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发布时间:2016-06-27 21:13: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别: 中文系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名:

20156


目: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别: 中文系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名:

指导教师: 高胜利

20156


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摘要:王维既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又是杰出的边塞诗人。王维的边塞诗感情充沛、格调高亢、意境浑厚、笔力苍劲,其作品反映了盛唐边塞生活和社会现实。王维的边塞诗受到盛唐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其诗歌在塑造人物精神基调、营造诗歌境界以及语言运用方面,都全面地体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特征和精神面貌。通过对王维边塞诗的研究,一来可以纵观王维边塞诗是如何反映盛唐气象的二来有助于帮助我们研究盛唐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王维;边塞诗;盛唐气象;格调高亢;意境浑厚

On the influence of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atmosphere in Wang Wei's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Abstract: Wang Wei is not only a landscape pastoral poet in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frontier fortress poets.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of Wang Wei is full of emotion, resounding literary style, vigorous poetic imagery and powerful strokes. His works artistically reflect both the frontier fortress life in the most prosperous age of Tang Dynasty and social rea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pecific social background of high Tang period, Wang Wei's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express the scenes of the most prosperous age of Tang Dynasty fully and richly. His poetries fully embody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ople's spiritual outlooks of high Tang period in shaping the spiritual keynote of characters, creating the aesthetic realm of poet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oetic language. The research on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of Wang Wei can not only allows us to make a general survey on how Wang Wei’s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reflect the scenes and atmosphere in high Tang period but also help us to mak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the most prosperous age of Tang Dynasty.

Key words: Wang Wei;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scenes and atmosphere in the most prosperous age of Tang Dynasty; resounding literary style; vigorous poetic imagery.


目录

引言…………………………………………………………………………………1文献综述………………………………………………………………………………2一、“盛唐气象”的源起及特色内涵………………………………………………5二、王维边塞诗的创作概况…………………………………………………………6(一)边塞诗的源起及其意义……………………………………………………6(二)王维边塞诗的创作背景………………………………………………………9 、王维边塞诗中盛唐气象之体现………………………………………………10(一)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10(二)诗歌雄浑的审美境界…………………………………………………………14(三)大气磅礴的诗歌语言…………………………………………………………16结语…………………………………………………………………………………18参考文献……………………………………………………………………………19致谢………………………………………………………………………………… 20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唐诗所奏响的伟大乐章无疑是中国诗歌的最强音。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唐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更是远远地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举凡国家时事、民生疾苦、生产劳动、歌舞艺术、自然山川、绘画、书法、佛道、边塞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被收入在诗人的笔下。这一切便构成了唐诗特有的丰富内涵。正如康熙皇帝所说:“诗至唐而众体悉被,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以唐人为标准。”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因其诗歌作品成就之高,唐代宗曾在《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中赞誉他为“天下文宗”、“名高希代”。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同时代学者的广泛赞赏,也深受后代读者的好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并成为古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过非凡的业绩,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盛唐边塞诗的挖掘有重要贡献。王维作为盛唐仕进之士,曾经两度出塞,出塞前后以及在塞外生活期间,他写下了数量颇丰、价值颇高的边塞诗。这些诗在量与质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盛唐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王维的边塞诗呈现出盛唐的繁荣昌盛、国富兵强以及昂扬饱满的时代风貌,以及盛唐时期的人文、社会的关系,全面展示出盛唐时代的风采。

