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1)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侧面衬托也可给分)【解析】【分析】(1C项,错在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应该理解为诗人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故选C2)首先分析此诗写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忽然水上传来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诗人用江月清辉烘托了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而《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作者也以幽静的氛围烘托了音乐让人沉醉。两首诗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都使用了烘托的手法。另外,此诗以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勾画了诗人被触动的心绪,当他蓦然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岳阳城外的一切又归于宁静。诗人用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属于侧面描写;而《琵琶行》也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两首诗都是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也可以叫侧面衬托的手法。故答案为:C

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侧面衬托也可给分)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及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内容来分析文本的艺术手法,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即可。此题要求分析此诗和《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1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对仕途的厌倦。
【解析】【分析】(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

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对仕途的厌倦。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船户高翥
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会沙头。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
【注释】知识:相识的人。占:预测。生理:生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老翁一家以船为家起笔,通过简练的笔墨,概述船户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B.诗人既介绍了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的和睦,也表现了船家人缘好、熟人多的欢洽。C.诗中写到了老翁和少妇的动作,晓起看天气,照水梳晓鬓,各具情态,宁静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与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相比,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1D
2)示例: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解析】【分析】(1D项,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依据尾联,作者是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和感慨,并非老翁的自嘲,也不是表现船家生活的艰辛,而是表达诗人对船家自在浮游生活的羡慕。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D项曲解诗意。故选D

2)《渔翁》写一个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的渔翁独来独往,自食其力而又洒脱飘逸的形象,寄托着作者自己于山水绿”“岩上无心云相逐的美丽幽静环境中过自然自由的生活的志向,是浪漫主义的风格。《船户》这些作者看到的三世儿孙居”“尽将家具载轻舟”“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的船户生活,简朴却其乐融融,来往自由,赞美了一种宁静朴实、洒脱自然的生,是写实主义的风格。故答案为:D
示例: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创作风格的能力。风格指文学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它受作家主观因素及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基本风格,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指对自然或现实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本题中两首诗歌即分别涉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诗歌分析这两种风格的体现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江左夷吾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答案】1)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国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2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寓情于景。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之情。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绿,抒发亡国之恨,浮生何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时,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女娲断鳖足,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比喻开创新局面,创建伟业。王濬降吴,王浚率领,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迫使吴国投降。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业。后代诗文中多指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作者抒发企盼有人撑天护国的愿望,对古人功业的追慕,神州难复的痛苦。
2)本题主要考查情和景的关系。所写之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写景和情感协调一致,属于写哀景抒哀情,触景抒情;春波犹绿,而故国不再,情和景形成强烈对比,属于以乐景衬哀情。浮生何促,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寓情于景,抒发词人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护国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寓情于景。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之情。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绿,抒发亡国之恨,浮生何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5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诗酒人。
【注释】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谢公: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字写出北楼之高,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B.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C.后诗中,”“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D.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2)两道诗都写了,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B
2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分析】(1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故选B2)第一首秋月城头过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故答案为:B
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该题考查诗歌意象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意象作用,需要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手法,再具体分析,最后分析情感或者突出表现的内容。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B.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C.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D.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隽永B.豪放洒脱C.简洁明快D.深沉哀婉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答案】1C2A
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故答案为:CA
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题材、句子含义的基本能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分析】(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诗表达的

诗人情感有: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明余庆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B
2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解析】【分析】(1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故选B项。
2)诗歌注释说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故答案为:B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

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蜺:同,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天心:指君主的心意。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解析】【分析】(1C项,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分析不当,过人声不是指诗人的放歌有多么美好,而是说他的慷慨及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故选C2)本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

