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顾城的诗

发布时间:2012-05-24 20:1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顾城的诗

×××,文学院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在短短三十多年的生命中,他创作了两千多首诗歌。他的诗歌根据精神风貌可分为两个阶段:“童话世界”的构建和“天国花园”的坍塌。顾城的诗自然简洁,未加刻意雕琢却独具艺术特色。意象在顾城的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众多的意象,通过作者丰富大胆地想象和崇尚自然的纯真,巧妙地被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幅或美丽,或阴暗的理想王国画卷。

关键字:顾城;诗歌;朦胧诗

The simple consideration of Gu Cheng’s poem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bstract: Gu Cheng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misty, in a short span of thirty years of life, he wrote more than 2000 poem. According to the spirithis poem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construction of fairy tale" " the collapse of the garden of paradise". Gu Cheng's poetry, natural simplicity, without sedulous carve but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Images in Gu Cheng's poem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numerous images, through the rich imagination and bold to advocate natural pure, has cleverly combined together, forming a picture or beautiful, or dark picture of ideal kingdom.

Keywords: Gu Chengpoetrymisty poetry

引言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而近现代诗歌则发展较为短暂,不过短短九十多年的历史。在现代诗歌史上能起建构作用的亦是凤毛麟角。早期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老一辈诗人,近现代当属顾城、海子、舒婷、北岛等新生代诗人建树最大。80年代,朦胧诗盛行于中国文坛。作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顾城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顾城一生短暂,但却为我们留下大量有价值的诗作,顾乡编辑的《顾城诗全集》中,收录了顾城的两千多首诗。和近代以来活跃于诗坛的许多诗人一样,他文采出众,诗歌语言华丽优美,简洁生动;他的诗作风格迥异,体裁多样,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一席之地。所不同的是,顾城是一位天才诗人,有着善于发现自然和自我的眼睛,他仅接受过几年的正规教育,在诗歌方面自学成才。他想象力丰富,他用自然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许多美丽的画面。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我国诗歌史上唯一的童话诗人,他为自己,为广大的读者建构了一个“童话世界”。他纯真,简单但又脆弱和极端。最终,随着天国花园的坍塌,他也亲手毁掉了自己和妻子,毁掉了他精心建筑的童话。

顾城诗歌分类

对于顾城诗歌的分类,顾城本人曾有过精辟的见解。1992年,顾城在德国波恩接受《袖珍汉学》杂志的编辑采访时提到,自己的诗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1969-1974 )、文化阶段(1977-1982 )、反文化阶段(1982-1986 )和无我阶段(1986 年以后)。按顾城自己的表述,在“反文化阶段”,“我用反文化的方式来对抗文化对我的统治,对抗世界。这个时期我有一种破坏的心理,并使用荒诞的语言” [2],在“无我阶段”,“我对文化及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对‘我’的寻求,进入了‘无我’状态。我开始做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我不再有梦,不再有希望,不再有恐惧” [2]。这“反文化”和“无我”两个阶段,本质上具有共通的一面,都带有明显的反人类与反人本倾向.顾城后期受西方西方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西方的哲学、诗学思想的影响。顾城创作后期,甚至生命的后期都在受着这种后“文化”的重要影响。

顾城一生作诗两千余首,其中更有不少脍炙人口、意义深远的佳作。但纵观总体,可发现其诗歌整体有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我们根据其诗歌的精神风貌,将其分为两大阶段。

(一)第一阶段:对童话世界的构建

从创作开始到1983年,是顾城诗歌创作的前期。这一时期诗歌众多,虽然也有关于死亡、伤痕等的作品,但总体格调也是昂扬上进的。他热爱着自然,热爱着生活,他自顾自的构建着美丽的王国,字里行间掩饰不住对世界、对未来的好奇与憧憬。

1979年,顾城以一首《一代人》确立了他在新诗诗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短短的两句话被赋予“一代人”的标题后,整首诗就变成了那个时代强烈的呼声:经历文革,伤痕累累后,人们重新振作,对新时代的期盼和探索。这首诗强烈地反映了文革后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