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关王维边塞诗研究的论文有三十余篇,它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两个方面:一是王维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二是将王维的边塞诗与其他作家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究王维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对于王维边塞诗思想内容以及艺术成就的研究中,代表性的有5篇论文,分别是张清华的《论王维的边塞诗》(《中州学刊》198403期)、王从仁的《论王维的边塞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03期)、马秀娟的《论王维的边塞诗》(《江西大学学报》198504期)、苏华的《论王维的边塞诗》(《新疆大学学报》19962404期)以及王辉斌的《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01期)在这些文论中,张清华的论文比较细致地对王维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了研究。从描写内容看,他将王维的边塞诗大致地分为五种,分别是:刻画豪侠少年和塑造英勇将士、反映戍边将士边塞战争生活、揭示军中赏罚不公、描写边塞百姓生活、描绘边塞风光。在艺术方面,张清华认为,王维边塞诗中营造了新颖的意境和将情景融合得很完美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他的研究重点还放在了王维是如何渲染特定的气氛来开拓诗歌意境。马秀娟的文章,主要是通过歌颂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以及依靠表现人物精神基调来反映时代精神这两方面突出王维边塞诗的思想成就。而王从仁却从诗歌体裁、绘画与音乐相互融入作品两方面来论述王维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将王维的边塞诗与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进行对比研究的论文数并不多见,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志清的《王维的金戈铁马审美模式研究-兼与盛唐边塞诗人比较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303期)与陈维志的《试论王维、王昌龄边塞诗的成就》(《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王志清的论文肯定了王维边塞诗中金戈铁马的一面,实事求是地评价其边塞诗的美学价值,定他在盛唐边塞诗中的承传、开拓的地位。并且把王维与高适、岑参的边塞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诗歌的异同以便研究诗歌之于盛唐气象的表现。陈维志的论文主要是通过对王维和王昌龄边塞诗的基本创作倾向与中国文学中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从对待现实和理想的态度、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以及具体的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其成就作出评价。

、“盛唐气象”的源起及特色内涵

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序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朝的文学标志便是诗歌。诗歌从产生并发展到唐朝,进入了繁荣成熟阶段,尤其是到了盛唐,这“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使得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机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中国的古代诗论一直是在复古与创新中交互发展,“气象”就是诗论发展到盛唐时期的产物。“气象”一词用于论诗较早见于唐朝皎然的《诗式》,迨至宋元明清时期便被广泛用作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

当然,说盛唐边塞诗雄壮浑厚是从盛唐边塞诗的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来看的,所以,盛唐气象只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宋代著名文论家严羽在其著作《沧浪诗话》中最认可盛唐边塞诗,指出盛唐边塞诗的总体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从此以后明清诗论家就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用作盛唐边塞诗的风貌特征,并将之定义为“盛唐气象

但是,自古以来总有读者将盛唐气象和盛唐时代面貌混为一谈。我们应该清楚,文学史上所说的盛唐,是指唐玄宗、肃宗两个朝代,大约五十年的时间。唐玄宗后期,政治逐渐腐败,国势开始衰落,中间又经安史之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这一时期仍然有很多诗人的诗风雄浑,内容上表现出来的是唐王朝岌岌可危的形势以及诗人的忧心忡忡,这类作品后来被明清诗论家誉为体现盛唐气象的佳作。而安史之乱后,同样也有不少作品具有雄浑风貌。盛唐后期,社会面貌骤变,很多诗人的积极心态并没消失,所追求的明朗刚健的诗风也同样存在,也创作出了大量雄浑的诗篇。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丹纳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理。”当然,盛唐诗歌就是唐王朝的民族心理的一面镜子。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举旗高呼的重点之一就是“盛唐气象”。他指出“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另外还将“气象”与“笔力”二者结合,发文力指盛唐诗歌的风貌为“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严羽的“盛唐气象”说的核心是“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后来王运熙在《说盛唐气象》中更加清楚地把盛唐诗风简要地概括为雄浑。那么,盛唐气象究竟怎么定义,它又有什么显著特点呢?毋庸置疑,上文指出这一名称的奠基者是严羽,而现当代较早提出“盛唐气象”的应数著名文学史家林庚,他在《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上发表题为“盛唐气象”的文章进行详细精当的论述,他在文中指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接着又突出强调:“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这些论说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目前仍有不少人在研究盛唐诗时提到盛唐气象,也不断给其下定义,但综合这些可以得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积极昂扬、蓬勃向上的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另一个是雄壮浑厚的整体风貌。

要了解“盛唐气象”的内涵,还必须弄清“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纵观盛唐诗歌的发展及唐王朝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盛唐气象”的形成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一是盛唐诗人的壮志豪情,诗人们面对唐王朝强大国力、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时代风貌,大多胸襟开阔,意气昂扬,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善于描写祖国大好的河山、边陲的奇伟风光,紧张的战争生活和诗人的壮志豪情。这就形成了盛唐诗风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当前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唐代诗人竭力一扫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爽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二、王维边塞诗的创作

