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和含义

发布时间:2021-03-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和含义
作者:杨磊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1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下文简称为《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日积月累”模块中提出一则谚语警句:“一日无书,百事荒芜”,[1]注明谚语提出者为陈寿;称与之配合使用的《课本背后的名言故事》(下文简称《名言故事》)一书进而将该谚语出处认定为陈寿的《三国志》,并释义为“只要一天没有看到书,就没有心情去做其他的事情了。”[2]《语文》没有对该谚语意义进行解释,但该教材第一组的主题是“读书”,且该模块“日积月累”的其他名言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都是关于读书的主题,可以推定,此处编者也将“一日无书”的“书”也理解为了“读书”。我们认为,将该谚语的出处定为陈寿以及说出自其《三国志》存疑;对“一日无书”的“书”解释为“读书”,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是对该谚语本意的误会。这种解释在网络上已十分流行,甚至很多中小学师生进行“读书”主题作文时,也时常引用该谚语来说明读书的重要。可见误会已经相当普遍,因此有必要溯源正本。

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是否如《语文》和《名言故事》所说出自陈寿甚或其《三国志》,存疑。笔者翻检中华书局195912月第1版的点校本《三国志》,没有找到该句。通过翻阅纸质文献和运用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哲学书电子书计划”“国学大师”等进行检索,也没有发现该条谚语。并且,在翻检纸质文献以及检索以上的数据库中,也没有发现对于该谚语释义、题解、集解、正义、注引等信息,有待查证。

通过检索文献,我们找到一条与之接近的谚语“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最早见于《魏书·李彪列传》李彪“上书世宗表”中:

唯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太祖以弗违开基,武皇以奉时拓业;虎啸域中,龙飞宇外,小往大来,品物咸亨。自兹以降,世济其光。史官叙录,未充其盛。加以东观中圮,册勋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故谚曰:“一日不书,百事荒芜。”[3]

在《魏书》中,“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是作为“谚”的形式出现的。宋代王钦若《册府元龟》[4]、明梅鼎祚《古乐苑》[5]和清代严可均《全后魏文》[6]依据《魏书·李彪传》对李彪“上世宗求复修国史表”进行了引用;宋王楙《野客丛书》[7]、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8]等书是在列举谚语的情景中引出该句;上海辞书出版社《常用谚语辞典》[9]、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名言隽语大辞典》[10]、北京出版社《中国古谚语大辞典》[11]也都引《魏书》收录了“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条目,《中国古代名言隽语大辞典》认为其属于“北魏杂歌谣辞”。这些充分说明了它的古谚身份,文献都没有说“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出自陈寿,可以推测,现有文献中“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在《魏书》中出现应该是最早的。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与“一日不书,百事荒芜”虽一字不同,意义却基本一致。

二、“一日不书,百事荒芜”中“书”的含义

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箸于竹帛。非笔末由矣。”本意是用笔将文字在载体上呈现出来的一种行动,后延伸出书写行为的成果——名词的“书”以及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书法等含义。显然,《语文》和《名言故事》将“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中的“书”定义为名词的书,即书籍,再延伸为“读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f3a2a833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e2.html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和含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