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笔记(完整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笔记(完整版)
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定义(填空)
1 教育概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 教育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2 广义的教育
1)定义: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2)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
1)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4、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填空)
1、教育学定义: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
3、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多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三、教育学萌芽阶段(选择、填空)
1 国内萌芽教育著作:《大学》又叫《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 国外萌芽教育著作: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 2、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思想概述: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招收学生不分贵贱 3)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1>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 启发诱导的原则 <3> 学思结合的方法 <4> 谦虚笃实的方法
6)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7)教师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孟子的教育思想: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 4、《学记》的教育思想

1)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
2)教育作用:《学记》把教育作用概括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的原则
<2> 预时孙摩的原则:根据学生年龄施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3> 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 长善救失的原则:因材施教
<5> 启发诱导的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谈话法
6、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著有《理想国》 7、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提出自由教育
8、昆体良的主要教育思想:著有《雄辩术的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

四、教育学的创立阶段(选择、填空)
1、创立阶段时间: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
2、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 3、其他教育学著作
1)洛克:《教育漫话》 2)卢梭:《爱弥尔》
3)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四方,把该书视为“科学教育学”的形成标志
5)福禄倍尔:《人的教育》
6)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7)斯宾塞:《教育论》
8)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简答) 1、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简答)
1 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资产阶级教育鼻祖,教育史上哥白尼
2)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
3)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提出“白板说”
3、卢梭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4、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过程心理学化,强调直观教学和自动教育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2)教学方法: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思想教育和知识密不可分 6、杜威的教育思想
1)杜威主张传统教育思想,是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又称现代教育派、进步教育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2)杜威认为的教育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教学原则:提出“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4)与赫尔巴特思想的区别: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 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

六、教育学的分化阶段(简答)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杨贤江: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著有《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又称《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3)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4)马卡连柯:提出平行教育原则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赞科夫:
<1> 著有《教学与发展》,以学生的一般发展(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 <2> 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2)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 3)布鲁纳教育思想(简答) <1> 著有《教育过程》
<2>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早期学习,主张培养直觉思维 4)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5)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6)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的理论
七、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简答)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4、教育学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5、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

八、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派别(选择、填空) 1、文化教育学
1)代表人:狄尔泰、斯普朗格 2)主要观点
<1> 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
<2>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人格

<3> 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强调师生的对话 2、制度教育学
1)代表人:乌里、洛布罗 2)主要观点
<1> 要研究制度,研究制度对人的影响 <2> 对教育问题进行制度分析
<3> 要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 3、批判教育学
1)代表人:鲍尔斯、阿普尔、吉鲁、布厄迪尔 2)主要观点
<1> 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再生产着社会不平等的工具
<2> 教育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
<3> 教育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分析教育背后的利益关系,达到意识的启蒙与解放,从而克服不公正的策略

九、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简答)
1 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 2 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 了解教育历史的思想遗产 4 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 练习
1、我国并且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步教育专著是() 《学记》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论演说家的教育》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教育漫话》
4、《普通教育学》作者是() 赫尔巴特
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杜威
6、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布鲁纳
7、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 文化教育学
8、教育学是以()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的科学 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9、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教育学
10、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 夸美纽斯
11、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作者是()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克鲁普斯卡娅

1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 霍姆林斯基
13、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为中心,教育方法是() 儿童、活动、活动作业;做中学 14、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者是() 夸美纽斯
1529实际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
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 16、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著作是() 《教育过程》
17、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 赞科夫
18、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简答)
第一,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 第二,提出“有教无类”思想
第三,教育要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第四,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 第五,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 第六,修养道德要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第七,孔子认为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9、夸美纽斯主要教育观点(简答)
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资产阶级教育鼻祖,教育史上哥白尼
他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0、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简答)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
杜威认为的教育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的教学原则是“做中学”,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 2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简答) 第一,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 第二, 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三, 了解教育历史的思想遗产 第四, 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
22、《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简答)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它把教育作用概括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原则是:教学相长、预时孙摩、课内外结合、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23、孟子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什么(简答) 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物起源说(选择、填空) 1、提出人:立托尔洛、沛.西能
1 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3、缺点: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完全否认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否认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观点

二、心理起源说(选择、填空) 1、提出人:孟禄
2、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3、缺点:把无意识模仿等同于教育,无视教育的有目的、有意识,否认教育社会性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简答) 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为了使年轻一代更好发展,必须有教育的传递生活经验
3、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才产生了手、脑。语言和教育内容
2 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四、教育的发展概述(选择、填空) 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范畴
2、教育的历史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
3 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尺度把教育划分为: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