(一)边塞诗的源起及其意义

说到边塞诗,人们往往就想到唐代的边塞诗派,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豪壮;“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的乡愁;“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悲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激昂,都让我们久久不能忘却。纵观唐前诗歌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边塞诗的确在盛唐得以成熟和兴盛,究其渊源,边塞诗却是在周宣王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经过一朝一代渐缓而又扎实的步伐,一步步走向盛唐时期的巅峰的。

“提起中国古代的边塞诗,人们首先想到是盛唐时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至于追溯边塞诗的历史,通常都把隋朝前期的卢思道、杨素、薛道等人说成是创作边塞诗的先驱,至多上溯到北朝的庾信、王褒。至于周代的诗歌创作,人们还没有把它们和边塞诗相沟通。”实际上,早在周宣王时期,就已经产生一批边塞诗,可以说是边塞诗的滥觞期。自周宣王时期直至盛唐,边塞诗都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民族融合和抵御侵略的国家,在民族融合和抵御侵略的过程中就避免不了有战争的可能,民族间的不断的战争造成了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异。加之一大批文人胸怀大志,渴望拥有一番大作为,然而却对现实社会产生了莫大的失望,从而有很大一部分仕进无望的文人弃笔从戎,赶赴战争的前线,希望在那残酷的战争前线偶遇立功机会,得以仕进。民族间的战争十有八九发生在边境之地,古代的这些地方往往荒无人烟,生活条件艰苦清贫,生产能力低下。因常年驻守边关,常常引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又因边塞的生活艰苦,环境恶劣,加之战争严峻、残酷,形成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精神。据王达津等研究者考证,盛唐时期的王维曾两次出塞赴边,在此期间他深入边关将士的生产生活,深刻体会了将士们的艰辛和心酸。因此,作为文人出身的他只能用笔抒发自己在边关的所遇和所感。王维的笔触细腻、气势宏伟,所描写的内容和刻画的人物均大气磅礴、精神昂扬、奇峭壮丽。他的这类描写边塞生活与战争的作品从边塞的战地风光、戍边英雄的报国精神等方面清晰地体现出“盛唐气象”。

边塞诗大多表现的是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抒发了投身边关、积极御敌的忠君爱国情感,表现了思乡之苦以及边关生活的艰辛,集中突出戍边将士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赴边文人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边塞诗洋溢着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个人英雄主义气概,描绘了一幅幅内地所无法见到的雄壮峻峭、荒凉辽阔的边塞风光画面,进一步揭露战争对百姓的伤害。

边塞诗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自它产生之初,就无可避免地铸就了其鲜明而又坚强的性格。“边塞”的产生和形成深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边塞诗,毫无疑问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动人心魄的力量。边塞诗在刻画塑造人物方面也是独树一帜的,边塞诗的作者往往都是有过边塞生活的文人,其经历使得作者对边塞的感觉和情感比较真实,因而在其作品中塑造出了一批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的人物。边塞诗的鲜明特点,即是他的地域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同于内地的艺术视野和艺术素材。将边塞诗和内地诗的意象进行对比会发现,两者经常是一粗一细,一壮一柔的差异。

盛唐边塞诗是唐诗的主要题材,也是思想性最深,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这时期的边塞诗创作人数多,作品数量大,为历史之最。此时的边塞诗创作贯穿了唐王朝的整个阶段。其中,盛唐及其之前的边塞诗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艺术感比较突出。这些作品的取材广泛,内容囊括了边塞风光、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御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边关将士的思乡情怀。总的来说,前期的边塞诗主要表现了个人强烈的功名欲望,还缺乏更远大的社会理想。边塞诗到了中唐,写作人群更多了,题材更加广泛,思想内容也显得更理智,这也算是中唐边塞诗的主要基调。到了晚唐时期,社会时局江河日下,政治动荡,作者的心态也处于消极和绝望中,边塞诗也随之表现出反战、停战的主题从而显得凄厉与沉痛。

