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11-02 16:35: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5诗词五首

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 刘兵舰

教学目标: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词。

教学重点: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学习: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有这样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可见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我们就随着他的《饮酒》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感受他的恬淡闲适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三、作品介绍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读诗歌:(1)自由读 2)齐读

1)读准字音

车马喧xuān 地自偏piān 相与还huán

2)读准节奏

陶渊明

结庐//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能尔,心远//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

、译读诗歌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教师点拨: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注释: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地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

学生翻译: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门前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注释:尔:如此、这样。

学生翻译:你问我怎么能这样,心远离尘俗就觉得地幽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注释: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学生翻译: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闲自得地欣赏庐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注释: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

学生翻译: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山间飞鸟结伴回还。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辨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学生翻译: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六、品读诗歌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

第一层(1—4句)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叙结庐之事)

第二层( 5—8句)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描田园之景)

第三层( 9—10句)点明主旨,作者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正的意趣。(抒隐居之情)

2、前四句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交流点拨】设问,恬淡高远心境。( “心远”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交流点拨】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4、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交流点拨】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6、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交流点拨】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七、背读诗歌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今天让我们感受到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之后,来背诵诗作。

八、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不仅道出了此诗的主旨,也道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的立身宗旨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陶渊明《饮酒》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

学习杜甫的《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随杜甫一起游历过高大雄伟的泰山,欣赏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从中感受到了青年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雄心和气概。今天,再让我们跟着杜甫去看一看在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的春天,战乱中的长安,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学习《春望》,感受他的忧国思家的情怀。

二、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存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作品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背景介绍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他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1)注意字音、节奏。

2)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2、学生读诗歌:(1)自由读 2)齐读

1)读准字音

搔(sāo 更(gèng 不胜(shēng 簪(zān

2)读准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读诗歌

古诗学习的第二步是译读,请大家按下列方法小组合作译诗:(1)方法:结合注释,连词义而成句意,但不能拼词义而成句意。(2)方式:律诗共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小组合作,每人译一联,互相纠正补充。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注释:国:指国都,长安城。

学生翻译: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注释:惊:使……惊动

学生翻译:感伤时局泪水溅湿了花朵, 亲人离散鸟啼声更让人心伤。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注释: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学生翻译:战争连绵了整个春天, 珍贵的家书也难相见。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搔:抓。 浑:简直。 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学生翻译:满头的白发愈搔愈短, 稀疏得简直无法插簪。

六、品读诗歌

1、首联写诗人到了怎样的景象?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城中春草凄凄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荒凉萧条的社会状况。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理解1: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恨别”的悲伤。

理解2: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3、颈联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国家残破(忧国)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5、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交流点拨】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7、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交流点拨】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七、背读诗歌

1、熟练的背诵这首诗歌

2、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 ”,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 ”这两句诗表达了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

3)杜甫在《春望》中描写战火纷飞,家书难至,表达思亲人、盼音讯心情的是:

4)杜甫《春望》一诗,通过“ ”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忧愁而日益衰老,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八、课内拓展

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对偶

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

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九、课堂小结

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看到春城长安的破败景象,心里涌起许多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愁绪,我们的心不禁也变得沉重起来了,仿佛也看到了诗人眼中杂草丛生、断壁残垣的长安,感受着山河破碎的悲怆,想念着被战火隔断音讯的家人。诗人抓挠着自己越来越稀疏的白发,此时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真是——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第三课时

课时学习:

学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去带着他的试卷去拜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就见。让我们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二、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有“诗鬼”之称,唐代著名诗人,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元和八年(813)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6岁英年早逝。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三、背景介绍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读诗歌:(1)自由读 2)齐读

教师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1)读准字音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 )玉龙为君死。

2)读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读诗歌

古诗学习的第二步是译读,请大家按下列方法小组合作译诗:(1)方法:结合注释,连词义而成句意,但不能拼词义而成句意。(2)方式:律诗共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小组合作,每人译一联,互相纠正补充。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注释: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开:打开,铺开。

学生翻译: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注释: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学生翻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注释:易水:河名, 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将是一去兮不复返。”

学生翻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宝剑的代称。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如水化为龙。

学生翻译: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我甘愿高举宝剑战死在疆场。

六、品读诗歌

1、首联描写了敌我两军怎样的态势?

【交流点拨】首联写景又叙事,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2、颔联从哪些方面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交流点拨】颔联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满”,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 ,“凝”字表现了死伤惨重,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3、颈联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交流点拨】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5、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交流点拨】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颜色鲜明、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七、背读诗歌

1、熟练的背诵这首诗歌

2、理解性默写

1)《雁门太守行》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了守城将士威武雄壮的句子是:“ ”。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

3 《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4)《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_ ____

八、课堂小结

《雁门太守行》属于边塞诗歌,此诗用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全诗色彩凝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第四课时

课时学习:

学习杜牧的《赤壁》

一、新课导入:

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蜀、吴成为胜利的一方,对三国鼎立起着决定性作用。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牧,感受他对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的独到见解。

二、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三、背景介绍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读诗歌:(1)自由读 2)齐读

1)读准字音

折戟(jǐ) 铁未销(xiāo 磨洗(mó

2)读准节奏和韵律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读诗歌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注释: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销:销蚀。 将:拿起。 前朝:三国时期。

学生翻译: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学生翻译: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六、品读诗歌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交流点拨】沉沙之折戟。

2、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交流点拨】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4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通过铜雀锁“二乔”,假想东吴兵败可能遭到的屈辱,达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反映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七、背读诗歌

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今天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知道它运用的技巧,知道它在创作时与众不同的构思。但我们更应该记住读这首诗时,那种和情感的互通,那种和心灵的共鸣。

八、写法小结

一、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第五课时

课时学习:

学习李清照的《渔家傲》

一、新课导入:

她是乱世中的女神,一句“和羞走,倚门回忆,却把青梅嗅”,不知让多少女子妒忌得黯然神伤;一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薄汗轻衣透”,不知让多少男儿疼爱得寸断肝肠。她婉约派的女作家——李清照,一位人生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女性……今天让我们欣赏她的词作《渔家傲》,去感受它的浪漫情调和气魄宏伟的豪放风格。

二、走近作者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易安体 ”她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有《漱玉词》。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备受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词风。

四、文体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五、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读诗歌:(1)自由读 2)齐读

1)读准字音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读准节奏和韵律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读诗歌

1、词语注解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含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含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词

拂晓时大风狂舞,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我仿佛梦中回到了天地那儿,听到天帝好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要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还很远,可现在已到了黄昏,我学诗空有惊人的句子。大鹏已经高翔在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要停下,把我的帆船吹送到海上的三座仙山去吧!

六、品读诗歌

1、想想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上阙(片):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阙(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找到幸福。

2、这首词的内容能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交流点拨】梦

3、结合词中内容说一说她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4、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②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5、第三句至第七句为什么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

【交流点拨】以此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6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7、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是消极避世,想以死来摆脱困境?

【交流点拨】 ①环境优美,十分和平,与黑暗现实不同,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生离死别;词人饱读诗书、满腹才华,渴望在这个仙境里得到施展,实现理想。②她的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七、背读诗歌

这首词是易安南渡后的词作,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今天让我们感受到这首词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品味豪放的艺术风格之后,来背诵诗作。

八、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渔家傲》中用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辽阔图画的诗句是:

2、李清照《渔家傲》中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和对南宋黑暗现实不满的句子是

3、李清照《渔家傲 》中表达诗人希望能达到自己理想的诗句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65058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0.html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