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与渭河泾渭分明是发生在哪里的奇特景观

发布时间:2020-07-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个成语叫“泾渭分明”,是指事物界限十分清楚。长大了,才知道泾渭分明,不仅是一条成语,而且是一大自然景观。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后,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成为关中八景之一而闻名天下。
泾渭分明作为自然奇观古已有之,然而作为成语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大概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中“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的诗句。但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个泾渭分明并不分明,有说泾浊渭清的,也有说泾清渭浊的,就连《辞海》与《辞源》《现代成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不相同。孰对孰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河流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发展史无不是与水搏斗的历史。自远古以来,人类的祖先都是依水而居,傍河而发展。古代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傍河而兴盛,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近3000年文明发展史中,泾清和渭浊、泾浊和渭清的交替反复,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的就有好几处,而且这些反复和交替,都毫不例外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其实“泾渭分明”这一
国人向往的奇观异景,其本身又何尝不就是人类在某个时间空间肆意掠夺大自然而遭到自然的报复呢?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入陕西;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两河在陕西省高陵县陈家滩汇合。因渭河源头远,流量大,汇合后仍称渭河;汇流后继续向东至潼关汇入由北而来的黄河,黄河接纳渭河后,继续向东进入三门峡,流经河南、山东,最后在山东利津入海。泾渭两水的清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最早记载泾渭分明的是2400多年前的《诗经》,记载的是泾清渭浊。
2400多年前,我国正处在西周鼎盛时代,而西周的国都就在渭水之滨的岐山,他们在渭河流域上游的聚居和迅猛发展,其活动不断扩张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造成了渭河流域特别是上游水土流失的加剧,使得渭水变得浑浊起来。而这个时候的泾河流域还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林草丰茂,人类活动较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和破坏也较小,因而泾河水还比较清澈。于是就有了《诗经》对“泾渭分明”之奇异景观的第一次文字记载。
《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泾何以证明渭浊呢?那就是因为其河中沙洲之清澈可见呀。古时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两条河交汇处,河水有明显的分界,这就是2000多年前所谓的泾渭分明。《诗经·邶风-谷风》这首诗本来是一首描述一对夫妇离散
后,一个被遗弃的妻子,面对爱人新婚宴尔时的忧怨心绪和对从前爱情的回味以及对薄情之人爱恨交织的情怀,用泾、渭河水的对比来映照他们之间的人格差异,但却在不经意间为我们记录下了描述泾渭分明的最早文字。
时光到了1000多年前,历史进入唐代的鼎盛时期,人类对泾河流域上游森林大肆砍伐,破坏生态又一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此时的泾、渭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泾渭分明状态,在交汇处向东远眺,水天相接,泾河流域植被破坏后,裸露出来的便是黄土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变浊了。渭水流域多山石,再经过千百年来的休养生息,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降了下来,河水也变清了。历史轮回变迁,使泾清渭浊变成了泾浊渭清。诗人杜甫长期居住在长安,有机会亲眼看到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因而在他的诗篇中自然就有了“浊泾清渭何当分”的诗句。还有诗云:“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可见,在唐代渭水确实是清澈见底的,而泾水是浑浊的。
随着泾、渭两个流域的开发,现在两河交汇处已经很难看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了,泾渭已经不分明了。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泥沙3.04亿吨,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96公斤;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26.8公斤。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通常,当渭河含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已经很不明显了。特
别是渭河流域发展迅猛,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已经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的严重局面,在汛期经常是泾浊渭也浊,在枯水期甚至出现“泾浊渭黑”的状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60441dab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1.html

《泾河与渭河泾渭分明是发生在哪里的奇特景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