单就盛唐时期边塞诗来说,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盛唐边塞诗一直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士兵称为“汉兵”,统帅称为“汉将”,边关称为“汉塞”,就连月亮也称为“汉月”。还有,边塞诗中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也往往沿袭汉代,把作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统帅称为“单于”、“左贤”。在表扬战场英雄时,经常引用的也是汉代名将如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便使英雄精神得以回归。上述的汉代情结是对历史的继承和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塞战地风貌。所写自然景观多涉及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区域空间无外乎塞外、雁门、漠北、关隘、黄河,边关风物却是羌笛、琵琶、战马,塑造的人物则是戍卒、将帅、胡人等等。

(二)王维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盛唐诗的迅速成长和盛唐的社会特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盛唐无疑是唐王朝发展到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青年期、鼎盛期”。盛唐时期,唐王朝疆土广袤、幅员辽阔,社会处于安定和谐的局面,经济增长快,民族交融频繁,文化对外开放、不断包容,社会政治逐渐明朗,这时期的唐王朝实力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雄厚,并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这种强大的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使人们有了更充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因盛唐独有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精神,赋予了唐代的文人志士以激越的时代自豪感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他们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以“兼济天下”这一时代呐喊为己任,蓄势待发。王运熙曾指出,“盛唐气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盛唐时代所孕育的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具体表现为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等等”。当然,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就属于这一类的作者之一。

在盛唐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笼罩下,王维的边塞诗往往具有昂扬向上、大气磅礴的特征,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乐观精神,给人积极昂扬、自信自强的豪迈之感。王维是一个边塞诗创作的能手,边塞风物一经他的手创作出来,作品的字里行间立即增添了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王维的边塞诗相对完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王维一生中曾两度出塞,第一次因遭受打击而被贬凉州,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王维身在朝廷,心在山野。这时期,他的“遗世意”使他更加倾心于佛教,而对佛教信仰的加深,又导致他进一步“遗世”。佛教的哲学思想,使他看破一切,任遇随缘,同时也使他获得某种精神安慰。王维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对皇帝的宽宥和擢拔十分感激,思欲报效祖国,打退了原本欲隐退的念头。第二次是奉命出使榆林郡,在两次出塞前后以及在塞外生活期间曾写下三十多首边塞题材的诗篇。

王维边塞诗创作有必然的时代背景,他的边塞诗之所以繁荣,除上面提到的主观因素外,究其客观原因大致有六个:

1、唐王朝的“盛世大舞台”。唐代的开平盛世,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平台和诗人创作的“底气”,正因为如此,所以王维这种“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的边塞诗在唐王朝才能被写出。

2、唐王朝民族大融合。唐以前各个朝代,都处于分裂状态,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时期,南北对峙,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连年战争,朝代的频繁更换,少数民族之间,五胡十国相互残杀,社会分裂动荡,民不聊生。隋代统一了全国,唐朝更加稳定了,所以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增多了,民族大融合的好处是扩大了诗人的视野,南方的诗人可以到北方去看看大漠、长河;而北方的诗人也可以到江南去看看清溪绿野、碧树亭台。这样,王维这个擅长山水田园诗的作家就写出了粗狂雄浑的边塞诗。

3、唐王朝思想大解放。唐朝是一个社会思想开放、人际环境宽松洒脱的时代,诗人们的创作比较自由随意。唐代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么轻松、随意,那当然有利于王维边塞诗的创作。

4、唐王朝诗歌创作官家大提倡。唐朝历代皇帝都爱诗,还自己带头写诗,上行下效,自然许多文人进行诗歌创作。“官家”提倡的另一个方式就是科举考试又“诗赋”的科目,有了“诗赋”这根指挥棒,诗写得好就可以做官,这样的社会现实,有谁不进行诗歌创作呢?