五、原始教育形态(选择、填空)
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无阶级性、平等性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手段方法单一

六、古代学校教育(选择、填空) 1、奴隶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2)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教育内容是“六艺” 3)欧洲奴隶社会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1> 斯巴达教育: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军事体育训练
<2> 雅典教育:教育内容有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 4)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脱离生产劳动 2、封建社会教育
1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

<1> 不仅有阶级性,还有等级性,例如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性) <2> 教育内容是儒学、教育方法是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 <3> 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2)欧洲封建社会教育
<1> 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教学内容是“七艺”——“三科”“四学” <2> 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3、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简答)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政治发展,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七、现代学校教育(简答)
1、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
1)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有根本区别 2)作为现代教育,两者也有共同点 2、工业社会的教育与知识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教育特征: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 2)知识这会教育特征: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 1 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简答) 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 3)教育的世俗性 4)教育的国际性 5)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的革命性

八、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选择)
1、当代中国教育,是指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 2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

九、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选择、填空)
12009年全国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

十、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简答)
1 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为(简答): 1)优化发展 2)育人为本

3)改革创新 4)促进公平 5)提高质量
3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简答)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 2)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4、《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简答):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2)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
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5、《教育规划纲要》明确6项改革任务(简答) 1)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2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3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 4 改革办学体制 5 改革管理体制 6 扩大教育开放
6、《教育规划纲要》明确6项保障任务(简答)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保障经费投入
2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3 推进依法治教
4 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5 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练习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劳动
2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立托尔洛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生物起源论
3、美国孟禄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心理起源论
4、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多方面发展教育
5、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军事体育教育
6、古代社会教育是指()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7、学校最早出现于()

中国
8、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的社会是() 奴隶社会
9、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是()()()
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
10、按照生产力标准可以把教育历史划分为()(),而按照生产关系尺度可以把教育历史划分为()()()()()
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11、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2、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3、现代学校教育包括两种国家形态()(),以及两种历史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14、当代我国教育是从()开始,其历史定位是() 新中国建立;现代教育
15、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基本(),进入()
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答) 第一,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第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生活经验 第三,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劳动产生了手、脑、知识
第四,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17、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简答)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第二,教育无阶级性、平等性 第三,教育内容简单 第四,教育手段方法单一
18、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简答)
第一,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第二,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第三,古代学校教育有阶级性、等级性
第四,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第五,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19、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什么(简答) 第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第二,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第四,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第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六,发展继续教育

第七,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第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20、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论述)
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为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上分为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有根本区别,但是作为现代教育,两者也有共同点
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的特征 知识社会教育具有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特征 所以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生产性——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 科学性——教育发展要依靠科学指导、 世俗性——国家加强干预、 国际性——教育无国界、
终身性——教育贯穿人类一生、 革命性——教育要不断变革
21、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论述)
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这就要求我国教育要: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 形成全民参与的公平教育——人人都能享受教育、 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种类更多、
构建体系完整的终身教育——让大家有条件活到老学到老、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教育要不断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填空)
1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
2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3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简答)
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1 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着劳动力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 2)进而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 3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三、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简答)
1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1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2 社会政治决定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 2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1 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2 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3 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3 政治制度决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四、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简答) 1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建立 3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五、 科技对教育的作用(简答)
1 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方法
4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六、 教育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概论(填空)
1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并不是被动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
2 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具有推动或阻碍(延缓)作用

七、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1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1 教育使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直接的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 <1>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2>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形态
<3> 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3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八、 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1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2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九、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1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十、 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1 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2 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十一、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
1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2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论述)
1 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1 教育现代化含义: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的过程 <1> 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 <2>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
<3> 教育现代化的根基是教育传统
<4> 教育现代化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

十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简答)
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促进社会各种因素的发展 2 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当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
2 教育超前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催生作用 3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 教育由生产方式所决定,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充分认识这种独立性,但是不能夸大而否认社会的各因素制约

练习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培养人的社会运动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政治制度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主要是因为教育()

