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2467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贯彻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作者:曹玉萍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7
要: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使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目前,自然科学贯彻课程思政的发展较人文社会科学来说相对滞后,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还有待挖掘。因此,本研究首先对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课程思政实践的思路,为在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虽然高校各学科课程体系存在鲜明的差异,但是在育人这一问题上需要彼此间的密切配合、同向同行。目前,相较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来说,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较少,因此,需要充分的关注自然科学贯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然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存在着独立性、多变性和矛盾性的特点,一些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模糊,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缺失,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防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 1.1 “思政课程发展困境及改革现状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着国家的长远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政课应该如何教才能让大学生们入脑入心成为了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在当前快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仅仅依靠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思政课教学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过,长
期以来,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思政课程教师也不断的探索并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包括思政课实践环节的增设、专题类思政课程的建设等。
2017年,上海海事大学结合走出去实践平台在大学生中开展了推进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专题教育活动,同时认真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关于海洋强国的教育知识点,将海洋强国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同年,华东政法大学则由校领导带头上课并创办法治中国特色品牌课程,以一系列法治特色课程为依托,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大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育学作为极具专业特色的学科之一,部分体育院校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例如,北京体育大学长久以来会邀请奥运冠军走进校园、走进思政课课堂,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魅力,让广大学生更好的将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5年起,上海体育学院也通过创办《体育百家》讲坛、上体公共课等平台推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目前部分高校通过思政课程改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想要在大多数高校进行推广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首先,高校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很高的教学工作量,疲于进行课程实践或学习平台建设的探索。其次,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的发展,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最后,互联网+”时代下思政类精品课程建设(如慕课等)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大多数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缺少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的条件。 1.2 “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教师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防线的坚定捍卫者,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课堂、融入学生们的课本。
课程思政是贯彻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和途径,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实现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转化,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在这方面,上海市近年来的一系列举措就课程思政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从2014年起,上海市即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的试点工作,积累了如下几条典型的经验和好的做法。首先,要明确全員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其次,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提升教师德育能力,通过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的方式提高建设的质量;第三,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内容;最后,学校相关教务部门
要加强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如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增加教师育德效果的评价等[2]。这些先进的经验也为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和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同时,部分学者开展了关于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研究。高德毅等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建设方案,将思想整理理论课赋予显性思政教育属性,将通识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赋予隐性思政教育属性,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的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共舞中共振效应[3]。高燕认为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核心价值观要素系统的设计专业课德育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德育工作在人样培养工作中的全覆盖[4]。刘淑慧认为互联网+课程思政这一模式应得到广泛推广,在充分考虑目标导向、平台选择、内容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和师德魅力,体现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2 不同学科实践 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现状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从总体来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因其本身蕴含的隐性思政资源,常常被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其课程本身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前就已经具备课程思政的功能和体系雏形。与之相对的是,自认科学课程由于旨在揭示自然界有机或无机的事物或现象,往往会忽视其蕴含的育人功能,因此目前关于自然科学贯彻程思政的研究发展较晚、数量较少。 2.1 人文社会科学贯彻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相较而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到对人和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其本身蕴含着隐性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这类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容易被理解。如张莹在《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名篇佳作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本身就是对思政课教学的有力补充,且这门课程往往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能够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李蕉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以清华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一文中总结了清华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团队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多变等环节实现了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们对于蕴含在课本里的思政知识毕生难忘、终身受益。 2.2 自然科学贯彻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自然科学课程旨在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及其实质,如何把握自然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实现自然科学贯彻课程思政,需要充分加以关注。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提出自然科学贯彻课程思政应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在教学中讲好自然科学与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借助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科学知
识分享到价值观念分享的上升,同时还可以借助 航天人”“水利人”“体育人等职业精神经由教师传递到专业课教学当中。张威在《高校自然科学课程体现思政价值的意蕴及路径探索》一文中认为自然科学贯彻课程思政首先要明确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政治展位,同时强化教师在自然科学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促进自然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开展了自然科学相关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但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建设范例。刘宇利在《工科专业课堂从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一文中以《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为例对思政素材进行了挖掘,包括职业素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法规意识教育等。张勇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环境问题观察》MOOC建设中去,将课程目标和德育目标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的互通和共享,实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冯亚青等以《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课程为例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期望结合课堂思政内容的讲解,为国家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卓越工程人才。叶紫等提出将生命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效果的提升策略。
上述研究均对自然科学贯彻课程思政的方法进行了探索,但仍存在思政元素发掘不够细致深入、课程建设不够全面具体等问题。
2.3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路探索
目前,体育院校及综合类院校内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都将部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而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或运动康复、运动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此类课程。因此,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开展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本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贯彻课程思政的方向提供一些参考的路径。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需要将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有机的融合,然后在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挖掘课程蕴含思政元素,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2.3.1课注重程德育目标的设置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是面向体育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必修主干课程,通过专业内容知识点的学习,能够指导学生在掌握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因此,这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德育目标也要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2.3.2 加强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发掘

1)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对于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的,如我国最早从事运动解剖学教学的张汇兰教授在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屡次远渡重洋学习考察,以坚持不懈、认真求知的精神,为运动解剖学在我国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成为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荣誉奖的中国人。 2)融入体育精神相关教育内容
体育精神蕴含着挫折教育、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等大量内容,将这些内容融入进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会大大的增加体育专业本科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对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中发现,不同项目特征的运动员上肢骨的长度有较大差异,如投掷运动员上肢较长且粗壮等。在教学中,结合我国优秀运动员的上肢骨骼特点(如孙杨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拼搏精神、挫折教育等。同时,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优秀远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特点和典型事迹,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并提升吃苦耐劳、爱国敬业、团结奋进的优良品德。 3)融入母学科思政教育内容
由于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大多是在母学科的基础上和运动实践的指导下形成的分支学科,因此课程内容大都带有母学科的课程特点,因此在对这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母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探索。比如对《运动解剖学》课程来说,要融入《人体解剖学》的思政教育内容。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命价值教育。对于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命价值教育上,一些醫学院校以对遗体捐献者进行默哀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刻领会医学事业的内涵和意义。 4)注重课程思政资源的建设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从目前来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成为了国家的大势、时代的必然,结合上海经验带给高校教育工作者们的启示,将互联网和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也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特点的一种先进的思政教育模式。 3 结语
自然科学的思政教育价值相较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往往容易被忽视,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一系列论断的提出,课程思政成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的大学生的有效途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由于该类课
程面向的绝大多数的体育类专业,因此践行课程思政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能够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专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香龙, 朱珠. “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 238 10):149-151. [2]李国娟.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30-31. [3]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4]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13-1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550fbd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35.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