顾城年少时就善于思考,对生活、自然有着敏感的感受力。六岁即写下一首《写在明信片上》。八岁就有了创作的意识。十岁那年,文革开始。父亲顾工为军队诗人,遭到了迫害。顾城被牵连在内。当时家里的书都被抄走,唯一漏下一本《昆虫记》。这是顾城早期的“心灵鸡汤”,也可以被称为是顾城的“圣经”。顾城就在这本书里开始了他人生最初的自觉。之后又读了《昆虫世界漫游记》、《趣味昆虫》等书。1969年,13 岁的顾城就随同父亲下放到山东潍河岸边的荒滩上,他在那里度过了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难忘岁月。这是一段特殊的日子,单调的日子里,只有大自然与他相伴,他爱上了自然。因为过着类似与世隔绝的日子里 。他与自然为伴,与动物为伴,与自己为伴。就是从这段时间开始,他开始文学的自觉创作。他开始用优美的语言表现自然,表现自己,开始构建他心中的童话王国。

1971 年,他用手指在沙滩上写下了《生命幻想曲》:“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 [2] 。这个世界里那么清晰美丽,这里朴素、自然、纯净,没有外界的打扰,这里充满了理想主义情调和浪漫主义色彩。这里是他生命的寄托,是他理想的终点,有他一切美好的幻想。这首诗成为顾城生命的写真,以后的道路上,他就愿意活在这样为自己编织的世界里。1974年,顾城不得不随父返京,这个城市人,却对那儿的乡村生活恋恋不舍。成年的顾城在回城后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压力,房子,工作……他要面对生存,面对人群。这对于生存能力很差、思维单纯的他来说,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他怕了,累了,他不像一般人一样选择去面对,他选择了寻找,寻找他少年时期的王国,那个自然的世界。他拒绝成熟,拒绝难以对抗的生存,固守在自己那片单纯的童年经验里,他拒绝成长,这种情况伴随着他的一生。顾城说自己不会超过八岁,他的心态永远是个小孩子。这种情况使得他与现实世界隔膜越来越深。《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1]诗中看遥远的云很近,看眼前的我却很远。这种对比与夸张的手法突出显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和与人类的疏远。再看他的另外一首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写这首诗时,顾城已经26岁了。一个完全的成年人在诗中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梦想,自己是个孩子的心理。顾城在这里描绘了他的梦想:“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在他的世界里,一切丰富多彩,简单而又美好:“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水彩蜡笔那样美丽”,“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他渴望这样的生活,他喜欢自然的拥抱。正如他所说,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固执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肯自拔。

顾城的这种心理情愫,心理学称之为“童年质情结”。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的伤害被埋进了心底,极易产生这种“童年质情结”,进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成长。顾城的一生都活在这种自己构造的世界里,使他成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始终继续着他儿时的游戏。在《幻想与梦》、《梦痕》、《水乡》等诗歌中,表现了他追求梦想的无奈与痛苦。而且,顾城的身上还有偏执的存在。顾城自己也承认,自己患有某种程度的人格偏执症,自己的心智在八岁以后一直没有成长。因为偏执,所以到后期,他是故意地在维持自己内心的童稚,他从一种无意变成了自觉。后来,他就与社会几乎脱离了,精心构造他斑斓的童话,理想中的女儿国。事实上,他也确实过了一段时间童话的生活,在隐居新西兰的激流岛后,他与谢烨、英儿三个人在一起。这被顾城形容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总的来说,顾城在这一阶段的诗歌格调是积极乐观的。语言简洁轻快、自然明丽,想象遥远而丰富。他用孩子明亮的的眼睛,冲破现实的黑暗,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他用他美丽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炫丽的童话世界。

(二)后期:天国花园的坍塌

1983顾城写一首《静静的落马者》,诗中写道:“午夜的刀紧贴着陌生的额角/在这土地上, 迭放着芳香柔软的尸体/那芳香正一阵阵蓬勃地展开”,“黄麻制作的绳索越升越高/风在那吹了,在吹落轻轻的绳索/枯色的烟, 像一枝海草的叶子/我们在明亮的烟水中走动/我们手中的果子又变成了花朵/我们相互微笑, 为死亡感到惊异/许多年后还在困倦地回想” [1] 。“尸体”,越升越高的“绳索”,死亡, “发凉的手”等意象组成了一组阴郁的画面,触目惊心。这首诗的出现,意味着顾城早期建筑童话的结束,一个新的创作时期——阴郁、死亡的到来。

