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作者:李晓丹
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9

李晓丹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关于吟咏春雨主题作品丰富多彩,有人因春雨细伤花而怜花惜春,有人因春雨绵绵抒发离别相思之苦,有人也借描绘春雨表达苦闷之情,而杜甫的《春夜喜雨》,正是不仅借着赞美春雨来抒发自己喜悦之情,同时也显现出作者爱民情怀,成为吟诵春雨作品的绝妙佳作。

关键词:春雨 《春夜喜雨》 爱民情怀 和谐

在我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春雨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抒情载体。有的诗人会因春雨伤花而怜花惜春——“夜来风雨急,无复旧花林。枝上三分落,园中二寸深。”(白居易《惜落花》);有的诗人因春雨绵绵而抒发离别相思之苦——“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也有诗人借雨抒发心中愁闷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而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对春雨描写,却是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喜悦之情。

一.“及时雨”映射出农耕文化

作为生命之源的春雨,对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农民进行耕田、播种等农事必须要依春雨来的早晚、多少而随时进行动态调整,因此,风调雨顺成为农耕社会时期人们共同的期待。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对于气象灾害无法像今天那样用仪器技术精准测量出来,只能向他们心中的“神灵”祈祷,保佑庄稼能像往年一样丰收,春旱求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琴瑟击鼓,以御天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榖我士女。”《诗经》中这段文字记载就是先秦时期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庄重场面。[1]此后,北宋时期苏轼在《喜雨亭记》中描绘出人们因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甚至把建筑名定为喜雨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出春雨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春夜喜雨》是作者在历经“安史之乱”以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生活第三个年头写下的。当时的杜甫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亲自躬耕于田地之间,农耕的生活拉近了诗人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也使诗人有机会亲身体会农民耕作之苦。对于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春种、秋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而其中春雨又成为关键因素——决定着他们在春天播下的“希望之种”是否能够在秋天获得丰收。诗人深知雨水对于农事的重要性,在完成播种后,与其他农民一样期望有一场绵绵春雨为干涸土地带来滋润,让希望的种子得以萌发。当这场春雨如约而至地到来时,不仅缓解了人们迫切等待春雨的心情,更重要是缓解了春旱,滋润了禾苗成长。所以,诗人才称这场雨为“及时雨”、“好雨”。首联中“知时节”,好像一下子就把春雨写活了,春雨好像似乎很通灵性一样,知道人类农作活动需要它,所以一入春便发生了。诗人赋予雨于主观意识与精神,使雨从“无知”变为“有知”,进而丰富了这场春雨“好”的内涵。表面上说是诗人对春雨的赞美实则是暗含对农事的关心和对农民命运的关怀,这时的杜甫与其说他是一个诗人,不如说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躬耕田亩的切身体验,使他的诗歌作品总是多少都会出现农耕文化的影子。农耕文明为古代优秀诗歌发展的提供了成长土壤,而在文人诗歌创作中也不乏会出现农耕文化的印记,《春夜喜雨》正是折射射出是古代诗人对农民的怜悯之心。

二.“细柔雨”尽显和谐之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08e418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26.html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