5、唐王朝时期进行艺术大综合。在唐代,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艺术综合成长,高度发达,臻于成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光芒。从综合艺术互相促进和影响的角度看,王维边塞诗根植于如此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之上,注定形成“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的盛唐气象。

6、唐王朝时期诗流大汇集。从中国诗歌的成长历史来看,到唐代,诗歌走向盛壮之年,理所当然是最美、最完善的时期,这是诗歌发展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王维的边塞诗自然是诗流大汇集后的产物。

他在这些诗篇中通过对边塞风物人情以及将士的生活进行深刻刻画与描写,作品中所呈现出的雄壮浑厚的气势一方面反映出盛唐时期国家的繁荣昌盛、太平盛世的面貌,另一方面却刻画了人民对国家繁荣富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接下来就分别从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诗歌雄浑的审美境界以及大气磅礴的诗歌语言三方面看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王维边塞诗中盛唐气象之体现

(一)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

盛唐时代的文人作家王维,也被乐观的浪漫主义和激越的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感染,凭借年轻时期的进取之心,用诗人独特的方法,出神入画地在其边塞诗中将自己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以及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展现出来。总的来说,积极向上的精神基调是盛唐气象下王维边塞诗的最突出的特色。王维在其众多的边塞诗中塑造了一批批积极乐观、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形象,并以此来抒发情感,对他的边塞诗进行整理后会发现,王维的这些边塞作品中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的有两类,一类是描写朝气蓬勃的游侠少年,另一类是刻画壮心不已的暮年英雄。

盛唐时期的王维正处于壮年时期,这一时期的他心中怀有美好的梦想和远大的抱负,有着蓬勃激越、昂扬向上的精神。因此,在此期间写下了许多歌咏军旅、侠士的诗篇。这一类诗歌多着眼于写人,很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把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如七绝组诗《少年行》四首正是王维在这一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诗中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浪漫的气息,富有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四首诗字面上是写对游侠少年不断成长,御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的赞美,实际上却是对作者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理想的写照。如其《少年行四首》之:

少年行·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诗中写他邀请一位游侠上楼饮酒,那“斗酒十斤”的洒脱,那“相逢意气”的豪迈,那“同上高楼”的情义,那“系马柳边”的爽快,都有英雄的气质。而“相逢意气为君饮”一句十分简洁地概括了少年豪迈且有放荡不羁的气概。古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正是此番,诗中少年游侠遇见朋友,为表达情谊,开怀畅饮,此形象实在是豪气十足,尽显青春年少的朝气与爽朗。此时的少年还不识愁的滋味,心中唯有满腔的热情、豪气以及侠义,斗志昂扬,富有生机,豪爽不羁。

少年行·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时的王维已经入仕为官,即将随军戍边,他显然清楚边塞之行危险重重,但仍然将生死置之度外,积极投身战斗,御敌卫国。他身上显示出的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昂扬向上的斗志,以及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这些人物形象都是诗人赋予文中少年的英雄形象,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刻画少年这一形象来传达自己投身报国、施展抱负的昂扬斗志。

少年行·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安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首诗中更进一步塑造了驰骋于战场的力大无比、勇猛威武的英雄形象,这种非凡人物形象的刻画,充满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在《少年行·其四》“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则描述少年获得战功的场面,表现了少年高昂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

不得不说,在边塞诗创作中,王维在塑造人物艺术形象方面确实是一大高手,他擅长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或以夸张手法写人,给诗歌增添乐观的浪漫色彩;或以白描手法写人,让诗歌更具一股真实感人的力量。总体来说,四首诗刻画了一个朝气蓬勃、昂扬进取的少年的成长过程,这组七绝诗刻画的人物形象全面而又完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中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可以说是边塞诗史上的一大创举。这些少年形象都胸怀激越的斗志,拥有着昂扬向上与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另外,在这些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事实上反映出了盛唐时代人们希冀建功立业的坚定理想与信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能够从王维边塞诗中所刻画的少年的精神面貌看到盛唐时代的富强昌盛、文明进步。