顾城后期的作品中,“死亡”也成为他直接描述的一个重点。例如《我把刀给你们》:“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灰鹊》:“死了,要把生命/交给名字”, 《火葬》:“即使整个世界把你欺骗/死亡总还是忠心的伴侣” [1]。顾城早期就有关于死亡的诗作,但将死亡置于一种欣赏的低位,则是到后期才出现的。再如《墓床》:我知道永逝将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1]。诗中充满了对天国宁静生活的向往。写到死亡时,他又抵制不住的向往。如“海”,“水池”,“阳光”等词语无不显示出勃勃生机。诗的最后两句,“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仿佛是对其日后自缢于树的谶语,又仿佛是对自己死后的众说纷纭的预言。诗人对此十分冷静,仿佛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他累了,他渴望死亡,那将会为他带来宁静。

隐居新西兰岛上,顾城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远离人世的理想。但这样的时光是短暂的。实际上,当时外界认为顾城在1985年以后,创作就没什么太大的发展,顾城自己也有所察觉。他是在乎别人的眼光的,他为之焦虑和苦恼。1990年,顾城帮助李英来到新西兰。李英的到来完整地构成了他的女儿国,这个女儿国是他天国花园的重要部分,谢烨与李英是他世界的支撑。他不允许任何人来打扰他,甚至是他的儿子小木耳,他残忍地把木耳送走。女儿国的存在弥补了顾城创作贫乏所带来的缺憾,他沉浸在这个世界里,完全意识不到潜在的危机——李英的不甘,谢烨的嫉妒,外来的诱惑。1991年,李英在顾城出国期间离开了激流岛,与一个比他年龄大很多的英国人走了。这对顾城的打击是巨大的,他的世界受到重创,他一蹶不振,惴惴不安。不久,谢烨变心了,她爱上了一个德国人,当她对顾城说要离开他时,顾城的世界彻底垮了。谢烨的离开带给顾城的的打击是致命的,让顾城丧失了自己,丧失了理性。终于,1993108日,顾城在他的新西兰寓所杀死了妻子谢烨,随后因为自责和绝望而自尽。

1971年,顾城在《生命幻想曲》中就写到:睡吧! /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1],合上了双眼,世界就真的与他无关了吗? 顾城是那个时代的人,他生活在社会中。那是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时代,是非颠倒,理想受挫。这样的世界容不下童话花园的存在。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矛盾冲突的,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理想总是不堪一击。顾城的悲剧是现实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对抗”,仅仅是一种心灵姿态,是从精神上对现实的疏离。或许在美丽的自白和诉说中,个人的来自外部世界的郁积和苦恼被他宣泄了,但从根本上说,他解救的只是他自己,虽然他曾以“代言人”的身份表达过“一代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那也只是他站在梦想和现实的交界处的一声咏叹,激越但却不能长久。“对抗”的结果,必然是梦的消散、童话世界的破碎和整个精神大厦的坍塌。“我和这个世界对抗的时候,就像一只小虫子在瓶子里碰撞⋯⋯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生命的矛盾⋯⋯我没有办法对抗现实⋯⋯我没有办法改变世界⋯我没有办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就依靠着一根拐杖。当这支撑物崩塌的时候,我就跟着倒下去。”[3]顾城的这段话,是他对自我生命和精神历程的极好解释。这不仅是顾城走向人生悲剧的精神前提,也是他的诗歌艺术陷入贫乏的心理原因。

在生命的后期,顾城写下了诗歌《失误》:“我本不该在世界上生活/ 我第一次打开小方盒/ 鸟就飞了,飞向阴暗的火焰/ / 我第一次打开” [1]。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那个“小方盒”装满了他的“梦”和“童话”,在打开的一瞬间就预示了方向。

