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1-12-03 09:32: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白,杜甫的诗歌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为何他们之间,有如此区别?这是因为,李白出生于商家,杜甫则出生于官宦家庭,两人出生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后来的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的第一点不同——人生经历不同,除此以外,李杜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特征不同的原因之一;李杜诗歌还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即使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会在他们的笔下放出异彩,李杜诗歌意象群的对比为本文的第三部分;在语言方面,李杜也各领风骚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李白杜甫诗歌的两种不同艺术特色,对整个唐以后的诗坛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白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杜甫在诗歌艺术特色上注重描写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感情基调,其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忧思,写出生民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李白杜甫的产生,绝非偶然,他们是唐代社会兴衰之交催生和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的伟大诗人,对于他们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特色原因,文章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出身不同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2、人生经历不同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但他差不多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就着力的描写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拒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者。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到“登州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以次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虽然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但他又受到道家的影响,不时又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待御虚州》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的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徘徊。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  

杜甫出生于官宦,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的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杜甫一生在谋求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至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幕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的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抱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出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乎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丛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以次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李杜诗歌的创作方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强盛而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特点,结合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呈现出与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也使用笔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逐步攀上现实主义高峰。其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诗人的叙事诗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他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须,结发长爱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槽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就是写历史人物如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等,也往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化身,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诗增添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让读者感到热情亲切,而杜甫常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歌,善于把主观的思想内容融于客观的事实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这是杜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如《丽人行》,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语,点逗处声声慨叹。”

      其次,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会须一三百杯”,“愁来饮酒饮二千石”。他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使人惊叹不已。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不仅揭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李杜诗歌语言的风格

        

诗歌语言方面,李、杜也各领风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形象的概括,特别是一些五、七言绝句,非常朴素简洁,流畅自然。无论是《绿水曲》,还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皆清新自然,珠圆玉润,确有芙蓉出水之美。同时,李白的另一些诗。如《行路难》、《古风》等,语言豪放雄健,长短错落,龙吟虎啸,又有俊逸的风貌。杜甫在《春日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诗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正式对李白诗歌语言两种主要风格的精确概括。

      杜甫则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清此丽句必为邻”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锤炼,准确,富有创新的语言风格。

      当然,李、杜各种体裁有都有很善用,无论古体还是绝句,律诗,都写的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在各种体裁中,两者都善于写作古体。李白的五古诗代表作有《古风》(其十五),《子夜吴歌》,《月下独酌》等。七言诗代表作以《蜀道难》,《将进酒》《行苦难》等为杰作。杜甫的五言古诗,《北征》,“三吏”,“三别”为空前杰作,均大开大合。七言古诗,更始纵横变化,姿态万千:既有流利自然的《醉时歌》,也有词藻富丽的《丽人行》,还有淋漓潇洒的《饮中八仙歌》,更有沉痛凄绝的《哀江头》等等。真是汪洋海河,蔚为大观。

李白尤长古体外,还有七绝。不管是“天门中断楚门开”的《望天门山》,还是“桃花塘水深千尺”的《赠汪伦》,都写的意境高远色彩秀雅,音韵和美。一般说来,李白喜欢律诗,尤不喜欢七律,或许是格律太严有缚与自由的天性。但特的五律却天姿秀丽,亦多佳作。

杜甫长于律诗。他的五言律诗,用事工巧,气象宏大,以《月夜》、《春望》、《邓岳阳楼》等外代表。七言律诗,更是杜甫的驰骋的天地。如《蜀相》、《狂夫》、《登高》等,皆字工辞对,声律和谐,与气象雄伟之中,饶富韵外之致,堪称唐代的上乘佳作。但五、七言绝句成就却不如李白。

李、杜在同一时代,却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诗风,而为同一高度,可谓是松柏异心而异负,珠玉疏质而皆宝。如此,李杜不愧为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各具风格,李诗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然而他们在诗歌中都表现了非同一般的人格力量和个人魅力,李杜二人都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中要的贡献,因此在后世诗歌中的影响,可以说是千年不衰,直至今日。

