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改革与变化

发布时间:2014-08-27 18:07: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越剧为什么走向衰落原因之六:越剧的改革与变化

说了创新说改革.谁都知道越剧在七十年前有一场改革,从那后越剧摆脱路头戏的低俗,登入高雅之堂的艺术门类.这场改革,给越剧注入了新的生命,从此创造了越剧的辉煌成就。当年袁雪芬倡导越剧改革的时代背景,是因为当时越剧没有剧本,没有台词,完全由演员凭着才能即兴发挥,现编现卖。为了吸引观众与营造气氛,自然其中的内容免不了有很多情色低俗的成分。因此越剧被正派的有层次的人士所看不起,剧场老板情愿亏钱借给话剧团演出,也不愿租给越剧团赚钱。受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刺激,心气刚强的袁雪芬一手倡导了七十年前的那场改革。改革之前的越剧不是没看,甚至很受欢迎,只是内容有点粗俗,随意,不够高雅庄重而已.根据这种现实,于是袁雪芬借鉴话剧京剧等经验在越剧中也引入正式的编剧编曲剧务等,不再由演员自己临场瞎编,从此越剧由随意的路头戏变成了正规的幕表戏当年的改革符合当时越剧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且是由从业者自发发起的。所以方向明确目标坚定,改得得其所然..这场改革显得水到渠成又成绩斐然现在越剧也不断提改革,但是更多是外行在主张、倡导,并且背景跟七十年前也完全不同,现在提改革的大背景是越剧观众越来越少,不提改革怕从此就要没落换言之现在提改革只是被缺少观众的形势所迫,盲目的喊改革其实说这话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改革越剧才有出路,才能让越剧重新兴旺繁荣

不管有没有提改革,仔细比对,这么多年越剧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编导演音舞美一直在变化,只是变化得成功不成功,明显不明显而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变了这么多,反而越来越失去观众,那么这么多年的变化自然是失败的

服装越来越漂亮是一种变化,舞台布景设置越来越豪华,不断引入高科技也是一种变化。这么多年,越剧的配乐也有很大变化现在乐队变得复杂,庞大,甚至引入交响乐。相比之下以前的配乐简单朴实很多。规模不大的几个人组成的乐队跟着演员的演唱,适时的拉琴敲板,看起来朴素,却配合得十分恰当自然,既有利于演员感情的表达,也有利于演员功力的展示.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清唱,只是适时的敲一下竹板附和一下气氛,完全靠演员深厚的功力去打动观众,虽然简单听起来却十分过瘾!!现在的配乐越来越复杂,却总有华而不实,没有很好配合演员情感之感,,有时听起来很吵,甚至都掩没了演员的声音,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这种变化,或许是当代演员唱腔的个人特色与功力都不足,吸引不住观众,才需要引进这么庞大的乐队来增加吸引力吧。以个人偏好,总觉得1948-1949年之间这段时间的配乐最合适,此前的太简陋、单一,太老土而现在又太复杂吵闹,当然这个只能说是一家之言了。表达语言上越来越国语化,也是一种变化。本人一度也认为越剧要走国语化表达的道路,才能扩大它的影响力。以为用方言唱与对白,不是江浙观众,很难听懂而影响观众的欣赏。但是当欣赏了老辈演员那么多的唱段与表演后,发现越剧还是用方言表达才更好听,更有越味。如等,用方言唱远比国语唱要好听多得多,有越味得多。为了避免方言影响观众欣赏,或者应该把对白都打在字幕上来解决现在的越剧较之前变软变柔变娘,这也是一种变化。浙江地处东南沿海,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分明,却又温和不燥烈。相应的浙江人的性格比较温和,长相也斯文温婉,说话吴侬软语细声细语,这些都是浙江的地方特色,所以越剧相较于北方的京剧秦腔昆剧,本身就比较温软。但是温软不等于娘,不等于软到没有骨头。老辈们的风格每个人都非常鲜明,但没有一个是娘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剧变成现在这样娘娘腔了?不管是小生还是花旦还是老生还是老旦,听起来或多或少带着娘味。他们共同特征声音很软,喜欢压着嗓子的唱越剧,不让声音与感情充分表达出来,故意唱得又软又柔。不管她哪一派,一句唱词里总有几个字压抑着嗓子唱的,有的在起词,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徐派与戚毕派可能还好点,范派本身很大气很开放的唱腔流派,但是听到的几个范派子弟同样都有压着嗓子唱的问题。这样唱越剧不知是现在的演员中气不足,嗓音条件不足为了掩饰,还是她们就是这样理解越剧造成的?这种唱法初听也许觉得很美,没有什么不妥当但是听得久点就非常的单调乏味,让人生厌。不管用小嗓子还是大嗓子唱越剧,只有声腔充分打开了,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才能表达得充分彻底,戏才能打动观众,才能让观众跟着演员同欢喜同悲忧。压抑着嗓子唱,处处给人表达不充分的压抑感,让人倍感难受。本人仔细观察过,在老辈演员中除了吕瑞英稍有这样唱法之外,其他的声腔都打得很开放的,完全不压抑。而且吕瑞英本身压得自然,并不让人难受。尹派的低沉深情也不是尹桂芳故意压抑着嗓子唱出来的,而是她的嗓子音域比较窄的选择,但是她的声腔同样是充分打开的。如果连声腔都没有打开,如何让演员各种各样的感情与情绪充分表达出来?不说舞台上的表演如何,单看我们自己日常生活说话,悲愤时,生气时,高兴时,激动时,那个的腔调都是压着嗓子软答答表达的?说话这样,唱戏同样这样。戏曲的特点就是通过唱来表达感情,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跟穷困落难时唱得一个味,如何能打动观众?当下越剧唱腔的变化与其说是越剧的变革与变化,还不如说当代对越剧理解的浅薄……。周恩来曾经批评越剧太软,可他听了徐玉兰的哭祖庙后改变了印象,但是现在的越剧是彻头彻尾沦为娘娘腔了。