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4、教育对政治发展起() 推动或阻碍作用
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政治制度
6、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动因、尺度、和归宿 根据
7、教育具有()功能和()功能 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8、决定教育社会性质的因素是() 政治因素
9、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处于()地位 优先发展的战略
10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战略 科教兴国
11、试述教育社会制约性含义(简答)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2、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教育的作用分别有哪些(简答)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第一,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第二,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第三,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第四,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第一,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第二,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第三, 政治制度决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第四,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建立 第三,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四,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第一, 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第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第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方法
第四,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13、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作用分别有哪些(简答)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第二,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第三,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第四,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第二,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第三,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第二,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第三,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第四,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第二,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14、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那些内容(简答) 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的过程
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是现代教育的根基,是教育传统,是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的成果
15、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论述)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促进社会各种因素的发展
第一,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当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 当教育超前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催生作用 第二,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 教育由生产方式所决定,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充分认识这种独立性,但是不能夸大而否认社会的各因素制约
16、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对教育有哪些影响(论述)
第一, 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由于电脑网络等媒介 介入,改变了知识的质量观念和数量观念
第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增加了很多学科
第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由于电脑多媒体介入,教学方法变得多样
第四,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教育变得更公平人性化
17、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论述)
第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第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这就要求:
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
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的过程,它是历史变化,是现代教育;它的根基是教育传统,是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
18、如何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论述)
第一, 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第二,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第三,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第四,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第五,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第六,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 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填空)
1 人的发展:是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2 人的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长 3 人的心理发展: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发展

二、 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论述、简答) 1 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的过程
2)对教育的要求:人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教育也要循序渐进
2 人发展的阶段性
1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2 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阶段学生区别对
3 人发展的不平衡性
1 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
2)对教育的要求:在人关键期和最佳期施加教育,可以事半功倍,教育要适应不平衡
4 人发展的互补性
1 人发展的互补性:身体技能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
2 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者对全体各类学生树立信心,掌握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精神力量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5 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 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 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三、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

1、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体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力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动力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 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论述、简答)
1 遗传素质的定义: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须知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2)遗产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2)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3)片面夸大遗传素质作用是错误的

五、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论述、简答) 1环境定义:指人生活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1)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表现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现实条件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2)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家庭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2>大众传媒对人发展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开阔眼界;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3、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六、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论述、简答)
1、主观能动性定义: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2、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人发展的内因: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内因 2)人发展的外因: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3)联系: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七、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论述、简答)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八、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简答)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 4 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则就会陷入“教育万能论”中

练习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 生理前提作用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环境
1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主导作用
4、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因材施教
5、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个别差异性
6、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不平衡性
7、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这是遵循人的发展的() 顺序性
8、人的发展的内因是() 主观能动性
9、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 生理前提;外部现实条件
10、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 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和()的作用 主导;促进
1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和() 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
13、在人的发展动力观方面主要有内发论、()和() 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环境包括()环境和()环境两部分 自然;社会
15、根据人的发展的(),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顺序性
16、根据人的发展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跟据人的发展的(),教育要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17、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遗传素质;学校教育
18、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 个别差异性;顺序性
19、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简答)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0、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简答)
第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现实条件; 第二,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第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第四,家庭的环境、结构、教养方式对人的发展有影响 第五,大众传媒对人的发展有正面和负面影响
第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大作用,但是不决定人的发展
2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简答) 第一,加速人的发展 第二,发掘人的潜力 第三,提升人的价值 第四,健全人的个性
22、什么叫个体发展任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有哪些(简答)
个人从一个发展阶段到另外一个发展阶段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叫个体发展任务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
第一,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第二,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三,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第四,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 23、简析遗传决定论(简答)
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素质决定,这是不正确的,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并不决定人的发展 24、简析教育万能论(简答)
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人的发展是靠遗传因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3方面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促进作用要以遗传因素、环境、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24、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有哪些(简答)
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25、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哪些条件(论述)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第二,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第三,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需要的条件是:
第一,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 25、如何把握人的发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论述)
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在人的发展中,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再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无法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如果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很关键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填空)
1、含义: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2、组成部分
1)一部分是规定人的社会角色
2)另一部分是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3、教育方针
1)含义: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2)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4、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简答)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简答)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1)教育目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种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四、西方教育目的理论(简答)

1、宗教本位论
1)基本观点: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2)盛行时间: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中世纪时期) 3)作用:
<1>在中世纪漫长的时间内在西方教育思想中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2>强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2、社会本位论
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培养合格公民;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代表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3)作用
<1>社会本位论看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
<2>但其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不科学
3、个人本位论 1)基本观点:
<1>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2>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3>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卢梭、罗杰斯 3)作用:
<1>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发展
<2>提出培养自由人、自我实现的人、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有积极的意义