[内容摘要]同处于唐代的李白与杜甫,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风格与现实主义风格的高峰。那么,同一时代形成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当然有时代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诗人自身等主观原因。作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特定时代、特殊社会、特定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客观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归根结底是因为特殊身世、个性、气质和生活经历等因素促成的特殊思想性格及独特审美追求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盛唐;李白;杜甫;风格;原因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仙,他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他曾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百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李白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的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雄奇豪放,浪漫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很多诗篇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并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被称为唐时候的最强音。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 。因而,他的诗歌以它独特的风格仍在传颂着,并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具有深远的影响。

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诗圣,其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后世之人称他是人能的极致,应为当世英才;并称其诗歌兼备众体。陈寅恪在《书杜少陵〈哀王孙〉后》中也说少陵为中国第一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的诗沉郁顿挫,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现实密切结合,不时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并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兵车行》是其代表作之一。因之,自唐以来,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值得肯定的是,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从本质上说,都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与时代性。他们之所以伟大,我认为就在于他们追求理想的强烈性和面对黑暗的坚韧性。苏仲翔在《李杜诗选·导言》中首先探讨了李杜思想方面的异同。他认为,在对于祖国的爱慕、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恨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尽相同而且在诗中比较突出的,则李白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甫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

李白与杜甫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他们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是一种变奏,都反映与体现了现实中广大人民的生活与思想。

李白(701——762)与杜甫(712——770)生活的时期主要是所谓的盛唐时期。此时期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安史之乱之前,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但这也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如唐玄宗早年尽心治国,但后来耽于逸乐,被美色所迷,疏理朝政,信用奸佞,且不顾民生凋敝,穷兵黩武,肆意推行开边政策等。安史之乱期间及之后,是一饱经丧乱、暂存苟安、帝国日趋没落的时代,社会是一个大动荡的社会。安史之乱,国家元气大伤,藩镇割据,搞得满目疮痍,社会动荡。正是因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和藩王势力的过分膨胀及沉重的赋税,才导致了尾大不掉的军事格局,进而导致了安史之乱和时局的长久昏暗。

正因为李白与杜甫生活在这一特定时代,所以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性与时代性,也因而成就了他们的千古诗名。只是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个人性格和诗歌艺术风格。李白的主要诗歌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也是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无奈反抗。杜甫的主要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重要变化,从轻松飘逸到沉郁顿挫,以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为中心,重视写实,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李白与杜甫生活的唐代社会,表面上还是莺歌燕舞的,盛唐气象犹存,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只不过在风雨中强装微笑罢了。但生活在此时的士人无不视本朝为有道之邦,因而,无论是争取金榜提名,还是探寻终南捷径,人们对这个富有魅力的时代没有失望。作官、从政是知识分子的最高愿望。而要做官则必须经历许多与人格冲突的事情,使内心失去宁静和平衡。作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李白与杜甫敏锐地感受到了大唐帝国大厦将倾的危险,他们也在挣扎——虽然也感到了无力回天,但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也只有企图以更为直接的现实思考和政治批判来顺应时局、扭转政局。

综上所述,我们从李白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所受的社会政治影响、传统文化影响、身世性格影响及个人生活经历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盛唐形成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与杜甫诗现实主义风格的原因,从而发现了两位风格迥异的天才诗人在某些方面的相通之处即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象是结合在一起的。(高尔基语)具体而言,无论是李白的潇洒飘逸,还是杜甫的沉郁顿挫,都表现出共同的审美趋向,即盛唐时代的和谐、圆融,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处于相对平衡的地位,审美主体可以在欢畅愉快的心境中对审美客体予以观照欣赏,这大概就是李白虽飘逸而不险峭,杜甫虽沉郁而不悲观的原因。这也是李白与杜甫两座诗歌高峰存在并发展的原因。

罗曼·罗兰也曾说过,伟大的作家的创作中,总是有两股激流,一股与他们当时的时代运动相汇合,另一股则蕴藏得深得多,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愿望和需要。直到现在,它还滋养着新的时代。(《法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2页)而李白与杜甫所代表的两座诗歌高峰也正如此。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安旗.李太白别传[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陈炎.李红春.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4(东方文化集成)

6]裴斐.李白十论[C]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7]康怀远.李白批评论[C]成都:巴蜀书社.2004

8]童一秋.中国十大文豪[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9]彭新竹.李白豪放飘逸诗风形成原因探微J]文史博览(理论).2007/06

10]杨景春.关于杜诗沉郁风格和作者的人格J]平原大学学报.2007/05

11]孙琴安.唐诗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93bec389eb172ded63b7bb.html

《李白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