历史证明,古人步入老年阶段,多会因亲身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或因壮志难酬,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的失望与伤感;或因时光飞逝,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的无能为力。但王维在其边塞诗中刻画出的一系列老将,却与上述情形截然相反,他们的人生也有坎坷,同样经历过壮志难酬的苦恼,但我们从其身上看到更多的是不灭的激情与斗志以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们正如一代枭雄曹操的《龟虽寿》中所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己虽年迈衰老,雄心壮志却依旧不减当年。我们来看《老将行》一首: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诗作《老将行》刻画的主人公是其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老将形象,“卫青不败由天举,李广无功缘数奇”,他惋惜李广将军的不幸遭遇,但他始终相信这种遭遇会离自己远去,这种积极乐观的思想意识让他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始终信心十足;“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直到朝廷不再重用自己后,老将军一直闲居在家,岁月蹉跎,当年的凛凛威风、驰骋沙场的雄风也已消逝;“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然而,当听闻犯境敌军压境,朝廷号召将士奔赴边疆战场时,饱经坎坷的老将军却抛弃个人得失,仍从国家大局出发,重新怀揣起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炽热的爱国之情,希望再次血战沙场,杀犯军,御外敌。老将军这种强烈的主观愿望和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使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昂扬,更具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

事实上,王维本人在官场也是历经坎坷,入仕之初就遭贬谪,还未来得及有所作为就已碰壁,可他不是个容易堕落的人,他始终拥有坦荡洒脱的胸襟和远大高尚的思想境界,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不幸境遇,厚积薄发,只为再度入仕。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他始终如一,绝不言败。正是因为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才使他没有断绝雄心抱负;也正是因为自身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与渴望,才会有笔下抱负远大、壮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这种进取的精神和爽朗的性格使诗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并以诗的形式给文学史增添了一批健康向上的典型人物形象。老将军的形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即使是两鬓如霜的暮年之人,在盛唐社会风貌的熏陶下,也可以回到青壮年时昂扬激进的乐观精神状态。

在王维的边塞作品中,几乎没有低落的情绪,也没有颓废的因素,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是盛唐时期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宽广的胸襟、顽强坚毅的战斗力和意志力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王维创作的这些边塞诗中荡漾着慷慨的英雄气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它们生动地展现出气势恢宏的盛唐时代,并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奋进、豪迈奔放的精神面貌用诗的形式客观地记录下来,使之为后人了解、研究盛唐社会的提供了重要资源。

“我们喜欢盛唐,喜欢盛唐的气象,就像喜欢一个体魄健全、朝气蓬勃、胸襟开阔、敢于创造的年轻人。年轻人读这些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声;中老年人读这些诗,可以重新点燃或已逝去的青年时代的激情。”在王维笔下,无论是朝气蓬勃、勇于拼搏的少年形象,还是乐观豁达、九死不悔的老将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精神力量的化身,也是盛唐时代精神的象征。

(二)诗歌雄浑的审美境界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也是境界说的集大成者,他曾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为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由此可见,境界可以称作是词之核心。诗是词之源,苏东坡将词喻为“诗之苗裔”(苏轼《祭张子野文》),目的就是强调它们的本质和功能是相同的。既然词是以境界为上,诗也应如此。“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有了独特的理想境界,诗才更加具有典型美和永恒美。王维的边塞诗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原因之一正是因为诗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境界。清朝诗论家沈德潜曾在《唐诗别裁》中将王维的五言律诗概括为清远和雄浑两类。显然,王维的边塞诗属于雄浑一类,这种雄浑的境界是盛唐气象的又一真实反映。“雄浑”一词用在诗歌评论中源于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但最早将雄浑判定为盛唐气象的一个显著特征的是严羽。“雄浑”应包含“雄壮”和“浑厚”两方面,所谓“雄壮”,应是诗中显示的恢弘的力量和气势;所谓“浑厚”,是指诗浑然天成、韵味深厚。

