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诗歌散文欣赏

发布时间:2019-02-26 14:28: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岛诗歌散文欣赏

【篇一:北岛诗歌散文欣赏】

告诉你吧,世界【名家阅读 】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篇二:北岛诗歌散文欣赏】

[1]冰川纪:指地质上的一个时期,在新生代的第四纪。

[2]好望角: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曾到此处,因由此可通往富庶的东方,故称“好望角”。

【赏析】

此诗作于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广场事件之后。诗中展现了异乎寻常的冷峻,对矛盾重重、险象环生的十年浩劫发出了愤怒的质疑,是那一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强音,是先觉者对“新的转机”的期待和呼唤,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对时代的严肃“回答”。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三节为第一个层次,提出问题,反思历史,讽刺道德观念扭曲、价值观念颠倒的“文革”内乱。诗以警句开篇,为全诗定下悲愤的基调:“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虚伪的天空,到处是用金词丽句、空洞赞颂涂抹的东西,到处是通行者的乐园。当然,还有死者,那不屈的身影已经弯曲,绷得很紧,充满着力量的美,显得更加不屈。诗人要问,要控诉,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不是冰川纪,何以到处都是冰凌?新的航道已经发现,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一潭的死海中盘桓、竞争,眼睁睁地等待沉没?这些,就是那个时期的写照。诗人要回答的,正是这样的世界。那么,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要做什么?他说,他是来判决这世界的,他只带了纸、绳索和身影。原来,他是要用自己的诗来审判这世界吗?是要用绳索来处决那虚伪的世界或者那些卑鄙者吗?是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理想吗?反正,他不相信这样的时局,他时刻准备着反抗。

后四节为第二个层次,回答问题,大声疾呼,表达内心对虚伪行径的怀疑和否定。这是一种决绝的怀疑和反抗,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同情。即使有太多的反抗和挑战,他仍然愿意做其中的一员,为挑战者的队伍增添一份力量。如果虚假的世界如海洋的大堤在海浪的冲击下崩溃,如果平地因为地心岩浆的奔突而被撕裂,他仍愿意承受所有的苦难,咽下所有的苦水,充当被撕扯的胸膛,以便让人类选择更好的顶峰。显然,诗人的心中充满了英雄式的悲剧情结。同样,也充满了希望,来自古老祖先的希望。从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中,他仿佛看到一片纯洁的天空,闪现着漫天星斗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写作特点:(1)深刻的理性思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写出了两种完全相斥的生命走向。然而,诗人在痛彻而不悲伤、沉重而不呆滞的基调里,表现了乐观而豁达的积极取向,因此“海洋注定要决堤”,“陆地注定要上升”,天空既“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也缀满了“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接着,诗人回答旧的历史的挑战,回答血与火的现实。“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愤怒的呐喊,如冬日惊雷响彻天宇,如空谷足音经久不息。四个“我不相信”组成的排句,语意坚定,大气磅礴,显示了叛逆者毫不妥协的意志。这种怀疑,不是虚无主义,也非“否定一切”,而是建立在对自己完全相信的基础上的对荒谬客体的彻底否定,是在大失所望之后对生活的重新选择。(2)和谐的艺术构思。开篇以悖论式的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的“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责任的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第六节的前两句,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后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第七节的“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则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再生力。如此,便将一系列形象、想象的转换与交替,以及诗的哲理与艺术构思的逻辑性,和谐统一到了缜密的诗歌架构之中。(3)象征的大量运用。诗人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样去直抒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而是借助几组新异奇特的意象来渲染。如诗的第一节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第二节用“冰川纪”喻指“文革”时期,用“冰凌”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真实境况。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及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言变为象征暗示,赋予这首主旨相当明确的政治抒情诗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扩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因此,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的高度概括,还是作为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艺术表现力,此诗都远远高于同派诗人的同类作品。

宣告

—— 给遇罗克烈士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赏析】

一九七零年三月五日,来自西伯里亚的寒流正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漫天的风沙蒙住了人们的双眼——北京青年遇罗克因批驳荒谬的“血统论”而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处以死刑。

