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根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在实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要有战略意识。

用好文化的“世界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斯里兰卡时指出,中方将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落实到对斯里兰卡合作的各领域。这一理念正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指导思想。

“亲、诚、惠、容”理念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加具体科学的指导方针。四字理念中,我认为“惠”和“容”尤其值得我们思考。“惠”是指互惠共赢,“容”是指提高文化包容性。现在我国的文化“走出去”已从过去的相对弱势日益走向均衡,我国正向文化出口强国迈进。我们目前不能单纯地讲文化“走出去”,我国不单要成为文化出口大国,还应成为文化消费大国,要把更多海外文化产品和服务“引进来”,提高文化多样性。在我国文化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腿走路,才能消除出口目标国可能出现的“文化入侵”顾虑和可能存在的贸易摩擦,更好地“走出去”。

习总书记的“亲、诚、惠、容”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对当下国际关系的大国姿态,表明了中国对外关系中亲仁友邦、以诚待友、政经互惠、文化包容的新理念。坚持“亲、诚、惠、容”理念也是我们文化“走出去”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 北京 文出版社

[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华网 20121119

[3]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人民网 2014924

[4] 习近平 在孔子研究院与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1126

[5] (英国)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 张荣昌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200991

[6] 颜晓峰 “三个倡导”是中国梦内涵的核心价值 光明日报 2014214

[7] 王永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人民日报 20131010

[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新民主主义论》 人民出版社

[9] 韩振峰 习近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 光明网

[10] 光明日报 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5dad3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3.html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1讲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