王维生活在盛唐的盛世环境中,在激昂饱满的时代气息感染下,豪情满怀,而他的边塞诗在描写边塞风光时也会全面反映盛唐盛世的风貌,富有盛唐的时代气息,《使至塞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爱国家,当应爱其河山,不管是小桥流水、草长莺飞,还是萧条边城、沙翻大漠。青山绿水固然可爱,令人心旷神怡,但边塞环境恶劣,大漠飞沙,难免令人感到不适。这首诗却将边塞风光描绘得壮丽雄奇,将诗情与画意完美地结合,从中毅然看不到诗人一丝的不适与不满,只看出诗人面对大漠长河的欣喜与震撼。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维只能全心全意地投身到自然景物中,以热爱之情去对待,才能有所感,有所悟。“雄浑在空间上占有巨大无边的广度。……故那些无边无际的沙漠,无穷无尽的江河,连绵起伏的群山,高人云霄的峻峰,常常成为雄浑描写的对象。”这首诗中王维是用大漠来表现雄浑的意境,“大漠孤烟直”,放眼望去,沙漠一望无垠,浩瀚辽阔,亲临此境,人们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会变得更加旷达。沙漠、烽烟是边塞景观中的典型意象,笔直上升的烟柱更是在内地难以看到的奇观,这句诗分别从空间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使整首诗的境界显得更加壮阔,令人叹为观止。“长河落日圆”,黄河水奔腾不息,浩浩汤汤,给人以波澜壮阔之势,显示出水的动态美;落日浑圆美丽,它寄予大漠生气和希望,这轮红日是大漠风光的一个焦点,使整个大漠景象更加雄奇瑰丽。这短短两句诗视野开阔,用简单而又典型的意象,展示出了一种雄壮浑厚的境界。作者正是创造这种千古奇观的境界来表现出大唐王朝特有的雄奇壮丽的大好景象,才使诗歌拥有典型而永恒的审美境界,成为世代流传的佳句。

除此之外,《送平淡然判官》中的“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以及《送张判官赴河西》中的“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这些诗句写景状物都是从大处落笔,粗犷雄壮,营造出一种雄浑的境界,展示了盛唐雄风。正如袁行霈所说“初唐以精细为美,盛唐以阔大为美”

王维在边塞诗中所表现的盛唐气象,一方面是用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渲染雄壮浑厚的境界,另一方面是通过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来营造雄浑的诗境。以《从军行》为例: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这首诗中描述战争过程紧张而激烈,军号阵阵场面宏大、振奋人心,军队秣马厉兵,斗志昂扬,争渡金河,赶赴前线,悲鸣的胡笳声和嘶乱的战马声更为诗歌增添了磅礴的气势。整首诗中,王维集中描写号角声、行人声、战斗声、乐器声、马鸣声这一系列声响,呈现出激烈、气势磅礴的动态战斗场面。诗歌蓄势待发,十分具有强壮感与厚重感,创造出了雄浑的境界,反映出大唐军队的无懈可击以及大唐面貌的恢弘壮大。再如《陇西行》一首: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这首诗开篇就写将士策马扬鞭的动态雄姿,在描写激烈的战斗时,以漫天的飞雪作为战争的背景画面,突显了将士的英雄气概与阳刚之美,也使整个场面更显雄壮阔大。又如《燕支行》: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诗中无数的战旗与黄尘相融;战鼓齐鸣如雷鸣般;胡笳悲鸣,声音震动天山月;将士们士气高涨,豪气万丈。这首诗极好地展示了边塞战斗的动态情景,场面壮观,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总之,王维把盛唐恢弘的气象呈现在边塞诗中了。他的边塞诗,不管是描写雄奇壮丽的塞外景象,表现盛唐美好的自然景观;还是描写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表现大唐将士崇高的爱国情怀,都具有一种雄壮浑厚的底蕴,彰显了盛唐气象的风采。

(三)大气磅礴的诗歌语言

王维边塞诗大气磅礴的诗歌语言是盛唐气象的又一个表现。

第一, 诗歌的语言苍劲刚健,象征着盛唐刚健的魂魄。以《观猎》为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描写的是将军狩猎的场面,但他的笔墨重点并不在描写将军狩猎的状态,也抛弃了大场面的描写,而是注重细节的渲染,用精简的几个字衬托出其不凡的身手和猎后归来的淡定与豪迈。“劲”字真切地概括出风刮得大而猛,有很强的张力;“疾”字简洁明了地写出鹰眼力的迅速和锋利;“轻”则精炼得表现出马儿的矫健与飞奔的姿态;“忽”、“还”形象刻画了将军策马驰骋的疾速与矫健英姿;“平”更是写出了将军回营之快,犹如一阵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几个字准确简洁、刚健有力,将狩猎情景写得绘声绘色,也把将军飒爽英姿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一句中“直”字极言烟之劲拔与刚毅,运用得十分简劲,更显刚健之感。