现在的越剧总以悲情为主,演员们善于悲伤啼哭,却不善于轻松与喜悦,这也是一种变化。动不动唱得哀哭啼啼,好像越剧的精华就是哭!一度本人也以为越剧就是娘的就是悲的,看了老辈大师们的戏后,才知道他们的越剧完全不悲不娘。毕春芳的最大个人特色就是以轻松风趣诙谐见长。周宝奎本是老旦带点小丑的味道,她也成功的起了搞笑的作用,阿林娘让人轻松,珍珠塔里的方卿姑娘让人从头笑到尾。除此之外,其它老辈演员的戏同样也没有一场是刻意悲伤的,不但不悲伤反而非常注重轻松、愉悦观众。贩马记里,本来是实打实的悲戏,在徐王演绎下却悲戏喜唱,一边写状纸一边新婚夫妻互相捉弄逗乐,让人忍俊不禁。虽然妻子的父亲面临杀头之罪,心情沉重而难过,但是新婚夫妻久别重逢,难免还是有轻松喜悦甜蜜的气氛在其中。红楼梦按理也是悲戏,但徐王整场戏下来并没有给人沉重的感觉,前面俩人嬉闹很多,戏中有很多小细节调节气氛,可以令人轻松发笑;三盖衣也是哭戏,金采风一副哭啼啼颤抖抖的样子,但是观众看着却是开心愉悦的,被王秀英这么左右为难、矛盾的心情所逗乐。梁祝,孔雀东南飞虽然都是悲剧爱情戏,观众能被戏里的情感感动和打动,但人不沉重悲伤;山河恋中尹桂芳捉弄送信小姑娘的那一幕让人哄笑;拜月亭里尹大师那一句,不要客气,你我是夫妻了同样让人笑喷。这词显然是尹大师即兴发挥,自己临场加进去的。这样的演绎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不但愉悦了观众,同时也符合日常生活。生活中男人们捉弄一下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小小的沾点便宜,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的情景比比皆是。尹大师实在是对生活观察得很到位,才能在台上演绎得这么轻松出色的!百姓的生活再苦总也免不了这样那样的玩笑逗乐。何况现代人的生活并不苦,更喜欢轻松搞笑的作品。《卖婆记》没有刻意搞笑的情节,但突出老太婆老与丑的化妆,跟小伙子的年轻白嫩相映衬,本身就很有喜感。此时的效果是无声胜有声,这部戏充满乡土气息也让人很有轻松亲切之感!西园记里表面上徐玉兰不断哀哭,可实际整出戏是一部喜剧,徐玉兰越嚎嚎哀哭,观众越捧腹笑倒;《九斤姑娘》也没有刻意搞笑,演员演得还很严肃,但整出戏却十分轻松搞笑。书房会里王文娟金榜题名那股春风得意的潇洒劲,令人会心观众自然而然的被逗乐;作弄未婚夫的那副得意可爱样子,又令人开怀;皇甫少华得胜归朝,王文娟一副开心得活灵活现的样子,也观众发笑被她打动,愿意看了又看。但是,老辈们带给观众的这种轻松愉悦并不是刻意搔手弄姿,大动作的夸张出来的。而是根据剧情与个人的灵性不动声色,从容不迫的演绎出来的。她们本身是小生花旦,本身并不承担搞笑的责任,却非常懂得通过这些小细节来制造轻松气氛,逗乐观众,愉悦观众,在悲伤中不忘轻松,调节气氛,很好的平衡着舞台上的气氛。所以老辈演员的戏,虽然那些戏的情节早已经烂熟于胸,但是观众就是愿意看了又看,百看不厌,乐在其中!对观众来说看老辈演员的戏,不是看他的情节,而是看他的细节上的情感表达,同时听他优美的唱腔。老辈演员排出一场戏,能一口气演上几十场的原因就在这里。前辈演员对细节的捕捉足够细腻,情感表达可以令观众开怀愉悦,所以才能吸引观众反复观看!而当代演员正是缺了这种意识,缺了这些功力,所以戏不好看,吸引不了观众。看戏本身就是为了消遣愉悦,总是悲戚戚谁愿意看?并且一味求悲也不符合常情。同样的珍珠塔,周宝奎的表演能让人从头笑到尾,可现在的演员在台上动作很大很夸张,看起来很卖力,但观众在台下却看得毫无感觉,甚至生厌。这些说到底是演员表演水平与理解能力问题,但放这里说了。戏曲里生旦丑末净里的,目的就是搞笑愉悦观众而设置但是现在的越剧舞台上好像就是小生小旦不断哭啼啼,能搞笑的丑角很少见,现在的戏除了哭,能让观众会心发笑的场面太少越剧的这些变化既是从业者的悲哀,也是越剧的悲哀!看过一点上越的唐伯虎点秋香,没有看完,粗步印象有点周星驰的风格,这种风格作支流,调节一下越剧舞台的氛围或许是不错的,这种探索与努力精神应该给予肯定,但是如果这种风格成为舞台上的主流就会走向另一种错误。原汁原味的越剧总还需要坚持的。

