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减灾特色文化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4-08-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9卷第4 200712 Vol.9 No.4 J.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 2007 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减灾特色文化体系的构建
王维新 徐晓萍 王春红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 065201
:本文立足于防灾科技学院现有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办学特色,探讨了如何从硬件、课程、科研、队伍、活动建设和学校精神培育等不同层面构建具有防灾减灾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防灾减灾;特色文化;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047(2007 04-0126-03
Developing a Characteristic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ulture System in the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g Weixin Xu Xiaoping Wang Chunhong Zou Ling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uthors make clear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and point out some approaches to develop a unique culture system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eaching facility, curricula,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faculty, extra-curricula activities and the school logo. Key word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 culture; system developing
前言
现代教育呼唤学校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我院已明确走特色发展之路,建设特色的学校文化自然成为我院走特色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积累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办学特色,但是还不够鲜明突出,还不够自觉系统,还没有形成品牌。本文试结合我院实际就构建防灾减灾特色学校文化进行一些宏观探讨。
1 构建什么样的特色文化
升本后,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定位越来越清晰,突出办学特色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学院的特色文化建设也要自觉、高效地进行。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也包括对外学术交流和交往。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


为此,学院的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均要围绕实现这些功能和完成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我们突出特 色,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以特色立足,以特色服务,以特色发展,即特色体现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特色上,最终以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人才为社会服务。从而逐步达到“把学院建设成以防灾减灾类专业为主体、以相关专业为支撑、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学科、应用性本科院校,并逐步成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目标。
我们学院的特色是什么?简单回答就是防灾减灾。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认为,学院的学生不管是防灾类的,还是非防灾类的,除了达到各学科专业应有的规格水平,还应该具有防灾减灾的意识、常识、技能,能给别人普及相应
作者简介:王维新(1970-男,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党务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07-10-17
4王维新,等: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减灾特色文化体系的构建 · 127 · 的防灾知识,在他的活动范围内(单位、岗位、家庭、场所)关键时刻能自救互救。否则,我们的学院和学生就不符合人们的角色期待,就没有特色,就可能成为笑话,存在的价值就不大。国家和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很重要是靠人的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而人的这种意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重要的是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居安思危超前的预防性教育。
朝着这样的目标,服务于这样的人才培养,我们学院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建设,也就是各项建设和发展都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从硬件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科技研究的展开到学科专业建设,从课程建设到校园文化建设等莫不如此。这些方面一起构成了我们学院的防灾减灾特色文化。
2 建设防灾减灾特色文化体系
学院的硬件建设,除了作为学校的一般条件考虑外,还应有防灾减灾的功能和特色。也就是学校的校门、道路、广场、讲学厅室、科研楼所、文体场馆、学生公寓、食堂商店等,除了满足教学、办公、生活、休闲等要求外,还能具有防灾功能和体现防灾减灾特色。比如,学院的广场、绿地、体育场除了具有自己固有的功能外,还可以建设成应急避难场所。学院的每项建筑从设计功能到建设上都应是防灾的典型样本。学校的人多而集中,还应当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各种场所都要设有安全通道和相应标识。整个校园的建设都应朝着突出防灾减灾功能的多功能社区建设。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大都市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经验。
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应比较集中地体现出防灾减灾的特色,防灾类学生的特色培养无庸质疑。非防灾类学生的课程及学习,也要本着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逐步从讲座入手,开设选修课、必修课,部分防灾类课程及专业实验室对非防灾类学生开放。
学院的科技研究,要面向特色人才培养、面向学科专业、面向教育教学、面向社会服务;有基础方面的研究,也有防灾减灾应用科学研究,还要有科普推广研究。成立学院综合减灾研究所(条件成熟时成立更专业的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还要成立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人员可以是比较松散性的,专兼职结合);建设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场馆,开展讲座、展览、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甚
至开展相应训练演习,条件成熟时,向社会开放,向青少年、儿童开放,真正发挥特色文化的辐射作用。组建防灾减灾特色的学生社团,在有关部门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并积极走出校园,服务社区和社会。
人才队伍建设,要突出防灾减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引导他们进行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国内外防灾减灾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建立比较固定的联系,请进来,走出去,开展研究、教育合作。适时在学院召开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防灾研讨会。
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栏目和建设专门网站(防灾科普网),丰富内容和形式,增强吸引力,利用远程途径进行更广泛的特色宣传。院刊要长期开设固定科普专栏,大力开展宣传。
特色内容的活动还要有时间保证。要设立防灾减灾科普周,安排丰富的内容,创新形式,进行广泛动员,大面积参与活动。利用国际减灾纪念日、相关法规颁布纪念日等开展有针对性和影响力的活动。
开展防灾题材的文艺欣赏活动。如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案例,到现在已是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来关于这次地震的文艺创作是比较丰富的。以唐山大地震为题材的小说、报告文学和影视等艺术作品比较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是很生动的防灾教育教材,通过观看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地震灾难并学会对生命的尊重,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总之,要形成校园覆盖面比较大的、生活化的、立体网络状的、系统的防灾减灾特色的文化。同时,也要从深层次上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即从观念上,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培育。
3 培育防灾减灾特色的大学精神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在不断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及其关系的过程,人类不断趋利避害,防灾减灾,不断继承和创新,绵延不绝地积累着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丰厚文明。可以说,文明是以人为本的人类创造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类财富。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解释,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人的多层次需要及其外在提供的可能去解释。所谓“灾害”主要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是人
· 128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9类的灾害,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所谓“人类”是一个占据时空的历史现象,以一定的规模世代相传。人类不可以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最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觉。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然作为人类的母亲,同时也有其异己的一面;人类的活动也产生了不少异己的东西。这些异己力量一起构成了人类现实的和潜在的灾害,而且将伴随人类始终。所以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防灾减灾将是人类系统思考中的一刻也不能忽视的问题。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每一次大的灾难都在表明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这些灾难都修正着人类的骄傲,从唐山大地震,到印尼大海啸,到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都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钱纲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最后引用一个朋友的说法写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最后‘征服’,不在于力量的征服,而在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和谐相处的前提不是人类退避,而是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为基础。这是一个作家的思考,也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方向,是科学的结论,是有哲学高度的。
人类已经走过了许多灾难,人类不仅从中总结出战胜灾难的技术性经验,而且还总结出了人应具备的精神,也就是在面对灾难时应具有临危不惧,坚忍不拔,团结友爱精神,这是人类战胜灾难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面对自然,从来不是单个的人,也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很重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大地影响着人