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万人宣判大会上,各个单位组织的“革命群众”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他们高呼口号,他们拍手称快。

噩耗传来,北岛悲愤交加,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北岛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短诗——《宣告》。

如果说在《出身论》一文中,遇罗克的观点还是就事论事的话,那么在《宣告》一诗中,北岛则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这一切。全诗运用了我国古诗中常用的化主观为客观的表达方式,借烈士之口向世界宣告:“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在带有预言性的结束两句中,北岛采用了意象叠加的写作手法。强烈的对比强化了全诗的悲壮气氛,给人们留下了长久的回味与思索。

最后两句诗,用十分醒目的画面揭示烈士牺牲的意义。

从星星的弹孔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诗人借助于黎明前的景象,巧妙的把弹孔比做星星,实际上,如果用步枪射击人,正面射入呈现的是一个洞眼,从后面贯出的弹孔往往是撕裂状的,这就是星星意象的事实依据。

但这里又有多重的意义,英雄死后化为星辰是一重,星空又喻示着这里是暗夜是另一重,在漆黑的夜空中烈士的精神像星光一样闪耀是又一重。

“血红的黎明”’暗示出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思想的启蒙,思想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一直是中国百年不辍的课题,思想先驱殒身不恤,就是要用鲜血唤醒民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唤起民众,使更多的人奋起抗争,才能迎来黎明。

结尾这两句诗,既富有哲理意味,又富有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

漆黑的夜幕,明亮的弹孔,血红的黎明,还有闪铄的星群!

北岛的诗,不仅只属于一个特定的时代。

只要还存在压迫和奴役,就会有反抗和斗争,有斗争就会有牺牲流血,有牺牲流血就会有对英雄的永久的吟唱!

走吧

走吧,

落叶吹进深谷,

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

冰上的月光,

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

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

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呵路,

飘满了红罂粟.

【赏析】

十年动乱,中国文坛一片荒漠。假大空燃不起人们的热情,真善美在心中悄悄蕴蓄。在那个动乱年代成长起来的北岛在阳光的照耀下激情喷薄而出。他在《走吧》中用异于前辈的歌声吟唱自己的精神和追求。

北岛在每节诗的开头吟唱走吧,形成贯穿全诗的主旋律,在反复的吟咏中,读者仿佛听到了诗人那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般坚定的永不停息的足音。虽然经历了漫漫长夜但诗人的心并未失明,仍有美好的憧憬,只是那生命的湖在遥远无人知的地方。诗人并不放弃,迈开大步坚定执著地走下去,走吧、走吧,永不停息。可这遥远之途并不平坦。白天,沿途只有吹进山谷的落叶,只有没有归宿的歌声。作者用这两种意象显示了生命的萧条和精神的迷惘。这不能阻止诗人求索的脚步。夜晚,沿途只有从冰上溢出的清冷的月光,诗人用这冷色的意象显示了求索路途的寂寞孤独,使求索者内心也满怀凄凉——心敲着暮色的鼓。这也不能阻止诗人求索的脚步。诗人用意象的冷色给诗以悲壮的色彩,而最后火红的红罂粟又让人触目惊心,显示路途中满是让人难以抗拒的诱惑。在如此寂寞、如此艰难的人生旅途中默默前行,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意志!生命的湖却在远方散发诱人的光芒,那是生命的价值,是诗人前进的动力。于是诗人不懈地咏唱走吧、走吧......显示了内心的坚定、刚强。北岛在《走吧》一诗中,用简短的诗句,匀称的诗节,低沉的旋律,与冷静的心态相结合,写出了坚定、果敢和不甘沉沦的求索精神,让我们倾听到了诗人那坚定果敢的足音。

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赏析】

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但它指引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疑常规的寻找-克服障碍-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因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双寓意无穷而又空洞的“眼睛”。这“眼睛”,也许是进一步迷途的诱惑,但也是对于下一次寻找的召唤,一如诗歌开首处“鸽子的哨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次寻找。我们受诗人的召唤走上征途,但目标并不明确,一如那双眼睛,只能闪烁在森林深处幽暗的湖泊中。但寻找的过程是充满意味的,它在时刻的迷途、转向和顿悟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得个人的理解。因此,这首诗又恍似一篇阅读的寓言,提醒着我们诗歌阅读中的微妙之处