因为周恩来对越剧发展的指示,因为七十年前越剧改革的成功。使得越剧背上了沉重的创新与改革的包袱。环顾四周,不知还有哪个剧种,哪个艺术门类,像越剧样被要求创新与改革的!!京剧,昆剧,黄梅戏好像都不曾听过,也许是本人孤陋寡闻了!音乐,电影,电视也完全没有创新与改革的说法。只有可怜的越剧,整天被人念叨着改革,念叨着创新,不管懂行的不懂行的人人都在念叨越剧要创新,越剧要改革可实际往哪里改,往哪里创新又一团雾水。既然提倡创新与改革提了这么多年,并没有让越剧越来越好,甚至出现相反情况,业界难道不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这些口号到底有没有问题?本人认为想要越剧重新兴旺,没有这么复杂的事,根本不必天天提什么创新,改革。就是多创作,多拓展题材的多样性,多鼓励演员追求唱腔的个人特色,踏踏实实的把故事编排好,用细腻的人情世故,情感去打动人而不是只唱仇恨与悲伤。演员的唱腔出鲜明的个人特色,演员的情感表达只要能足够细腻、精确,演得出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即可以获得观众喜爱与认可。编导演,音舞美一起为创作内容共同努力,而不是在表现形式上刻意追求创新,越剧自然就有活路。越剧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改革与创新吗?本人深表怀疑!!甚至本人认为越剧已经改革过度了,当年的演员们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创造唱腔,形成流派的能力?是不是跟他们最初自由唱戏,自主设计唱腔唱段的经历有关?现在的演员为什么形成唱腔流派的能力这么弱,是不是跟他们什么都现成的,同时什么都被限制得死死的有关?唱腔已经别人设计好,,唱词也早编好现成的,怎么设计唱段也有人事前安排好,这样看起来正规了,但是演员的创造能力无疑也受到了伤害。现在的演员在舞台上,或许更像被很多幕后人物支配着的木偶,时间久了他们也习惯了被这样限制,失去了自我创造的能力。这只是本人的一种假设,不确定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但至少现在演员在舞台上的发挥空间确实很有限!唱戏最主要的就是唱腔,这个唱腔是由演员通过努力才能形成的,或许以后应该重新改一改,唱词仍然由编剧先编好,但是要求演员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声腔特色,对角色情感的理解,自己去设计唱腔。演员才是一台戏成功失败的关键,能不能形成流派也是靠演员自身努力才可以,别人是设计不出来的,放手让她们自己去追求,或许越剧才更有可能涌现新的流派!刚开始演员们肯定会紧张害怕不习惯,但适应后,应该对如何把戏唱好,如何形成自己的流派更有自信,更有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43dc8a84254b35eefd34ad.html

《越剧的改革与变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