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0-07-06 19:34: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欧阳修《归田录》)

【乙】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无他,手熟尔          但:________

尔安敢吾射            轻:________

老翁一短柄斧          手:________

一老翁,须发皓然    则:________

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 1)只;轻视;手持,手拿;竟然,原来

2)示例一: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猎虎翁: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

示例二:卖油翁: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

示例三:卖油翁: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3)示例一: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示例二: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奋臂”“屹立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示例三: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示例四: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句意为: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但:只。

句意为: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

句意为:老头儿手拿一短柄斧。手:手持,手拿。

句意为:人到了竟然是一个老头儿,头发胡须都白了。则:竟然,原来。

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由文章的关键句子可分析两位老人的形象,如无他,惟手熟尔”“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也可从把握事物内在规律和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等方面回答。

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掌握,做题时细读甲乙两文可知,两篇文章都是借事来说理的,甲文借射箭和倒油,乙文借捕虎;人物描写、设置悬念和衬托也都是两文的写作特点,可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 轻视 手持,手拿 竟然,原来

示例一: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猎虎翁: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

示例二:卖油翁: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

示例三:卖油翁: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示例一: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示例二: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奋臂”“屹立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示例三: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示例四: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本题考查分析内容和写法。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乙)我的族里面有位叫中涵兄长做旌德县知县时,郊外有虎患,已经使好几位猎户受伤,却不能捕到它。县里有人说:只有聘请徽州的唐打猎才能除去虎患。休宁戴东原说:明代有个姓唐的人,刚一结婚就被老虎杀死,他的妻子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告诉他说:你不能杀死老虎,就不是我儿子;后代子孙不能杀死老虎的,也都不是我的子孙。所以唐氏世代都能捕捉老虎。中涵便派遣使者拿着钱去请唐氏的人来,使者回来说:唐氏已经选捕虎手艺精良的两个人来了。

   人到了是一个老头儿,头发胡须都白了,时不时还咯咯笑;另外一个是个十六十七岁的小孩子。中涵非常失望,也只好为他们准备饭食。老头儿察觉到中涵心中不满,半跪禀报说:我听说这只老虎距城不过才五里地,我们先去捕捉它再吃饭也不晚。中涵于是叫差役带他们去老虎出没的地方。

    差役到山谷口时不敢前进了。老头儿蔑视的说:有我在,你怕什么?进到山谷深处时,老头儿对小孩子说:这只小老虎(蔑视)好像刚睡,你去把它叫醒。小孩儿于是发出老虎的呼啸声,老虎果然从林子里冲出来,径直向老头儿扑来。老头儿手拿一短柄斧,向前冲出九寸,举起手臂屹立在老虎面前。老虎扑过来,老头儿侧头避开它,老虎自老头儿头顶跳过已经流血倒在地上,上前去看老虎,从下巴到尾巴都因碰到斧头而裂开。中涵于是重赏他们二人送他们回去。

    老头儿自己称锻炼手臂十年,锻炼双眼十年,他的眼睛就是用笤帚横扫也不会眨一下。他的手臂让壮夫攀爬,吊在他的手臂上也不能动摇。 庄子说:练习才是解决一切事情的方法,技巧不过是练习的门径罢了,相信了吧。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 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 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 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仆:指驾车的人。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公:指晋侯。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失:耽误

B. 其将来          辞:陈说

C. 吾子之          讨:处罚

D. 子无寡人之过    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 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 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 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 1D

2C

3B

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分析】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曾经是古今异义词,的意思。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故答案为D[中国教育出版&*^@%]

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故答案为C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依据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故B项中的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据此,答案为B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

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注:休祲:凶兆和吉兆。跣(xiǎn):赤足。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

臣之妻      私:________         ②王之甚矣   蔽:________

时时而      间:________         ④今日     是: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雎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 (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雎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 (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 (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齐威王与秦王的形象?

5)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

【答案】 1)偏爱;被蒙蔽;偶尔;这样

2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3A

4)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秦王: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5)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答案二: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偏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谤讥:公开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所。:下等。布衣平民。徒跣:光着脚。:撞。

3A说法不正确。说邹忌不畏强权,坚持真理不妥。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4)甲文从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句分析,可见齐威王是一个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名君。而秦王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色挠等句分析,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人。

5)本题具体考查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的原因及其讽谏艺术。两问可结合在一起答。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偏爱;被蒙蔽;偶尔;这样;

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⑶A

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秦王: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答案二: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能力。文章邹忌从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起,由妻子、妾、宾客因不同的原因赞美自己,想到君王、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形,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参考译文】