触电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

握手,一声惨叫

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当我和那些有形的人

握手,一声惨叫

他们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我不敢再和别人握手

总把手藏在背后

可当我祈祷

上苍,双手合十

一声惨叫

在我的内心深处

留下了烙印

【赏析】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今天》成为新诗潮的核心阵地。北岛也成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和新时期的标志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北岛诗歌出奇的冷峻和深刻的思辨。“文革”是一代人刻骨铭心的创伤,在那场劫难中,所有饱受肉体折磨与精神戕害的人,都无法抹平。这首《触电》可以说是诗人替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们所作的形象记录。

全诗共三节,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戏剧性,结构上具有突出的递进性。

第一节是故事的开端。“我”,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由于我的友善,却使自己蒙受了痛苦。“握手”本是一种表明友好、亲和试图沟通的行为,但“我”却受伤了。这“烙印”不禁要使读者追问:这个“无形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无形的人”是本诗的关键意象,它使我们联想到异己的强大的恐怖统治,一种不可亲近、难以理喻的专制权威,一种凛然不可冒犯的思想禁锢。

第二节是故事的发展。“无形的人”使“我”受伤,令“我”惶惑;更让“我”恐惧的是“我”给“有形的人”造成了伤害。惨剧重演,“我”本是受害者,现在又成了帮凶,在不知不觉中去损害了别人。“有形的人“与“无形的人”构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如此脆弱,后者是那般残忍。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

第三节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善良的“我”自感罪孽而羞愧,和人的世界疏离了 ,试图以虔诚的祈祷来救赎自我,反而使心灵惨遭重创。“我不敢再和别人握手/总是把手藏在背后”,由此可见“我”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凄惶不安;或者你可以想象:他人对“我”是如何地小心翼翼地防范。人与人充满了猜忌、警惕、提防,犹如扎堆的刺猬:这是现实世界的荒诞。“我祈祷上苍/双手合十”,把希望寄托于虚无飘渺之物,这种虔诚是非理性的,是可笑的;可是彷徨的“我”也只能这么做,这就是可悲的了。

正如诗人所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上苍”终究是靠不住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烙印”就是对善良与虔诚的奖赏。谁来拯救伤痕累累的“我”?读到这里,也许你会浮想起《故乡》中寄希望于神像的闰土,想起那个捐了门槛之后非但没有得到“宽恕”,反而加速了精神崩溃与生命消亡的祥林嫂,想起契诃夫笔下的辖制全城人思想的“套中人”别里科夫……这就是本诗的历史深度!

全诗语句短促,节奏顿挫,把压抑、痛楚与愤懑之情藏匿在平易质朴的叙述中, 反复、层递、对比是本诗抒情的重要修辞手段。“握手,一声惨叫”“烫伤”“留下了烙印”等词句的反复叠现,给读者极度变形的逼真的视听形象,触目惊心。诗题“触电”具有强烈的隐喻色彩。北岛曾说:“诗人应当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这首诗歌其实就是在真诚地呼唤正义与人性的回归。

【篇三:北岛诗歌散文欣赏】

北岛的散文写得比诗好,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 知乎登录加入知乎北岛的散文写得比诗好,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显示全部关注者5被浏览1289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答4 个回答默认排序trump & bannon 2020! maga!1 人赞同了该回答赞同!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尝试通文史和经济。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近几个月转徙在三个城市之间,过着一种动荡不已的低质量生活,有如入夜时面目可憎的蝙蝠的飞行。在这次漂泊的间隙中,我读过一批杂书,其中两本书像是天花板上的暗区,恒常地漂浮在一窝乱梦的头顶上。徐星的《剩下来的都属于你》和北岛的《失败之书》。前者是小说,后者是散文。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我精神的列车时刻表。

