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18-07-21 18:51: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4 故 乡

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bǐ)    鹁鸪(bó gū)   (quán)

(shé) (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zì suī)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925)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 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链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他在许多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交流点拨】小说以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写故乡萧条的景象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6—77):写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写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深层探究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的悲凉心情。

记忆中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

【交流】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雪地上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乙: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的沙地。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

【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对比。

()人物赏析

1.分析闰土的形象

(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小组讨论: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

【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的心情变化脉络。

【交流点拨】回故乡——急切

见故乡——悲凉

忆故乡——沉重、忧愤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见闰土——兴奋、惊异

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不失望憧憬着美好的故乡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隔膜了杨二嫂对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模糊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感到悲哀

3.“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坏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多气派。以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d246f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8.html

《《故乡》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