五、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选择、填空)
1、中国近代教育目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
2、欧洲中世纪教育目的:分为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1)教会教育:以培养教士为主 2)骑士教育:以培养骑士为主

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简答)
11957年提出: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58年提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

320107月提出(简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填空)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八、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论述、简答) 1、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2、人全面发展的含义: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道德发展
3、人的全面发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简答)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九、素质教育(论述) 1、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2、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3、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1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加强“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19948月,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4、素质教育的实施
1)切实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 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论述)
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练习
1、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实用“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在() 1994
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几的目标()
4% 3、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杜威
4、古希腊主张教育应由奴隶主国家主办的著名哲学家是() 柏拉图
5、素质教育思想中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为重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的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锅里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 劳动者素质
7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德育;智育;体育
81995年,《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服务,必须()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生产劳动;建设者;接班人 9、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
10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和()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点 能力;水平
11、教育目的的宗教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虔信的() 宗教人士

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3、马克思认为()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式分工
14、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简答)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15、《教育法》第五条是如何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简答)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共同点是什么(简答)
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7、《教育规划纲要》中是如何表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简答)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8、试剖析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简答)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他们主张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培养合格公民;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社会本位论看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
但是社会本位论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不科学的理论

第五章 教育制度与法规
一、教育制度概述(填空、辨析) 1 教育制度内涵 1广义教育制度含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教育制度含义(填空、辨析)
<1>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生的总体
<2>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2、教育制度的类型

1)根据历史划分:古代学制、现代学制
2)根据学校教育的层次划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 根据学校教育的类别结构划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4)根据学校教育的形式划分: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制学校

二、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选择、填空) 1、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从清末开始
11901-1911年清末发展阶段,清政府模仿西方国家初步建立了国民教育体
21912-1922年的民国初期发展阶段,国民政府确立了以“六三三”制为主体的、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国民教育体系
31951101日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
4)我国现行学制“六三三”和“五四三”制 2、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
1)两条基本途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2)基本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三、义务教育制度(论述) 1、含义:
1)义务的含义:是由国家法律规定、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的、所有公民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2)义务教育含义: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986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22006629日,我国义务教育向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 3、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
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23个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四、终身教育制度(论述)
1、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填空)
1)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年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2)发展顶峰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论述)
1)含义: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2)本质特征
<1>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2>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3>概括起来,时间上的延展和空间上包容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概念和内涵和外

3)终身教育的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4)终身教育的影响意义
<1>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2>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 <3>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
<4>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五、教育法规的概述(简答) 1、教育法规概念
1)教育法:指有立法权的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度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2)教育法规: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2、规范作用
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六、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简答) 1、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1)、宪法含义: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根本大法
2 教育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 1)教育基本法律:
<1>19953月通过的《教育法》是教育法规中“母法”
<2>规定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基本制度以及教育活动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等
2)教育单行法律
<1>含义: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以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
<2>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教育行政法规发布
1)由国务院发布《教师资格条例》
2)由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教育主观部门(教育部)发布的条例 4、地方性教育法规特点
1)从属性: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2)区域性:只在本行政区内有效
3)操作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

七、依法执教(简答)

1、含义: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 2、教师应该做的
1)教师要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是依法治教的前提和基础 <1>要有法的基础知识
<2>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知识 <3>重要的法律一般常识
2)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信念,是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 3)教师要有自觉的法律意志,是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八、教师的法定含义(填空)
1、按照《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这是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根本区别所在,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九、教师的权利(论述)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2、学术活动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重要权利
3、指导评定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成长发展的权利,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4、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参与教育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修改,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十、教师的义务(论述)
1、遵纪守法义务: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教育教学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 思想品德教育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主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4、爱护尊重学生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5、保护学生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十一、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简答) 1、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 1)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1>学生入学权:《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2>学生上课学习权:学校不得随意停课
<3>学生受教育选择权:学校不得更改学生志愿 <4>学生升学权:不得冒名顶替 2)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
<1>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2>禁止搜身或搜查学生个人物品 <3>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
<4>保护学生隐私权,禁止私自查阅信件、电子邮件或日记等:《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3)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
<1>禁止没收学生物品长时间不予发还 <2>禁止毁坏学生物品
2、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 1)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2)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 3、教师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责任

十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简答) 1、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
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有教育教学能力 2、取得教师资格的程序 3、教师资格的限制与丧失
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
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

十三、教师的考核内容(填空)
1、《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德、能、勤、绩4方面
2、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和学生意见 3、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练习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简称()。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国民教育制度
2、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必须予以保证的()