徐星开篇即说,中国真他妈地大,他说那感觉就像一个老农和一把镰刀面对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割到有如人生般漫长的两百下时,抬起头来仍是渺无尽头的麦田。除了抱怨中国地域之广外,他说的其实还有因之而生的绝望,这种绝望不只是在比喻中出现,当你乘坐一列火车,无论是特快还是特不快,看着连续性分布的彼此毫无二致的村庄和间歇性分布的相互如出一辙的城市时,目光马不停蹄地看上几个小时,你也会抱怨中国真他妈地大,大得能让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得上旷野恐惧症。

我认为,所有的绝望指向的对象都是无限,事实上的无限和想象中的无限。一个初涉职场屡受打击的青年,看到公园里马戏团似地搞集体锻炼的退休老人,想到横亘在自己与他们之间的那充当公园门的一道铁栏杆,竟然是几十年的难熬的职业生涯,他会突然感到人生的长度令人绝望。据说爱斯基摩人在面对持续数月的极昼时,看着微弱朦胧的太阳,乒乓球似地日复一日地没完没了地蹦达时,他们的眼睛里密布着一种原始动物般的绝望。在《剩下来的都属于你》的扉页彩照上,我看到了无限的一种,即世界文章一大抄。德文版的《剩下来的都属于你》的封面把法文版上的两个漫画人物全手全脚地偷了过去。可笑的是,不仅两个流浪汉西装革履,其中一人还握着一根文明棍,典型的英国绅士造型。法文版的封面的背景是江南水乡的人工渠,主人公们走遍世界,却正好没有下江南。可见无限实在多了去了,除了职业生涯和极昼外,还有抄袭是无限的、误解是无限的、拉郎配也是无限的。

以上说到的无限是属于无穷大那一种。对待这一种无限,有时必须一种不紧不慢的态度。比如徐星说,有些人不用愁,这世界发生什么都不用愁,我觉得我也不用愁,我前景挺光明,我还有青春。也许正是生活态度,徐星才无所谓地放弃安身立命的烤鸭店的工作,成为社会闲散人员,成为失业者,被官僚机构和统计项目归纳过来归纳过去的,过着梦多钱少的生活,然后才有了《剩下来的都属于你》,它讲的是两个流浪汉的故事:骑自行车南下时碰到一剧组缺人,为了揩油和一点出场费,二人争相扮演强奸犯;在武汉的公汽上指证一个男子对一女子性骚扰反被该男子痛打,而被帮助的女子却逃之夭夭;游历西藏时,喜不自禁地目睹卡车司机骗奸搭便车的小媳妇,还无意中陷入人贩子的圈套,竟成了被拐卖女子的押送者,不得不狼狈脱身;漂泊欧洲时,竟碰见一玩桥牌成痴而放弃学业、家庭直至锒档入狱仍不改其癖的数学家;妓院嫖妓被妓女同伙大敲竹杠,反而决定一嫖到底;伙伴爱上了一个烤面包的姑娘,却在某一天发现她的肚子被人搞大了,为此流浪汉们一起郊游酗酒吸毒来消愁解闷,该伙伴酒后狂奔失足跌下城墙,剧抖着死去。

令人绝望的无限的另一种是指无穷小。比如徐星表示,你在这个世界上真难找到一个不愿意看到别人倒霉的人。即能够不幸灾乐祸的人数无穷小。这倒也罢了,关键是,“这世界上的一切好地方都已经被人占了,好东西也早就有主了,但是剩下来的都可以属于你,像什么马路边上呀、垃圾堆呀、医院呀、监狱呀一类的地方,反正都属于你……”这是《剩下来的都属于你》的一个基本看法,统领全书,一再复现,就像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这不仅是他们骑着破自行车流浪中国时的感受,即使后来他们远赴更加发达更加现代化高福利社会的欧洲,一切并没有什么改观,理论更多次地被验证,而不是碰到了反例,像断壁残垣一样被推翻。无穷小的集合包括了夜晚可以打下地铺的地方、累了可以歇脚的地方、可以放倒在地的姑娘、轮渡上的座位、满足远游最低需要的钱、属于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硬塞的理想,还有我们可以选择的死法。雪上加霜的是,“人们都认为自己可能是侥幸地能从剩下来的什么里多得到一部分的人,于是他们就互相仇视,互相厌恶。”

