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个单元说明-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一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 谭桂声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本单元选入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这首词,在艺术特点上,要注意全词是怎样写景与抒怀的,把握北国雪景与诗人所抒之情的联系;要注意词中是怎样以诗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议论、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了诗要用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要揣摩语句,体会词中语言的凝练、贴切和丰富的表现力。在内容理解上,要恰当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以及诗人抒发的豪壮情怀,特别是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意的理解,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这结尾三句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抱负和自信。对此,无须回避。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还采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中的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读完全诗之后再看看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一标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象征性:诗人借这一爱的使者的形象,不仅为儿童而歌,而且在深层的蕴意上为中国大地而歌。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修饰语,并对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而欢愉的,但其思想感情又是蕴藉而深厚的。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分不开的。
《星星变奏曲》朦胧诗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
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蕴含深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全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种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颂歌式的田园诗,具有极为丰厚的人文内涵,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多写小景和避世归隐的田园诗,而反映了另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因此,教学诗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给以适当的点拨。
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而在其所以然,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语句,从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联中,让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要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比较阅读可以灵活多样。例如,本单元安排了同为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两首词的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两首诗的比较。此外对本单元的各首诗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雨说》与《星星变奏曲》的写作有着相近的时代背景,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内容、风格颇为不同而又不无相通之处,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蝈蝈与蛐蛐》与《夜》都是田园诗。田园诗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课本中所选的诗歌,数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导学诗的作用,而学生在课外读一些诗歌,在扩展阅读面、培养读诗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上,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本单元设计了一些写作的小练习,如《雨说》一课,让学生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去感受野外的夜色,写一篇
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星星变奏曲》一课,要求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这些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作诗歌或抒情短文,使读诗与写作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情表达能力,增进学生的学诗兴趣。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雨的诉说。这是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活动,试图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这种常见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开展。
简而言之,通过本诗歌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欣赏一些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诗歌教学也要着眼于素质教育,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既能知道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好诗何以是好诗,又能更细心地体验人生,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

北京师范大学 王漫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各篇课文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连同综合性学习,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一、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积累、掌握约50个字词;
2.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如四位作者的生平、成就概况) 3.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4.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5.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6.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用举例子、分要点等方法说清一个看法或道理(即议论的能力)
7.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锻炼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增强批判、反思能力。 过程和方法方面:
1.自主阅读课文,不依赖老师的讲解;
2.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中的一些段落尤其适合朗读)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养成这种思考习惯,不去孤立地死记硬背中心思想练习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自由、艺术、爱情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
1)以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这里分项罗列,是便于教师具体把握;教学中,不宜为学生拆解过细。

2)各项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本班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和处理。
3)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应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把握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1.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各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敬业与乐业》中提倡的从业观,你能否在其他课文中发现相应的表现(如《傅雷家书》中对艺术事业的执著与痴迷)?《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与《致女儿的信》中,反映了怎样一种共同的人本主义信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学习的就不只是一篇篇课文,而是打开了一片精神的空间、思想的领域。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久远时代与异域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植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2.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励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的逻辑性较强,语言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必专门做知识讲解和理性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注意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处理,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意即可;有的则要会用)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学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并统一正确答案。
口语和书面语特色的比较,各篇课文语言风格的比较;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样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都可以在单元总结时进行点拨。
三、各篇课文的简要说明及教学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建议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2)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举例子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来理解,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业中感受到的乐趣。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练习二),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
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教师可通过与历史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应视之为语文课的跑题僭越,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舔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加以提升。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我们既不应随便放过,进宝山而空回;也须把握好阐发的深度与分寸。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领悟爱情的真谛。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收集、讲述爱情故事;组织大家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就文章本身而言,关键是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让学生联系西方文化背景,理解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等语句的丰富含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f12403bed5b9f3f90f1ceb.html

《九年级语文上册个单元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