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即可。故答案为:C
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而写。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的内涵。【答案】1B
2面对秋景而生的凄凉之愁。于秋晚独处寒斋,又听到哀鸿声,怎不令人产生愁情;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因故被贬到偏僻小县当一县官,心中郁闷无人可诉说;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故乡又是如此之远,中间隔着无数乱山,想归也归不得。【解析】【分析】(1B项,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分析有误,横轻雾是形容香篆烟缕,并非室外有薄雾。故选B。(2秋晚寒斋”“梦逐芭蕉雨句写深秋时节,独自坐在官衙中倍感凄清,加上梦中雨打芭蕉的凄凉景象,更令诗人心中生愁;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幽人一词本指隐士,但诗人并非隐士,结合注释可知是被贬官,联想苏轼贬官黄州时也曾写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之句,可见这一句哀鸿替诗人所诉之哀情,乃是贬官带来的失意;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字点出思乡,乱山无数是阻隔的空间距离,被贬偏远之地是阻隔的现实无奈;加上斜日荒城鼓之苍凉景象,倍增诗人思乡之情。故答案为:B
面对秋景而生的凄凉之愁。于秋晚独处寒斋,又听到哀鸿声,怎不令人产生愁情;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因故被贬到偏僻小县当一县官,心中郁闷无人可诉说;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故乡又是如此之远,中间隔着无数乱山,想归也归不得。【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根据诗歌中运用的关键词加以分析.由注释可知,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故闲愁几许之一应为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云外哀鸿”“归不去”“斜日荒城表现出了作者离家背井的思乡之愁,漂泊他乡的凄凉孤寂.答题时,可先分析关键词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再答的内涵。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C.还鼓长鞭三四声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故答案为:C
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再与鼎臣游龙门寺
曾丰

初叹来游未必重,等闲十载又相逢。壁间故迹尘轻涴,物外初心病暗攻。坐上酒生冬暖意,檐前梅弄岁寒容。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
【注释】曾丰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德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生性耿直,不畏权贵,嘉泰四年(1204年),被罢职回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和友人上次同游留下的题字已经被灰尘弄脏,侧面点明了两人离别之久。B.和友人长久离别,身体多病,仕途坎坷,整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C.诗人和友人重逢一起饮酒观景,借梅花和山云表现出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D.山云可荡胸借用杜甫典故,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2)诗的前两句感情丰富,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B
2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解析】【分析】(1B项,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错误,诗歌表现的是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和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故选B
2)此题要求分析前两句的情感,首先翻译句子,然后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第一句叹息”“来游未必重,表达作者故地重游的伤感;等闲十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

又相逢表达老友重逢的喜悦。故答案为:B
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王国维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B
2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故答案为:B

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分析。译文:高峻的峡谷中,烟云缭绕活动。人的眼光随着峡中飞鸟,穿云而去。几座经历风雨的青峰,相对而立,寂然无语。
朝阳照在峰顶上,深谷中苍烟凝结,云雾缭绕。随着太阳升起,幽暗的山谷景色渐渐能看清了,刚才攀登过的路径现在都已经在自己的脚下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D.七八两句中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B
2用典和对比;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倒数三、四句使用班超建立功勋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前一个典故中班超建立功勋,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降匈奴,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故答案为:B
用典和对比;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点评】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考查表现手法和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熟练掌握表现手法,并在理解诗歌时要做到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宋)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雄州:今河北雄县。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驿: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2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③“渐近燕山,一个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解析】【分析】(1)本题为填空题型,比较简单,从朝云可知是早晨。第二问,考查对词的上阙抒情手法的理解,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

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从朝云横度,白草黄沙,月照孤村可知用的是情融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2)本题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就是结合下阙分析诗中蕴含的凄恻之情。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③“渐近燕山,一个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故答案为: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③“渐近燕山,一个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白话译文:早晨,阴云突然弥漫过来,车声辘辘如流逝的河水。遍地都是白草和黄沙,月光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孤村。看到大雁飞过,我愁肠百结,日夜不能断绝。眼看着离燕山越来越近,回首遥望故乡,(深叹以后)要想踏上归路便是难如登天。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至人:指释迦摩尼。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交柯:枝叶交叉。翮(),鸟翎的茎,即指鸟。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亦若其诗清且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

,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答案】1D
2)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解析】【分析】(1D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理解错误,诗的中间写吴道子一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风格以及意象情调是不一样的,故选D
2)本题中,苏轼对吴、王二人的绘画成就作了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诗歌先介绍了吴道子画作的特点。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这一切都栩栩如生。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故答案为:D
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

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主要的错误是曲解诗意,内容理解错误。
2)本题是对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概括总结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可以结合注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艺术特点,再结合艺术形象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e4c78374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4.html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