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征文6篇

发布时间:2019-06-17 01:53: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6

【篇一】

我属“80,先生也是,我们都是老师。我们的父辈都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家家境相当,父亲是老师,母亲是农民。这样的家庭在农村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精神食粮相比普通人要充裕得多,但经济收入常常令人难以启齿,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与先生参加工作后,都是盈亏自负,没有外援。成家后,亦如此,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将之前各自的收入合并到一起,以期将这不多的工资高效利用起来。

那时,我们都在离县城较远的学校里上班,工资极低,每月只有几百元。成家生小孩后,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刚开始,我们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蜗居在学校。所居之处是学校一个偏僻的角落,两间房,不足二十平方米。房屋外,伫立着一棵黄桷树,两三人合抱那么粗,有上百年的历史,枝繁叶茂地覆盖在我们居住的房屋上,让屋内终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我想拥有一套属于我们的房子,这种渴望越来越强烈。

2019年,我们开始实施住房公积金缴存。市财政局规定,单位必须按时上交住房公积金,否则要追责。我们很幸运,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因为单位交纳了住房公积金,我们就可以用住房公积金进行购房按揭了,利息比商贷低了许多,这在无形中给我们减轻了许多压力。于是,我与先生开始筹划在县城里买房。

2019年,根据国家出台的教师调资政策,我与先生的工资都涨了。我们凑够了首付,加上住房公积金贷款,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心中乐开了花。

接下来的日子是艰苦的,为了还贷款,我们省吃俭用。但是在此期间,国家又为老师上调了几次工资,我们的贷款压力越来越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后来,我调到了另一所学校,赶上国家再次加大力度提高老师的待遇,除了基本工资,还给老师发放绩效工资。短短一年时间里,我们的工资翻了一倍多。老师的地位也在无形中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受人们尊重。

我们工作的环境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为老师出资修建了学校住宿,环境优美怡人。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老师使用上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课余时间,我与同事在校园中的林间小道上散步谈心,在宽阔的运动场上纵横驰骋。

2019年,我来到先前工作的那所学校,差点认不出来。我曾经居住的偏僻角落早已不见踪迹,有的只是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和住宿楼。唯一不变的是校园中心那幢有近百年历史的挂着五角星的两层高的大楼,它依然矗立在那里,但已被翻新,白墙青瓦,古香古色,别有一番风致。我不得不感叹,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了。

想起父辈那一代的老师,生活极其窘迫,微薄的工资甚至难以交纳儿女的学费,为了生活,只能半工半农。至于居住环境,能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就行,根本不敢有过多的要求。再看我们现在,工资呈几何级数增长,孩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也全免,衣食住行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呢?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在无形中改写着我们这一代老师的命运。生逢其时,苦尽甘来,作为一名老师,我为自己能生活在一个日益重视教育的国度而自豪,也期望与祖国同成长,共进步!

【篇二】

夜深人静时,我常会点亮母亲的那盏灯,聆听火焰哔哔剥剥的微音,一如听着亲人的细语。

那天,下起了细雨,乡村提前降下了夜色。我站在泥土垒成的屋子木门边,眺望旷野。母亲离家已经三天了。每个夜晚,我总是站在大门前,望向那条通往远方的路,盼着那盏灯火的出现。母亲是村子里唯一经常提灯走夜路的人。

那是半个多世纪前,乡村缺医少药,十里八乡才有一家诊所。加之交通不便,村上人家贫穷,人们有个伤风头疼什么的,就只能在床上躺着,依靠自身的抵抗力挺过去。妇女生孩子,也只能在家里,那是儿奔生,娘奔死的过程。母亲用她自学的助产术为乡亲们服务,一生中接生了婴儿无数,全都母子平安,创造出了她的人生奇迹。

一次偶然发生的事,让母亲成了乡村接生婆。在她30岁那年,日本鬼子扫荡进村,乡亲们躲进了茂密的芦苇荡。因受到惊吓,加之用力奔跑,邻居家的姐妹即将生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母亲自告奋勇助产接生,孕妇顺利产下了一对双胞胎。打那以后,左邻右舍有人家媳妇临产了就请母亲去帮忙,母亲成了方圆数里唯一的乡村接生婆。