顾城诗歌的艺术特色

顾城的作品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作为朦胧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作品与北岛舒婷等作家一样,与“归来者”诗人们以“受害者”的身份控诉自己在“文革”中受到的伤害,从而有审他的意识倾向不同,“朦胧”诗人则在反思社会历史时,进一步深入个体内心,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或参与者的身份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反思自我,从而自审意识比较浓烈。以历史参与者的身份寻找失落的人生。他们的寻找是真诚的,正如他们曾经的狂热是真诚的;他们寻找时的心情是真切的,正如狂热后的迷惑的体验是真切的。寻找,是笼罩“朦胧诗”独特的主题,是连接“朦胧诗”的共同情结,也是我们理解朦胧诗的一个支点。当我们走进“朦胧诗”人建构的艺术世界,研读他们的作品时,会发现“寻找”或与之相关的词语俯拾皆是。

但顾城又有着十分与众不同的个性,他的诗歌自然天成,不加刻意雕琢,却又别有一番。正是这种特点使得他在新诗史上大放异彩。

()华美丰富的意象

意象的呈现是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它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诗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也无所指,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

例如他1979年的小诗《一代人》,这首诗是由黑夜”“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 这几个意象各有自己的含义但同时又有超越于本身更深层次的意义。当这首诗被冠以“一代人”的宏大标题时,就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黑夜象征文革的黑暗和人们心中的阴影眼睛寓意为一代人探索的眼睛,是渴望光明的眼睛,“我”则是整个一代人的代表这首诗堪称意象表现的代表。

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这就是说,诗的魅力不在于直观和写实的描述也不在于科学的研读,而在于暗示,于是意象就成为现代诗歌的重要手法。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比兴手法其实极其相近,事实上,象征就是比兴的一种。因为比兴的多义性,因而诗歌也具有了多义性。

顾城诗歌不仅意象众多,而且意象组合得十分巧妙。如另一首诗《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1]。用灰色、鲜红、淡绿等色彩入诗,来修饰天、路、楼、雨、孩子等意象,色彩冲击力极强,简单意向的组合,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二)奇特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是人的思想及想想多是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或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带点飘忽而虚渺;不食人间烟火,游离于尘世之外,所以诗人也多是怪人。”[5] 顾城的想象力是诗人中较强的一个。 他的诗常常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如《生命幻想曲》:“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诗人说把梦放进贝壳,用柳枝织成船,“太阳是我的纤夫”,以物喻人,将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巧妙的联系到一起。生动形象地把自然与人联系起来,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遥远美丽的意境。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清新,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拍手称快。

再如诗歌《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当时僵化的人们很难读懂这首诗,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而诗人这里所写的是另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因为阻隔而疏远,人们孤寂而冷漠,而人与自然之间却因此而变得亲近。此类诗歌在顾城的作品中不可胜数,大胆的夸张和巧妙地想象给顾城的诗歌添上了无穷的生命力。

(三)“理想主义”色彩——纯美的童话世界

谢烨说曾这样说道,觉得自己“整天就像养着一个大孩子。”是的,顾城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只想被人宠着,爱着,包容着,他不愿长大。无论是环境影响还是出于自身的意愿,顾城的心智只停留在八岁。孩子的想法,孩子的眼睛,这种孩子似的思维注定了他诗歌的特点不可避免的会带有理想色彩。现实中,因为对现实的恐惧和逃避,他选择“隐居”在一个荒岛上,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他幻想着在这个岛上建立自己的女儿国,他对未来充满憧憬……而在诗歌的世界里, 他亦选择了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选择了建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1] 这首诗是顾城早期的作品,也是他传世的名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童话世界里色彩斑斓,没有眼泪,没有黑暗和束缚,这是一个自由的王国,一个光明简单的世界。

顾城曾说,他渴望美,永恒与生命。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找和挣扎,他渴望美丽的出现,他想带给人们一个理想化的洁净的童话世界,他也尽力去做了。从少年到生命的中后期,他一直在努力的建造着、维护着他的世界。他的童话世界里,没有现实的复杂,那里单纯美好,有自然,还有他和他的女儿国。他和陶渊明一样,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乌托邦,并且他身体力行,他用实践说明了人们在理想王国里究竟能走多远。这位童话诗人所带给我们的童话世界,在中国诗歌史上独一无二。