(上接第125页)

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及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善于处理课堂问题等方面。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和学生时刻都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之所以强大,因为人类可以协调和组织,可以团结互助。
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害,或者说,利害是一个事物相对于人类来说的两面。这就是辩证法。我们必须两方面看问题,还要发展地看利害。人类是比较理性的,会趋利避害,做的许多事,是利大于害的。但是,利害不是一成不变的,开始是利大于害的,可能后来利不大了,害变得相对大了;有的利没有了,而害依然存在,可能会越来越大;有的害是致命的,可以毁掉许多利,这种变化正像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一样。
人类创造了产业链、生活链,同时也造就了潜在的灾害链,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成为连锁性的灾难。人类的延伸有多远,灾害就会有多少。人类创造了多少文明,就相应的带来了多少死亡或痛苦的方式。不懂害,就无法充分发挥利。别人研究事物的有利的一面,而我们的特色决定了我们要研究事物不利的一面。
所以,我们就是要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强化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有备无患的教育理念;培育百折不挠,敢于攻关,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弘扬临危不惧,坚忍不拔,团结友爱的救灾精神。我们就是要建设体现这种思想的学校文化,这才是博大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是无穷的力量之源。
同时,目前的防灾是系统防灾、科技防灾、群众防灾、法制防灾的时代,我们要使我们的教育不断渗透相关内容。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戴炜栋. 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8 [3] 显.[J].践,2000(2:35-40 [4]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新春.[M].京:教育社,2001 [6] 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 陈解放.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a18cd4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f.html

《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减灾特色文化体系的构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