在乡村,助产是件艰难的事。尤其在水乡,村民住地分散,出门都是小田埂连着独木桥的路,母亲裹一双小脚,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可以想见其艰难。然而即使是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人家媳妇临产了上门求助,母亲也总是毫不迟疑,提着一盏油灯,踏着泥泞小道,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产妇家。

这一次,母亲外出助产接生,一去就是三天。我去上学,走过金家庄时,村上人家正庆贺喜得男丁,准备举行新生儿洗澡礼。走在老巷上,听得婶婶们议论:大喜啊,生了个大胖小子。”“是啊,多亏了接生婆,母子得平安。

在那个年代,乡村里不通电,都用油灯照明。多少个夜晚,我一觉醒来,还能看到母亲挑着豆粒大的油灯,聚精会神地绣虎头鞋。红色的鞋面,金色丝线绣成的虎头图案,栩栩如生。在新生儿的洗澡礼上,母亲总会送上她亲手做的虎头鞋。婴儿穿上了这鞋,美好的祝福洋溢了一屋子。

多年后,仍时常见母亲精心擦拭、轻轻抚摸那盏油灯。母亲说,赶走了侵略者,成立了新中国,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70年来,家乡巨变,村上办起了合作医疗,建起了乡镇卫生院。现如今,乡村人家生孩子,都进了市里的三甲医院,医疗保障有了极大提高。时代变了,母亲老了,不用再做乡村接生婆了。

一天,镇卫生院派人把母亲接走,请她给医护人员上了一堂课。母亲的提灯作为历史的见证物,高高地悬挂在会场讲台的正中央。

思念母亲,便会想起那盏灯。我常常想,在寂寞的长夜里,有一盏明灯在,就不会迷路。

【篇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回家过年,数以亿计的人几乎同时涌向车站、码头和机场。不畏饥寒,不怕劳累,只求能尽快赶到千里之外的故乡,与家人吃上除夕团圆饭。中国人过年——我们俗称的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0世纪70年代,我从四川入伍来到云南怒江,80年代初在昆明工作,每年都要回老家内江过年,与父母、兄弟姐妹团圆。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在云南打工、工作、参军的四川人有百万之多,不难想象火车票的紧俏程度。买票是一件大事,每年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就得着手设法购买车票,排长队、熬通宵、托关系、搭人情,使出浑身解数。大多数时候是买不到卧铺票的,得坐20多个小时的硬座,要是连硬座都没有,就得买站票上车。有时连站票都买不到,只好混进站台,从车窗翻进车厢,冬天寒冷,衣物臃肿,还背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返程时,从内江返回昆明,先得坐汽车从内江到成都,成渝公路常常堵车,近200公里的路要走一天。为啥不坐飞机?坐飞机一是贵,二是要有身份,部队要团以上干部才能批准。那些年月常叹言:回家团圆真好,回家的路真难!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如今,铁路有了成昆线、内昆线,公路变成了高速路,飞机成了日常交通工具。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选择也越来越多。去年1月,渝贵高铁通车后,昆明、重庆、贵阳、成都的高铁连通了。为此,我选择了坐高铁回家过年。我在网上订了昆明到内江的高铁票,网络购票,轻轻一点,车站取票,随到随取,着实便捷。腊月二十七早上8点,我从昆明高铁南站出发,坐上时速近三百公里的和谐号,红日冉冉升起,光照大地,经过一个多小时列车便进入贵阳境内,黔地天阴寒凉,但我心情舒畅。四个多小时后,列车进入重庆,天放晴,下午两点准时到达内江高铁站。全程只要6个小时,一本书还没来得及看完。

40多年来,从云南回家数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舒适、惬意、便捷。据了解,等渝昆高铁、蓉昆高铁建成开通后,昆明到成都将从现在的18小时缩短为4小时。家乡的朋友们告诉我,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四川、重庆人选择到昆明、西双版纳、大理度假,享受云南的暖冬和春城的阳光。他们认为,昆明、大理、西双版纳与公认的旅游胜地三亚相比,自有特点:一是交通方便,飞机、汽车、高铁动车都可到达;二是气候更宜人,绿色资源更丰富;三是旅游景点多,住一个月都看不完风景如画的景点;四是区位优势明显,到东南亚快捷方便;五是吃得更便宜、更丰富。未来的云南将会是北方人、四川人选择养老度假休闲的好地方。

