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

发布时间:2014-12-09 21:5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十七年散文

一、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精神。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成了主流形态。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二、 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青《秋色赋》。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小结: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三、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 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非我化” 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三、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本期散文在6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创作高峰。这个创作高峰中  的作品虽然包括各种体裁和诸多形式,但以文艺性散文特别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大。其主要代表作家杨朔、刘白羽、秦牧,更是本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标志。他们的散文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

(一) 杨朔的散文

A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文革中杨朔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服安眠药自杀。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散文名篇。

B杨朔散文的特征:1 人物美: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有许多光彩照人的工农兵形象,他总是怀着深挚的感情,注视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从他们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绘。 (1)写平凡的人物及其平凡的生活,发掘其美好的心灵世界,给以亲切动人的表现,使人物都具有令人崇敬的精神气质。(2)他不详尽写人,而是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的神韵,因此人物不太显著、工整,但意韵深涵,韵味无穷。2 生活美 (1)他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广阔的时代特色。(2)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托时代的特征。3 诗意美。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常常在寻求诗的情调。他的散文总是诗意葱胧,沁人肺腑。(1)他的诗意美常常从平凡的事物或美丽的奇景中表现出来。(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颖,生动逼真、传神,二者往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3)他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意”所感动: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京城漫步》4 结构美 他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曲径通幽、洞天叠出之妙,玲珑精巧之美。(1)善藏善曲,有张有弛。(2)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

5 语言美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C杨朔散文的弊端
1 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从艺术格调上看,他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因此可以将之称为“颂歌体”。 黑格尔曾经指出:意识对现事物的肯定性思维表现为“善”(即与现实的认同),而它的否定性形式表现为“恶”(即与现实的对立)。在现实存在中,恶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直接情感判断就是忧患意识,善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就是祝福意识。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 (三段式)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 D杨朔的散文追求诗化的抒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情感的变化谋篇布局、组织结构,使散文的抒情也具有诗一样的韵律。
  2、在散文中营造诗的意境,使散文也具有诗一样的艺术境界。
  3、注重字句的锤炼,使散文的语言也具有诗一样的蕴涵。

(二)刘白羽的散文

A刘白羽(1916):现代著名作家,北京通州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B刘白羽散文的特点: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C刘白羽的散文的哲理化抒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1、情感空间的广阔。
  2、哲理思索的深邃。
  3、整体的象征和豪放的风格。
  (三)秦牧的散文

A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 B秦牧散文特点: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5)秦牧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C不足: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D秦牧的散文的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的“综合”
  2、对材料的“点化”
  3、对文体的讲究

三、 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 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2、从艺术手法来看(1)、选材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2)构思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3)语言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2、 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4)抒情一座园林一团烈火一座花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60ed19a417866fb84a8ebf.html

《十七年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