在北岛的《失败之书》中,他用生命的有限性来显示无穷小,用持续的死亡来显示绝望。无限、死亡和绝望三位一体,关系亲密,牢不可破。失败之书的失败可以认为是与生命对峙的失败,而与政治权力和商业文化相对抗的失败则是生命失败的伏笔,是象征性的,是肉眼可睹的外在形式。开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全书中会死掉那么多人,一场人的瘟疫,全书像是一本讣告集。第一个挂掉的是火车头似的金斯堡,相对于垮掉派其他伙伴,与他一同在街头战斗过的造反朋友们,他是一个长寿者,斩获的也最多。其他人早早死于纵情声色、大麻和烈酒,比如1969年逝世的凯鲁亚克。在与庞大的美国进行的战争中,他的战友越来越少,直到他这个最后的王,没有卒子,也没有左膀右臂的士。死亡就像是排队参加一场活动,金斯堡走在最后,他负责清场,并且唱出最后的咏叹调。接下来抛弃所有生者自顾自而去的是墨西哥诗人帕斯,他昂起头来像是年迈而有威望的狮子王,北岛认为他是现代主义文学最后一个大师。死去之前,他受到了政府和军队的护理兼软禁,而他住进军人值守的医院,则与一场大火密切相关,那场大火烧掉了他的所有图书、收藏的现代画家的画作及其它艺术品,那是他私人历史的全部见证,包括思想的经历、身体的游历、名扬天下的岁月、私交和友谊,他开始郁闷,然后疾病显现,心脏病和癌症,他对自己的成就说,让一切都过去吧!再之后他从人间消失,无迹可寻。第三个是丹麦诗人鲍尔,让人难忘的是,他拥有一个庞大的私人图书馆,还有一个雇用年轻的图书管理员。同样是癌症吞掉了他的生命和诗歌。还有其他人的纷纷殒落,像是一场狮子座流星雨。失败之书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无可挽回地令人悲愤地死于自杀、死于车祸、死于疾病、死于寿终正寝。能够让人死去的事由,实在太多了,把活着的路径几乎全部堵死了,生命这个无穷小的种属,像是踩在悬崖之间一根晃晃悠悠的钢丝绳上,随时会掉下命运的深渊,我们没有尾巴可以竖起来保持身体平衡。金斯堡说,市场上两本他的传记,一本是马克思式的,一本是弗洛伊德式的。他说那写的都不是他自己。我想他的意思是,世人对他的理解是一个接近于零的无穷小。帕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生活,总是将要生活,那是什么,我不知道!这种对快速而盲目的现代生活的愤懑与徐星遥相呼应,像是同一幅嗓子吼出来的同一个声音。接下来,帕斯法官似地做出结论:人变成了一个不可预见的造物。面对我们集体铆足了劲、换了档、油门踩到底即将奔赴的未来,试图去把握方向的心灵是无穷少的,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心胸狭窄。而鲍尔则说词(word)与世界(world)不是一回事。所以我想鲍尔感慨的是,用诗来表现这个世界,他穷尽一生之努力,仅仅只是认识到二者是不同的,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无穷小。

最后比较徐星与北岛的两本书,有一点情绪差别。北岛的文章是轻喜剧,像是老顽童之间的小玩笑,徐星则始终洋溢着“伏尸两人、流血五步”的布衣之怒,所谓的两人,不是指说客与国王,而是徐星与这个他妈的世界。吴学俊。7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 人赞同了该回答虽不堆砌辞藻却很抒情,虽包涵感情却不感情泛滥。

从文章中能感觉到作者很真实。为什么?因为我读完他的五部散文集后发现他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活泼走向平和。虽然作者感情有些许哀伤,些许悲观,但也可以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13b34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1.html

《北岛诗歌散文欣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