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声律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18-06-30 04:10: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平仄声律基本知识(一)

    初学者学习诗词楹联,都绕不开平仄声律方面的知识,现有的书刊典籍中,讲授这方面知识的不多,因此我在这里简要地讲一下我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不当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一、何谓平仄

    古人将字的读音声调分为五声,即:上平(阴平)、下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上平和下平统称平声;上、去、入统称仄声。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平仄读音和现在的读音有许多地方不一样,另外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了,古代的入声字在现代读音中较多的是读上声和去声(仍属仄声),但也有一部分字读作平声。

    本来,在唐朝以前的诗和散文中是不讲究平仄的。从初唐开始,人们写诗和骈文时就开始注意到字的读音。也就是说,人们在写作、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注 重文字的含义,而且也同时注重字句的读音。人们发现,读唐诗宋词和骈文和读魏晋以前的古文古诗不一样,有一种抑扬顿挫、声调和谐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从唐朝 以后的诗词骈文中注意了平仄声律的缘故。

二、唐诗中最基本的平仄句式

    最初,人们发现诗句中字的读音需要平仄相间,相互转换,这样读起来比较顺口,听起来比较好听,并且发现以每两个字平仄转换一次为好。例如,白居易的诗《大 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子,由于此句中每隔两字平仄转换一次,所以读起来就觉得声调和谐琅琅上口。反之,如果将这个句子 改为人间仲春芳菲多(平平平平平平平),虽然语义也很好,但读起来很拗口,听起来更别扭。

    再后来,人们在写诗和楹联时发明了对偶句,发现对偶句的上下联中相对应字的读音相反听起来效果最好。例如上面的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它的对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随之而出。这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成了唐诗中最基本的平仄句式。

    由于唐诗一般是由四句或八句组成,如果光是上面一种平仄句式,读写起来未免觉得太单调,于是唐朝的诗人们又创造了第二种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以上两种句式就是唐诗中最基本的句式,我们后面讲到的七绝、七律和七言对联的格律,都是由上面这两种基本句式所组成的。

平仄声律基本知识(二)

    有了上面的两种基本句式,唐诗的平仄格律也就确定下来,下面仍以七言诗为例说明之。

三、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七绝的格律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形式:

1、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适用于第一句押韵的情况)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适用于第一句押韵的情况)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出,七绝的两种格式都是由前面所说的两个基本句式组合而成的。

    另外,绝句的偶数句(即第24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不押韵,也可以押韵,并且韵脚都是平声(极个别例外)。

四、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和七绝一样,七律的格式也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1、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适用于第一句也押韵的情况。)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可以看出,在第一句不押韵的情况下,后四句与前面四句相同)

2、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或仄仄平平仄仄平,适用于第一句也押韵的情况。)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同样,在第一句不押韵的情况下,后四句与前面四句相同)

    可以看出,七律的这两种格式也都是是由两个基本句式组合而成的。

    另外,律诗的偶数句(即第2468句)末一个字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不押韵,也可以押韵。律诗的韵脚也都是平声(只有极个别例外)。

平仄声律基本知识(三)

 

关于“135不论,246分明的规定

    唐代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发觉,如果完全依照上一节所介绍的平仄格律写诗,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有时需要通融一下,但如果随意通融就失去了制定格律的意义,于是人们就研究在哪些地方可以通融,在哪些地方是不可以通融的。

    实际上,人们在读诗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一个单字地去读,而是每两个字停顿一下地读,例如对于朝辞白帝彩云间这句诗,不是按————————————的节奏来读,而是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 一日——这样的节奏去读。其中由于第135三个字一带而过,其平仄几乎听不出来,所以其平仄可以通融;而第246三个字则因停顿时间较长,其平仄必须严格依照格律的规定。于是,就有了人们所熟知的那句规则:“135不论,246分明

    第七个字由于它后面停顿的时间更长,并且有的还是韵脚,所以更要严守格律。

   135不论,246分明的规则同样适用于七个字的对联。

    对于五言诗和五个字的对联来说,则是“13、不论,24分明,第五个字则必须严守格律。

    对于这条规则,有两点必须说明:

1、本规则只适用于唐诗(律诗和绝句)和对联,不适用于宋词(宋词对平仄有更细、更严格地要求)。

2、使用本规则有时会出现一些弊端,例如(孤平、平三联等)这就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拗救),关于这方面的话题,我将在本专题的第(五)部分再加以叙述。

平仄声律基本知识(四)

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一、五言诗(或对联)的基本句型

    前面讲了七言诗的两种基本句型,只要将这两种基本句型的前面两个字去掉,便是五言诗的基本句型了。

基本句型之一: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基本句型之二: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五绝的格式也是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1、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或平平仄仄平,通常用于第一句也押韵的情况)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平,通常用于第一句也押韵的情况)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五律的格式也是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1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或:平平仄仄平,通常用于第一句也押韵的情况)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或:仄仄仄平平,通常用于第一句也押韵的情况)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仄声律基本知识(五)

关于孤平尾三平拗救

    在诗句或对联中,由于应用“135不论,246分明的规则进行通融,有时会出现孤平尾三平的弊端。

一、什么叫孤平?

    譬如在五言诗(或对联)中,如果有一句本来的格律是平平平仄仄,但是如果运用“135不论的规则进行通融,将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改成仄声,这就成了  “仄平仄仄仄,五个字中只有一个平声,这种现象就叫孤平。由于这种句型读起来很拗口,所以要防止出现这种现象,这就是叫防孤平防孤

    在五言诗(或对联)还有一种孤平的情况,例如本来是平平仄仄平,如改为仄平仄仄平,由于最后一个字韵脚必须是平声,不算数,其余四个字当中只有一个平声,这也叫孤平。

    在七言诗中,也有防孤平的问题。例如某一句原来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通融将第3个字改为仄声,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由于最后一个字是韵脚,不算数,其余六个字中只有一个是平声,这也是孤平。

    所以,我们在写诗或对联时,最后要检查一下是否出现孤平,如果有,就要进行调整。

二、关于尾三平

    尾三平,也有人称作三连平、平三连等等,是说在诗句或对联最后出现连续三个平声字的现象。例如,原本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如果第5个字改为平声,就出现平平仄仄平平平的情况,这就是尾三平。这种句式读起来很拗口,在律诗、绝句和对联中属于大忌,所以要尽量避免之。

    需要说明的是,唐朝以后有人写的古风诗中,专门将最后三个字搞成三个平声,结果就形成一种专门的风格,称为三平调,这和上面讲的三连平不是一码事。

三、关于拗救

    所谓拗救就是对不合格律的句子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补救措施。例如,王之涣的诗《出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前半句的句型本来应该 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五个字应为平声,第六个字应为仄声,但杨柳这两个字又是这句诗的灵魂,字是平声但无法取代,只好将第五个字改为仄 声加以补救,改后的句型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手法就称为拗救。

    除上述的第56两个字平仄互换以外,拗救还有多种形式,例如李白的《赠孟浩然》中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的《天末怀李白》中的:鸿 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其上、下联原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的上联第三字通融为仄声,他们采取的拗救措施是将下联的对应字变为平声,这样 整个句型就成为变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样的句型不是孤平,而是经过拗救处理后的佳句。

    “拗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技术,除非常专业的人员外,一般业余作者不容易掌握,也没有必要去钻研这方面的学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6204d186c175f0e7cd137b2.html

《平仄声律基本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