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

发布时间:2015-04-17 21:5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送别诗

概念: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送灵澈上人》、《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 、《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秦娥·箫声咽》。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

高适:《别董大》。

骆宾王:《易水送别》。

常用意象及其象征义: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意象

第二,杨柳。者,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第三,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第六,芳草,漫漫而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诗人离情别绪和思旧念旧之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七,月,月亮本是自然界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很自然的,它就成为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所谓的意象。我国古代诗歌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他们对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怨恨等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八,流水:古人分别多在水边 流水之多、之长、之柔、流水一去不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第九,落日:逝去的落日与离别的伤感契合。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第十,孤蓬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思想情感:

(1) 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2)盼游子早归: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3)劝勉安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4)重在对友人的激励和关心。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5)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2]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表达技巧:

1、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汪伦李白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友情

2、借物抒情.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樽:酒杯,此指酒宴.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前两句抒情.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后两句赋物.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借景抒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

4、借乐景衬哀情.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5,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6、比喻.把事物比做另一件事物,或送别之情。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7、化虚为实.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赏析:诗作开头写渡头杨柳点明送别之地并烘托送别气氛.二句中向临圻写归江东,点题.友人乘船而去,诗人诗人恋恋不舍,望大江两岸,春满人间,芳草鲜美,桃红柳绿.诗人顿觉自己心中的无限惜别之情就像眼前这春色无边无际,进而突发奇想:让我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诗人将别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蕴藉而深沉.

写作技巧:

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b306b37c850ad02df80410b.html

《送别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