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发布时间:2018-06-29 21:25: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在《红楼梦》中有两位神秘而又奇特的人物,这就是名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一僧一道。他们多次出现于全书,且贯穿始终,神乎其来,幻乎其去,牵动着许多重要人物、情节。下面我将结合《红楼梦》具体分析分析一僧一道在整体结构中的功能与意义

一: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紧密联系

女娲补天的遗石,是由这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幻化成眉清格秀的贾宝玉,跻身于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游荡了十几年。历经离合悲欢,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的过程,演绎出一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他们曾点化甄士隐和因尤三姐蒙垢自刎而痛悔不已的柳湘莲。他们为“生有胎毒”的薛宝钗开出了奇异的药方,并在所送的金器上錾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吉祥话。贾瑞淫思凤姐而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们送来“风月宝鉴”,让贾瑞只能反照,不可正照,但贾瑞经不住镜子正面女色诱惑,照了正面结果死于非命。在王熙凤、贾宝玉遭魇魔法算计,命在旦夕之时;在混世魔王的命根子通灵宝玉一时迷失,令贾府上下惊恐不安之际;这一僧一道都会突然造访,救危解难。鄂补续的后四十回,也同样沿用了曹雪芹原有的“一僧一道”穿插情节中的创作意图。第一百二十回中 “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至此,《红楼梦》的缘由也交待清楚了。神仙鬼怪在文艺作品中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戏不够,鬼来凑”,以虚幻的鬼怪来填补故事情节;一种是“若要灵,请神明”,以神仙的降临以显示不可抗拒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或去影响其他因素,作者巧妙地安排了这两种情况的结合换句话说,《红楼梦》中的许多主人公的性格及其遭遇,都和太虚幻境中的一僧一道有关系,这一僧一道曾度化过其中的许多人物,故事的情节也与一僧一道有密切联系

二:反映了《红楼梦》创作的社会背景

《红楼梦》中有许多内容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比如太虚幻境,它没有宗教经典可以作为依据,但是太虚幻境中的仙人的喜怒哀乐,却是作者按照人类社会的生活而附会的恩格斯在《反杜林沦》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僧一道。

《红楼梦》中的僧侣和道士的法号都是作者杜撰的,但这两个人物的创造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从大的背景来说, 一僧一道见于小说, 与佛、道教的流行以及人们对命相的关注是联系在一起的。简而言之, 佛、道二教传播日久, 深人人心, 僧、道形象, 大量出现在小说中, 不足为奇。占卜、算命之风, 亦早已成为民俗信仰。同时也受到了上层阶级的喜爱,据张中行《禅外说禅》所载:雍正皇帝更进一步,不只喜欢禅学,并以通禅自负,因而自号为圆明居士,还编了《御选语录》。《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还反映了唐宋之后两教的融合趋势,这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时有表现,明屠隆《昙花记》便叙唐代功臣木清泰随一僧一道(宾头卢、山玄卿) 上天人地, 共历幻境, 顿悟人生, 终成正果。

三:文化意义

(一)体现了佛教道教的融合。《红楼梦》中这“一僧一道”的艺术形象中“僧”属佛教,“道”属道教,一僧一道在小说中同时登场而且还佛道移位,颇有佛道混同之意味例如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里,佛和道相交错相融合。而在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手下有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等诸仙,亦有佛道混同之色彩。实际上在中国文化史上,外来之佛教与本土之道教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复杂的派别,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彼此之间虽然偶尔也会发生冲突,但是,总体上是不断互相借鉴、彼此渗透的南怀瑾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一书中指出:“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禅、道合一的途径,已极其明朗。”明太祖朱元璋并尊道、佛两教,清雍正登位以后,提倡禅宗,同时留心道家学术。所以在文人的精神世界中, 出佛人道, 佛道兼容的思想相当普遍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佛道二教融合互补是总体态势,但佛教的地位略高于道教,《红楼梦》中僧道同时登场,而僧人的地位又总是略高于道士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二)美丑形象变化的意义。

第一回中见到一僧一道时,作者是这样写的:“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但是,顷刻之间就突然变了,“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到了第二十五回,这两个人的形体又小有改变,变成一个癞头和尚、一个跛足道人。作者是这样具体描写的:“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这是和尚的模样。道士的模样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到了第一百一十七回,和尚还是“满头癞疮,浑身腌臜破烂”。这让我们不经要问为何这“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而到了凡间就变得“癞头跣脚 ”、“跛足蓬头”呢?其实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和尚被描绘成外貌丑陋、疯痴癫狂的形象,并非偶然。《补续高僧传》中有一段对对道济和尚的记载:“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着裤, 形媒露,人讪笑之,自视夷然。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传说中道教“八仙”之首的铁拐李也是蓬头垢面,卷须巨眼,坦腹跛足,胁夹铁拐,蓝采和则是常穿破烂衣衫,一脚着靴,一脚赤行。虽然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其貌不扬,丑陋怪诞但是其实是真人不露相,是真、善、美的化身。这个角度来看,人的外在形象不过是虚幻变化的假象,可美可丑,可脏可洁,看似肮脏、丑陋之物,却极可能是最洁、最美之物,就如太虚幻境联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美丑关系的辩证思考。

四:哲学意义

《红楼梦》中在世内的人物与在世外的一僧一道道构成了一入一出、一内一外、点化与被点化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其中包括了佛教和道教深厚的哲学意义。

例如,《红楼梦》中看上去是怪人的一僧一道实际上却是真正的神人,这与佛教的“性空”的哲学思想相契合。性空这是中观特有的名词,“空” 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特性。“空”并不是“没有”,而是客观阐述了诸法没有常住不变的自体。性空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一切事物皆是条件聚合而成,条件具足就形成事物形态,因缘不具足也就不存在了,缘起性空。故言“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机遇与得失乃至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人类自己主观意志的结果,而非真实存在的

一僧一道源自曹雪芹对佛道文化的体认, 也源自他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悟; 同时, 他又依托前代艺术传统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 将这种体认与感悟改造为一种沟通现实与超现实的象征手法, 在出世的表象下, 表现人类的精神追求与困境,一僧一道的艺术形象也因此体现出了其功能与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dc0187d5022aaea988f0f14.html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