交通日益方便快捷,随之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每次回家过年,都要回祖籍资中扫墓。资中位于成渝中段,沱江中游,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每平方公里居住人数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由于人多地少,去外地打工、创业的中青年达70%以上。在我祖辈生长的郑家沟村,外出打工、创业的村民更达90%,由于子女在城市扎根,父辈也随子女迁居至城市。每当过年,游子回乡,上海、北京、成都、云南等地的车牌混行在1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城,狭窄的乡村公路上奔跑着奔驰、宝马、路虎、奥迪、大众、丰田等各种名车。不少回家的大小老板、经理、董事长都要请邻里乡亲坐上几桌,有时甚至宴开几十桌、上百桌,亲戚朋友相聚畅谈一年来的生活变化、事业发展,吃得开心、喝得尽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专门承办酒席的专业公司应运而生,替回乡者张罗,敲锣打鼓,很是热闹。看到这番场景,我不由想起,改革开放前,小村庄没有电、没有车,大家提鸡蛋、面条、糖果走亲戚串朋友互相拜年的场景。

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返乡的人回到老家,为的是看望在老家的父辈、亲友,拜年、祭祖,男女老少都会拿上自己的大屏智能手机拍上几张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展示故乡见闻。我母亲94岁高龄,一说拍照,她会穿上儿孙们给买的新装,围上鲜红的围巾,手拄拐杖,喜滋滋地照上几张,脸上的笑容一如孩童。返城的路上,轿车后备厢里装满了大包小包的白菜、芹菜、南瓜、红薯、活鸡、活鸭,还有新鲜肉、老腊肉。难怪在社交网络上,晒晒我家车的后备厢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回家过年的方式在变,而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不变。在这不变的辩证法中,高铁走进了我们的新生活,见证了我们的新生活,重塑了我们的新生活;我们每个个体,我们的村庄,我们的祖国,都在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篇四】

偏僻的家乡也能通上高铁动车,是我的梦想、我的期盼。20191228日,一个暖暖的冬日,在我的家乡,贵州西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盘江村头,清澈的北盘江边,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妈妈拄着拐杖,面对那座似同天路的沪昆高速铁路北盘江特大桥,看着动车飞快穿过,自言自语地说:真不敢想啊,只记得年轻时候盼望去北京、上海看火车啊……”

我还记得,14岁那年如愿以偿考上县一中读初中,县城离我们村有上百里。家乡的小山寨和外界的联系只是一条乡村公路。路的一头连着我那贫瘠的家乡,一头连着通往县城的一条马车路。那时候,我心里渴望着:有一天沿着这条路走出去,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当时,这是一条没有通班车的简易土路,路两边长满了不知名的灌木丛和野草,全村的人,不管是大、小队干部到县城开会,还是村民到县城做买卖都是靠走路。我们这几个到县城读书的学生,生活都比较困难,每星期都要回一次家,来回要走漫长的山路。半年过去,同学们的脚起过血泡,老茧也磨平了,能坐一次车成了所有人的愿望。

一个周末的早晨,一名女同学高高兴兴地跑到家里告诉我,城里来了一辆拉龙须草的汽车,开车的是她家的亲戚,大家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坐这辆车回城。七八个同学马上飞奔着来到公社收购站等待着汽车装龙须草。龙须草装了整整一车,开车的师傅看了看大家说:车装得太满,不能再坐人了。大家一听,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看到同学们进县城读书也不容易,师傅勉强同意让大家坐车进城。几个同学坐在装满龙须草的车上,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一摇一摆地行驶着。刚驶出寨头,车轮子在一个低凹的土坑处摆动了一下,我被重重地甩了下来。汽车停了下来,同学们都被吓得目瞪口呆。又爬上汽车后,大家不敢再说笑。一路上,我只觉得全身都软了。为了坐一回车,差点送了命,真是越想越害怕。