(一)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二)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北雨泽各异。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而东坡诗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至秋则霖霪苦雨,以为常。二浙四时皆巨风。春多大雷雨,霖霪不。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迨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此南北之异也。

(节选自庄绰《鸡肋编》)

【注】迨:等到,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答之              具:________

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________

以为常            岁:________

霖霪不            已: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B.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C.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D.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

4)【甲】文渔人甚异之和【乙】文南北雨泽各异,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2B

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甲】文的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乙】文的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延、岁都是古今异义词。

2)结合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指鸡鸣狗叫的声音。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余:我;尝:曾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结合语境分析,渔人前行时忽然看到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感到非常惊异,故渔人甚异之的的是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

故答案为: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⑵  B

⑶ 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⑷ 结合语境分析,【甲】文的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乙】文的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结合语境分析,南北雨泽各异, 意思是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如何不同呢,下面就进行解释, 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附参考译文】

    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因此杜甫诗说(细雨)滋润万物细细密密一点儿也没有声响。而东坡诗说道:春雨来时如同积累的尘埃,东风的猛烈可以把人刮倒。韩持国也填有轻柔的云,淡薄的雾,散作催花开放的春雨的词句。到了秋天,就是久雨绵延,为多雨而受苦。每年都把这当成是常事。两浙地区四季都有大风。春天多打大雷,下大雨,久雨绵延不停。到了夏季先是黄梅雨,接着是洗梅雨。(人们)把五月二十日前后的雨称为分龙雨,从此下雨不再到处都下,就像北方人说的隔辙雨。等到秋季,稻子将要抽穗长熟,稻田地里需要水的时候,竟反倒大旱。我自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这是南北(气候)不同的地方。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                 B. 百不一焉/不偿失

C. 夫不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D. 则几乎/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

【答案】 1B

2)读 / / /

3)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解析】【分析】(1A.知道;通,智慧。B.得到,C.具备;详细。D.可能;无,没有。故选B

2)这句话的大意是: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 / /

3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

故答案为:⑴  B

/ / /

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

【附参考译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然而世人都说: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没有司马迁那样(高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人鸟声俱________

三大白________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

B.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C.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这样写使文章弥漫着一种淡淡愁绪,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也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D. 写景的顺序:从局部到整体。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下到上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近到远的顺序。

【答案】 1)消失;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2(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3D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注意这里是消失的意思,这里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客居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莫:不要;更:还。痴似:痴于,痴过。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3ABC分析理解正确。D.此句分析不正确。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

故答案为:消失;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⑵ ①(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⑶ 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及写作顺序,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7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刻露:鲜明地显露。本:根据。上:皇上。刺史:即欧阳修。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树林阴(阴影)                                              B. 佳木而繁阴(茂盛)

C. 上恩德(宣扬)                                              D. 以名其亭焉(写下)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晦明/变化者

C.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 【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 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答案】 1A

2D

3D

4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解析】【分析】(1A 翳:遮蔽。BCD解释正确。

2ABC划分正确。D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动词和宾语之间应停顿。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醉翁亭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但丰乐亭” 是为了刺史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来命名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述:记述;一:用。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乐:喜欢;事:政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故答案为:⑴A⑵D⑶D

⑷ 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乙】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的时候,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当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习惯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为了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连月不        开:________

至若春和    景:________

则有国怀乡    去:________

则有心神怡    旷:________

雄快        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2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解析】【分析】(1,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相对,古义为离开,本义即为开阔,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曜,光辉;潜,隐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⑴① 放晴 日光 离开 开阔 很,非常

⑵ 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抓住表明主旨的句子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9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何不去之乎?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答案】 不是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这。:你。:担忧,忧虑。:于。

故答案为: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参考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去中山国求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光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我们家有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那么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赶走那只猫呢?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偿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嘉枯二年,李候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黄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软?今李候生长富责,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注】羽: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溜:小水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筹交错________

树林阴________

因以其水余于京师________

荫长松,丰草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3)【甲】、【乙】两文都在写,【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________与作者的________,【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________

4)【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

【答案】 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

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作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解析】【分析】(1句意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

句意为:树林茂密阴蔽。翳,遮盖。

句意为: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遗,赠送。

句意为: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藉,枕、垫或踩、踏。

2

重点词语:其,他们。以,用。句意:醉了能够同大家一同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重点词语:之,的。视,看待。句意:并且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每段都有字,故容易在甲文第一段找到滁人之乐作者之乐则要结合全文内容及第二段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体会。乙文可结合第二段内容来分析李侯之乐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应结合乙文第二段的内容来分析作答。乙文第二段先提出了富贵者之乐山林者之乐两种乐,之后将两种乐进行了比较,指出其不能两得,可是李侯却做到了两得,从而突出证明了选文第一段的李侯可谓贤矣