国家;社会;家庭;国民教育制度
3、符合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具有《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学历或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且有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公民并不意味着自然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经法定机构(),才能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认定
4、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五年;县级
5、《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权利、()() 地位平等;义务;责任
6、《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的实施的依
晋升工资
7、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享有的主要的权利,可归纳为()()()三项基本内容
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
8、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人格尊严;变相体罚 9《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了学校和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责任,包括: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晚自习等晚间活动的管理,防止发生()等 合理预见;踩踏事故 10、参加继续教育是() 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1、教师权利有()()()()()()
教育教学权;学术活动权;指导评定学生权;报酬待遇权;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12、学校()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脱政治权利的人单人工作人员 不可以
13、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应当()关注和照顾等 特别
14、什么是义务教育(简答)
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5、终身教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简答)
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终身教育有两个特征:
第一,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第二,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
16、简述我国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简答)

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活动权;指导评定学生权;报酬待遇权;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品德教育义务;爱护尊重学生义务;保护学生义务;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17、教师的资格条件有哪些(简答)
第一,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二,热爱教育事业
第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四,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第五,有教育教学能力
1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各有哪些(简答)
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或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不得吸烟酗酒
严重不良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进行淫乱或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9、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有哪些,简单解释每项含义(简答)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根本大法
教育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
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教育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不与宪法等法律相抵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法
20、结合教师工作实际,谈谈应该如何依法执教(论述)
依法治教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 教师应该做到:
第一,要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是依法治教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法的基础知识,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知识,要有重要的法律一般常识 第二,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信念,是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 第三,教师要有自觉的法律意志,是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21、案例分析,吴老师发现高某的作业里夹了一封情书,他就顺便看了信,并在班会上宣读,而且还当众严厉批评了高某,导致高某离家出走。高某的父母来学校找吴老师理论,并要求他协助找回高某,吴老师说:作为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他是教育爱护他,他从家走的,跟我的工作没关
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的法律依据 2)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1)吴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第一,他不该私自拆看学生私人信件, 第二,他不该当众宣读信件,并批评他。
吴老师的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2)吴老师的解释是不对的,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的职责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他已经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22、案例分析,王老师向学校提出进修,学校未准,王老师就认为学校故意刁难自己,于是不去上课,导致班级的教育进度滞后,而且风气变差。领导得知后,处分了王老师
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学校的处理决定是否正确
学校的决定是正确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拥有进修培训权,但是这种权利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所有的。如果个人培训进修影响到教学进度和质量,就要征得学校同意。所有进修培训活动都应该在个人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应该首先履行《教师法》所规定的教育教学义务


第八章 教学

一、教学的定义(填空)
1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

二、教学与智育的关系(简答)
1、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概念。
2、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作用和地位(简答) 1、教学的作用
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不仅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还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再生产) 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 教学能够使个体扩大知识范围,加快认识速度,提高认识结果 <2> 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不是唯一的活动


四、教学的任务(简答)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简答) 1、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体现在 <1> 知识的间接性 <2> 教师的指导性 <3> 教学发展性 <4> 教学的教育性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辨析):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获得直接经验为辅
1)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以间接经验为主 <1> 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 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1>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 <2> 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以及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实践方法,获得直接经
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与学互相依存、促进、辩证统一
1)教师在教学活动起主导作用
<1>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
<2> 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3> 青少年处于成长期,不成熟并且缺乏生活经验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1> 学生是有积极主动性的人
<2> 教师教是外因,学生学是主因
<3> 教师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内化效果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1>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相促进的,要把两者有机结合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体现在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2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
<1> 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知识
<2> 从教学活动的结果: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时间思考 <3> 从传授知识的方法: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 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传授 <2> 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 <3> 在教学中,传授知识要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 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做基础
<2> 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1> 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 <2> 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重要作用 3)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1> 防止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 防止只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

七、教学原则概述(简答) 1、教学原则定义:
1)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为各种矛盾的转化创设条件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辨析)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
2)教学原则受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 3)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辨析)
<1>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
<2> 教学原则是第二性,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要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八、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论述) 1、直观性原则
1)定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直观手段

