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20-06-30 03:46: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鉴赏诗歌读懂始

【写在前面】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作品的主旨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作品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

答: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2)《征人怨》

答: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3)《春日秦国怀古》

答: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二)带着标题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乌 夜 啼

陆 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时间为“夜”,物象为“乌”,动作为“啼”。

(2)题目引起的猜想是:

参考答案:作者为什么夜里不睡?心情如何?

(3)读诗引起的猜想是:

参考答案:“素月”与标题中的“夜”对应,诗人此时在干什么?原来在“弄笔”写作。

(4)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起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拿着笔胡乱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会儿。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蝉鸣。

(一)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思路:

0fce3bbf3e1119f9671266e7892a9c3a.png

10a99e18f6ecc9089190da103dc6e4aa.png

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即开篇,是对句的承接、拓展,是诗意的跳宕转折,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起)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承)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转)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颈联为,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a.

在古诗词中,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word/media/image3_1.pngword/media/image4_1.png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b.

在古诗词中,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句自然衔接,是的延伸、拓展。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 映地为天色是从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是从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

c.

古诗词中,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d.

在古诗词中,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应用体验]

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

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类的关系:

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如:

[应用体验]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苦 寒 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苦寒行》是乐府旧题,多写军中兵士在雪天寒夜难以忍受的苦楚。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京城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参考答案: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二)读懂“诗家语”

实际上,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而读不懂诗歌的语言,又是因为不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如果了解了古诗语言的一些特征,或许诗家语就好懂多了。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征呢?它对读懂诗家语甚至赏析诗歌语言有什么启示呢?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作诗。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地进入诗歌的语境。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变序——改变词序语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鹦鹉洲分别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更主要的是出于以下需要:

第一,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出变通。如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的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3.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惊鹊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b30fa10a23fa8ee8a9678801e7e0ed8b.png———————————————————————————

会翻译古诗歌

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应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面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在“读懂”这一步上,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明诗意,明题意。

———————————————————————————————————————[应用体验]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红绣鞋·客况

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

word/media/image3_1.pngword/media/image4_1.png 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

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

解析 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

[应用体验]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注]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点明了地点(南湖)和时间(早春),暗示了事件是诗人在早春赏景的活动,奠定感情基调。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风将乌云散开,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返照在湖面上形成倒影,复有温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而湖面之水,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草坪。由于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连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年年身心的忧愁减少了心情。

(3)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

(4)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的茂盛。

(三)抓关键词句品情态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

[应用体验]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交代了地点(原州城),点明了对象(张贲从事),揭示了事件(登原州城有感)。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身在异乡哪儿最能牵动乡愁?就是一个人登上边塞城池的城楼时。(这儿)傍晚时从北边来的只有大雁,周围一片天寒地冻,从这儿向西去就再没有大宋的州县了。从远处传来的塞角声凄厉高亢,城外的泾河也冻住了不再流淌。你是一个穷官,我来你这儿做客,我们两个的乡愁都浓郁得没法收拾。

(3)诗中体现情态的关键词句是:

参考答案:①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②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4)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四)抓住景、事、情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我们从景、事、情三方面对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

[应用体验]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点明了地点(军城),交代了时间(早秋),暗示了诗歌的题材(边塞诗)。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昨夜秋风又吹入了汉关,浓重的寒云和一弯清冷的月亮把西山上的天空占满。更要派出飞速的精壮骑兵去追逐骄横的残寇,在沙场上连敌人的一匹马都不能让它活着回去。

(3)这首诗描写的景、事、情是:

参考答案:景:秋风吹入汉关,寒云飘拂,冷月照亮西山;事:沙场将士在夜晚奋勇追击残寇;情:守边将士,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4)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一)作者信息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要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魏晋时期,司马氏独专朝政,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便采取放浪佯狂、明哲保身的态度。因此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所以借助阮籍生活的时代特点理解诗歌就容易多了。

(二)注释信息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示例:

()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应用体验]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独游西岩”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

(3)作者暗示信息:

参考答案: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他立志恢复中原、报国雪耻,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但是他的建议都未得到南宋统治者的采纳和施行,又累遭投降派掣肘,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深感岁月流逝、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一腔忠愤发而为词,所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成为他诗词的主旨。

(4)注释暗示信息:

参考答案:注释反映了诗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提到了《离骚》,说明诗人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备考资料库 读懂诗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特殊词语

1.不那

不奈,即无奈。如:晴烟漠漠柳毵毵(sān 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2.

表时间,意思是“……的时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等闲

(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

(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3)无端,平白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再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4.风流

(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遗风。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5.

应当。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6.

简直,几乎。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7.

(1)助词,加在动词后,无实义。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白居易《长恨歌》)

(2)qiānɡ,意思是。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8.可堪

哪堪,怎堪。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再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可怜

(1)值得怜悯,哀怜。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可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可叹。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0.

(1)愿,愿意。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表示反问,岂肯。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

11.阑干

(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栏杆。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12.

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

莫,不要。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

14.那堪

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5.

(1)用手把玩,戏耍。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2)玩赏。如: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李白《别山僧》)

16.

旁边。如: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17.

请,请求。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

18.

(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19.

(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0.

岂忍,怎忍,不忍心。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

21.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孙元晏《晋·卫玠》)

22.

副词,极,很。如:为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

23.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24.无端

无因,无缘无故。如: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苏轼《红梅》)

25.无赖

(1)调皮可爱。同亡赖。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2)无才,无能。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如: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黄宗羲《柳敬亭传》)

(4)无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杜甫《绝句漫兴》)

26.无那

无奈。如: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杜甫《奉寄高常侍》)再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27.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东邻蚕种已生些。(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28.

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如: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王维《青溪》)

29.

句中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张九龄《感遇》)

30.

怎,怎么。如: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胡曾《咏史诗·细柳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671640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6.html

《古代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