王维善于选用精准且富有刚健之感的形容词,准确有力地刻画对象的状态。这些诗大都是使用刚健质朴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诗歌的语言浑然天成,象征着盛唐自然、奔放的气韵。王维的边塞诗运笔自如,巧夺天工,自然流利,一气呵成,毫无雕琢的迹象。《老将行》一诗语言舒缓,气势流畅,将老将青壮年至老年的人生阶段的不同状态自然而然地铺展在读者眼前,一气呵成,极为连贯。全诗包含着洒脱不羁的奔放之美,摈弃有意为之的呆板之气。《观猎》是用精简之笔把将军出猎至归营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地描写出来,全诗有如瀑布一泻而下,较为自然、流畅。其它的边塞诗诸如《使至塞上》、《从军行》、《陇头吟》、《凉州赛神》、《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一不是浑然天成之作,展现出盛唐时代锐不可挡的奔放之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风格,同时,一个时代的语言风格反映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通过王维边塞诗中雄壮刚劲、浑然天成的语言风格,可以看到盛唐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也能深刻感受到盛唐的刚健体魄以及自然奔放的时代气息。

综上所述,王维的边塞诗不仅以健朗、欢快的情感基调反映出盛唐时代人们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还用刚健苍劲的语言呈现出盛唐雄壮浑厚的时代风貌,真切生动地表现出了“盛唐气象”。综合这些诗的艺术形象和思想精神,可以说,王维的边塞诗创作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完美境界。

结语

王维的边塞诗在盛唐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王维的边塞诗在塑造主人公形象、营造诗歌境界、灵活运用诗歌语言方面的杰出成就,对于同时代及后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并深深影响着边塞诗歌的创作走向。他“不仅为他的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整个盛唐边塞诗派奠定了基础”,王维本人也当之无愧成为“盛唐边塞诗的先驱者”。王维的边塞诗依附盛唐这一时代背景而诞生,既在各方面都深受盛唐气象的影响,又无处不反映盛唐气象的风貌。通过分析王维的边塞诗及其创作情形,对于研究盛唐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深度挖掘盛唐气象的特征,以及进一步研究盛唐气象下盛唐诗歌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诗选·陈铁民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陈维志.试论王维、王昌龄边塞诗的成就[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6,(1).

3]关永利.唐前边塞诗史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04)

4]李术文.王维边塞诗的情绪变迁[J].社会科学家,2004,(4).

5]林庚.盛唐气象[J].南昌大学学报,1985,(4).

6]马秀娟.论王维的边塞诗[J].北京大学学报,1958,(2).

7]邱瑞祥.王维的古体诗写盛唐气象[J].贵州大学学报,1995,(4).

8]史双元.王维诗歌与盛唐气象[J].南京师大学报,1986,(4).

9]苏华.论王维的边塞诗[J].新疆大学学报,1996,(7).

10]王达津.王维生平及其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4).

11]王从仁.论王维的边塞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3).

12]王国维.人间词话[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13]王辉斌.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4]王运熙.说盛唐气象[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3).

15]王志清.王维的金戈铁马审美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3,(3).

16]许自强.论雄浑-古典诗歌风格辨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3).

17]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J].高校理论战线,1998,(4).

19]赵殿起.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20]张清华.论王维的边塞诗[J].中州学刊,1984,(3).

21]郑元清.王维边塞诗与新时代精神[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3).

22]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致谢

时间过得真快,未来得及“抬望眼”,美好的时光即成了“流年”。几经彷徨求索,论文终告一段落,闭卷思量,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一文的撰写要求我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作为前提,又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与语言整合能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学无止境”与“力有不逮”的压力,所以说,如果没有各位亲朋好友、老师的帮助,我的论文不可能付梓,现一并致谢:

一方面,我的论文得以创作需要前人的研究成果做铺垫,有了像张清华、王从仁、马秀娟、苏华等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是我的论文创作之路不再坎坷多磨,他们的学术研究给我启发,让我找到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我的指导老师高胜利对我的论文的多次修改意见,使得文中错误不断“浮出水面”,让我明确修改内容,不断提高论文质量,也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自己知识的“短板”。

谢谢一直以来给我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同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c0bd60e53a580217fcfeba.html

《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