一转眼40多年过去了。家乡关岭的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下,全县村村、组组都通了柏油路、水泥路,并有大小客车、微型面包车几万辆。手机、电话、互联网及各种家用电器遍及寻常百姓家,水泥平房、小楼比比皆是,发展变化可谓今非昔比。沪昆高速公路、沪昆高速铁路相继通车。

铁路上火车穿梭,公路上车辆来往,昔日宁静的关岭县布依族、苗族山村,热闹起来了。飞快的动车从中国的大都市上海开到贵州的关岭县,晨曦中过坝陵河特大桥,缓缓地停在关岭县顶云街道关岭站,随后,又钻进11.82公里长的大独山隧道,从隧道里跑出来以后,再钻进13.187公里长的岗乌隧道,然后,披着一身霞光驶上横跨北盘江的那座沪昆高速铁路特大桥。动车带着一身朝雾,远远望去,像金色的巨龙在缓缓地舞动、升腾。当动车声从山那边响起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爬上高处,还没等乡亲们看仔细,动车便呼啸而过……

【篇五】

从安徽到上海打工已整整18年。每年一到腊月底,我们一家三口总要想方设法返乡过年,与留守家园的老人团聚。过年后又辞别故乡,再次回到打工的地方。

安徽到上海,往返一趟将近1000公里。这段路程,如今不算啥,在过去那可真不容易。

记得我们刚来上海那几年,是乘坐中巴车出门的。那些中巴车都是民营的,一辆车里挤了三四十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座位不够,就放置几条长板凳和数只小板凳,人挨人,头碰头。最难熬的是夏天,车里没有空调,整个车厢就像一个大蒸笼。

这样的长途跋涉,遇到晴好天气倒还将就,若是碰上大雪封路、道路结冰,不折腾十几个小时,根本到不了目的地

那些车经常晚上发车,或者是凌晨三四点钟发车。为了能乘上车子,我们经常一两点钟就得起床。

再往后几年,镇上有人购置了几辆大巴,开始合伙跑长途。大巴相比中巴,车况和性能都好了许多,安全性也有保障。一到春运,不少大巴老板们还从上海的旅游公司租赁大巴,聘请司机增加车辆。即使这样,仍难以满足乘客出行的需求。

这些大巴车就在老家的小镇上驻点。每逢年后出门,我们的行李箱都塞得满满的。为了方便,多数时候我们会选择乘坐大巴出行。而年前返乡,我们则会选择乘坐火车。

乘坐火车,又是另一番滋味。

最早的时候,我们总是乘坐慢车(普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绿皮火车。慢车,就是大站小站站站停,有时还临时停车让道。就拿我们常走的上海到滁州的这段线路来说,约350公里,走走停停要花6个小时。

慢尚且能忍,最难忍的是挤。为了能在节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每一节车厢都挤满了乘客。车厢连接处、过道里站满了人,甚至连厕所里、椅背上都挤满了人。那时候,大家都是拼了命地挤上车,从车门挤不进去的,就从车窗往里爬。有的是一家子,这个刚挤进去,那个还没挤进去,火车就开动了。

1997年到2019年,中国铁路实行了好几次大面积提速。那时,也有快速、特快、直达列车可供选乘。由于绿皮火车票价低,大多数打工者出行还是选择乘坐慢车。

随着2019年京津城际铁路和2019年合武高铁、武广高铁相继通车,我国高铁飞速发展。飞驰穿梭在高铁线上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快如闪电,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乘坐的舒适度,也大大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还拿上海到滁州来说,最快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家了。

如今,那承载过我们太多回忆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坐在宽敞、整洁的动车车厢里,人们有说有笑,心情轻松而愉悦,真是一种享受啊。

回首过去,从摇晃颠簸的中巴,到风驰电掣的高铁,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我们是中国地面交通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我们见证了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创新带来的辉煌成就,它带来的是极大的便捷和舒适,真正给广大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福音。

【篇六】

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勉励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家是温馨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小浪漫之中。不久前,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哪怕过年不能回家、难与爱人相聚,也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他们用青春证明: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忠诚信念;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以身许国。现实中,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5bd4b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8.html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