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整理

发布时间:2014-12-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1级康复一班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知识点整理(总结版)
一、考试范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 二、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辨析(2题,每题5分)
单项选择(20题,每题1分) 多项选择(5题,每题2分) 三、10级考题
名解:扬弃 价值规律 感性认识 实践 社会存在
辨析:1、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2、哲学为科学之科学

名词解释整合: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 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
2011级康复一班整理
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织和设施。
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
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2011级康复一班整理
辨析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为什么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意识从其起源上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出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作用于物质。

4、判断:对立统一的规律是事情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这句话是对的。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性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
2011级康复一班整理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认识是感性的(感觉)形式是理性的(判断)感性材料加理性概念。
3)感性认识必须要上升上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3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0、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科学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6320166f78a6529657d5333.html

《马原知识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