舒婷有一首诗《童话诗人》这样写道:“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6]。他渴望保卫他的王国,抵抗一切的黑暗与侵害,“顾城正是这样, 以孩童的感受方式, 构筑着其爱的童话天国, 这里没有暴力、邪恶和丑陋, 只有/纯净的美、新生的美充溢其中, 缓缓流动” [6]

(四)崇尚自然美

顾城是个地道的城市人,但在少年时代在农村的几年时间却让他深深地爱上了乡村、爱上了大自然。这段乡村生活的经历在顾城的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他在后来的生命中一直想回归这方净土。他深深地爱着自然,爱着她怀抱里的云朵、蓝天、蛐蛐、蝴蝶、沙滩……他把自然融进他的生命里、诗歌里。他讨厌城市,如《生命幻想曲》:“城里的路是规定好的\ 城里的一切是规定好的\……\ 可就是没有那种感觉\ 没有大平原棕色的注视\ 没有气流变换” [1]

顾城的心灵细腻而又敏感,于从大自然的波动中触发灵感。他用极其敏锐的眼光,捕捉刹那间的灵动作为诗歌的意象,再用他巧妙地“画笔”随性地挥洒而出。这种意象的组合是一种动态、立体、三维式的组合,内容丰富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因为顾城从小在自然的环境中长大,于是阳光、海浪、沙滩是他创作的主题。独特的环境氛围,塑造了独特的人格趋向,使他的诗具有朦胧、纯粹、自然简单的特点,充满了童真情趣。

顾城前期有大量描写自然的事,他前期诗作强调感官与直觉,在描写自然的诗上表现为中国哲学上的“天人合一”,。他把对美的妄想转化为一个诗意的生命世界,那里有昆虫、贝壳的罗纹、蚂蚁、金龟子和花草树木,当然前期也有关于岁月、年老、死亡与黑暗种种沉重的话题的。在顾城的视界里,他的内心永远走不出一座童话的小木屋:“房子是木头做的用光托住黑暗” [1](《海的图案》),“那棵深色的漆树开着绿花我没有种它附近盖着小木板房” [1](《应世》),“我们走累了你说:看不见那幢空房子……我们坐一下吧这里有一个土坎” [1](《那是冬天的黄土路》)“你的手是一个很小的房屋你说过:我要去那居住” [1](《季节·保存黄昏和早晨》, “我说,还有那个海湾那个尖帽子小屋那个你” [1](《分别的海》),“我多么希望,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扇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1](《门前》),……这一所木屋,是顾城精心建筑的,是他灵魂不朽的家园。这里有自然母亲的庄严幻象,这幻象是如此隐秘和难以名状,超出了儿童话语所能表达的量度,无法名状她的博大和伟岸。顾城感受到了这种力量,他把这种力量通过自然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存在于沙滩上、田里、贝壳上……存在于一切他看到的自然中。

结语

顾城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是个伟大而才华横溢的诗人。虽然,他因为偏执和幼稚而伤害了自己的妻子和自己,而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诗人。但他的诗歌成就和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则是不容置疑的。他一生作品众多,不少成为诗歌上的经典之作,如《一代人》。而他意象丰富、想象奇特、自然美丽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顾城是一代人的偶像,他的创作感染了许多人。一个单纯的孩子,追逐着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理想,用“笨拙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天国花园图。可童话毕竟是童话,在现实面前,童话和孩子都显得那么脆弱。可是正因为现实的浮躁,我们才更怀念顾城,怀念童话。

参考文献

1顾乡. 顾城诗全集[M]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顾工.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A].顾城诗全编[C].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2 - 4.

3】虹影,赵毅.顾城,请听我们的声音[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172.

4】方生. 后结构主义文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程烽.远逝的童话评顾城诗的特点[J].黑龙江史志,2009,24.

6】王建永.童心 童话[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9e5d8ed0d233d4b14e6915.html

《浅谈顾城的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