故答案为:

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同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并且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

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做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嘉褚二年,李候凭借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出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喝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漫流那类的水。喝泉水,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的记载去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啊。

  取尽天下的万物,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流潺瀑流淌的声音,喝着滴下来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或许(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在心里有那种想法,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于是能够退隐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乐趣。那些富贵的人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不可能同时得到隐居山林的乐趣。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能二者兼得,之后变得贫贱的人,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如果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吗?现在李候生长在富贵之家,既满足了耳目的快乐,又感受到了山林的乐趣。至于他攀登高山,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常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他都能够到达。他同时获取的东西可以说是很多的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予观夫巴陵        胜:________

前人之述          备:________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________

云归而岩穴          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比较【甲】【乙】两段文字所写景物的不同点,完成下表。

选段

观景角度

景物类别

内容概括

景物特点

【甲】

登楼所见

①________

朝暮之景

写景突出②________

【乙】

③________

山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写景突出秀美多变

4)【甲】文和【乙】文都注重对景物的描绘,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回答。

【答案】 1)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2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则:就是;大观:雄伟的景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结合《醉翁亭记》第一段内容可知,当时作者欧阳修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上观看山景。属于登山所见,【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属于水景。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此可以看出其特点是:阔大壮观。注意概括答案的时候要和题干中的有关内容一致。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语段范仲淹首先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然后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因此下文的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乙】语段欧阳修首先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然后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最后总结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故答案为: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⑵ 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已给内容概括其其余的内容。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不能孤立理解,要把这个语段放在全文中,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语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2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注释】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罪垢:指罪孽。染污:烦恼。翛(xiāo)然:超脱的样子。附丽:附着,依附。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

(宋)苏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 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求所以自新     汝家,必敬必戒             B. 一、二日辄往     遂于外人

C. 私窃           宴酣之                                   D. 石请记之         百废兴用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答案】 1B

2)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4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5)【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解析】【分析】(1A的;到。B隔。C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D详细;通,全、都。

2)这句话的意思是: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我(苏轼)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结合继连的语言、动作分析,继连在寺院里当了七年僧人,该赐予他法号,但他却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由此看出继连是一个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这一点让苏轼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惭愧,苏轼希望自己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由“”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要我写一篇记,我推脱不了。由此可知文章写继连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 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其实是感叹人生苦短, 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据此设计朗读脚本,字应重读,字重读,并稍作停顿,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的感慨。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诗句内容及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5)结合语境及写作背景理解这句话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就像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故答案为:⑴  B

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⑷ “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 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 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就应该重读。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

      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错。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感觉良好。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

   寺里有个和尚叫继连的,做和尚头七年被赐予佛衣,又过了七年,赐予他法号,他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听说后我心里有点惭愧。元丰七年,我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请我做一篇记。我推脱不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得之心而之酒也(________

杂然而前者(________

树林阴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围绕,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是表象,是实质。

C.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热闹。

D. 本文语言极具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答案】 1)寄托;陈列,摆开;遮盖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C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注意,寄托。,遮盖。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特点,灵活调整,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重点的字词,或特殊文言句式。重点词有: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乐:快乐。

3C错,应是表现山林的幽静。

故答案为:寄托;陈列,摆开;遮盖

⑵ 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⑶C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旃:通,毛织物。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羝():公羊。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单于愈益欲/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B. 绝不饮/之不能尽其材

C. 乃得/微斯人,吾谁与                                  D. 卧起/蛇之神闻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D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B.吃的/喂养。C.回来/归依。D.都是

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故句子划分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的人。

故答案为:⑴D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本文有删节)

【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词。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________

居易累以忠鲠遭________

复用,又皆幼君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宋君令人问之丁氏

B. 上悦 召拜翰林学士/渔人甚异

C. 居易累忠鲠遭摈,放纵诗酒/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居易累忠鲠遭摈/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3处)

4)《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也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寄托了人格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如何独善其身兼善天下?请结合本文内容及《卖炭翁》,加以阐述。

【答案】 1)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

2B

3)文 / / /

4)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通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谈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容易。:排斥,摈弃,排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A项,前者,后者B项,都是代词。C项,前者于是,就,后者竟然D项,前者因为,后者。故选B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译为: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而文中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等情节,也是在关心民生与时局,心系百姓疾苦。这些都能反映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观点的。

故答案为: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

⑵B

/ / / 卒;

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通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谈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4f1176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0.html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