2)依据: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和中小学升学的年龄特征决定 3)基本要求(应用)
<1>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 直观教育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1)定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依据: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 3)基本要求:
<1>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3、巩固性原则
1)定义: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牢固、熟练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的呈现出来
2)依据:由学生认识的活动规律所决定 3)基本要求
<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 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 <3> 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4、循序渐进原则
1)定义: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依据: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和知识逻辑体系提出 3)基本要求:
<1> 要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 要注意系统性的同时抓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3> 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5、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指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2)依据:由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教育目的中个性发展的要求决
3)基本要求:
<1> 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体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 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定义: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依据:由认识的规律和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 3)基本要求:
<1>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3>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填空)
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备课(简答)
1、定义: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为上好课做充分的准备
2、方法:教师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年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备课的要求
1)要深入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十一、上课(简单)
1、定义: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类型与结构
1)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2)综合课结构: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好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3、上好课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灵活 4)学生主动 5)语言艺术
6)学生思维活跃

十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简答)
1、定义: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类练习 2、类型:课内作业、课外作业 3、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可以分层次
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对复杂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 4)及时检查批改作业

十三、课外辅导(简答)
1、定义: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问题,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 2、分类:集体辅导、个别辅导 1 辅导要求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知识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加重学生负担

十四、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简答) 1、检查方式:平时考查和考试
2、评定方法:百分制记分法、等级制积分法、评语法
3、试题种类:供答题(填空、简答、论述、分析),选答题(选择题、匹配题、是非题)
4、考试的要求: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十五、教学的组织形式(填空)
1、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2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十六、教学方法(论述) 1、教学的方法的定义和种类
1)定义: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2)分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以直观感知为主的、以实际训练为主的、以探究为主的、以情感陶冶为主的
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口头语言和阅读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
<1> 定义: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 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3> 优点: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有利于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 缺点: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反馈,学生不能发挥积极主动
<5> 基本要求:授课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 授课方法要有启发性
授课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 2)谈话法
<1> 定义:指教师和学生围绕一定问题,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也叫问答法 <2> 方式:复习谈话、启发谈话
<3> 优点:易于让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充分激发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思考
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 基本要求:教师要做充分准备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
谈话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因势利导,给学生思考空间 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概括正确答案 3)讨论法
<1> 定义: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讨论,进行互相学习 <2> 优点:发挥学生主动性

促进学生思考表达
促进学生交往、互相学习、合作
<3> 基本要求:讨论前,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和具体,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联系实际讨论,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 讨论结束,教师要进行总结 4)自学指导法
<1> 定义: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练习来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2> 优点:以学生为主,教师起指导作用 能够照顾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
<3> 基本要求:明确自学目标,尽量具体 教师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不同指导 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3、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看实物或者组织参观、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学习
1)演示法
<1> 定义:给学生看实物、教具,指导学生学习,通常作为辅助配合讲授法和谈话法
<2> 优点:直观性
<3> 基本要求:演示前,教师要弄清演示目的、选择教具、明确关键、做好准
演示中,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
演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观察到的结论 2)参观法
<1> 定义: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进行学
<2> 类别: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4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际活动来实现学习技能、行为习惯、发展能力 1)练习法
<1> 定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知识完成一定操作,形成各种技能技
<2> 优点:学生为主、目标明确、实践性强 <3> 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 练习的题目要注意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教给学生练习方法,注意练习时间、分量 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及时检查 2)实验法
<1> 定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事物变化,进行学习
<2> 优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严谨科学态度、扎实作风 <3> 基本要求:实验要有计划、明确目的内容

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分组,提出具体操作要求 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 试验后,教师进行总结 3)实习作业法
<1> 定义: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
<2> 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3> 基本要求:根据有关理论指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进行 教师要说明任务要求和注意事项
作业过程中,教师加强指导、进行德育教育 作业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启发下,学生根据材料以自己独特方式发现知识的方法
1)发现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
2)发现法环节: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分析、比较并提出探究动机 从事操作,验证假设
3)基本要求:教师要设计恰当,并为学生提供必要资料和学习条件 教师对学生不断提问,在思路上给予引导,并耐心等待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使学生体验成功
6、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在真实情境中,去影响学生 1)欣赏教学法:包括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艺术欣赏
2)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创设有情绪色彩的形象为生动具体场景,引起学生一定态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十七、教学手段定义(填空)
定义:教学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互相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练习
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 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理解教材
3、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 演示法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自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实验法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清朝末年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体现了()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7、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 形式教育理论
8、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以教学为主
9、《学记》中比较准确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张是() 开而弗达
10、《学记》中说“学不等“所体现的是()的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
11、教师备课要写出三种计划,分别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
单元(或课题)计划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外辅导、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上课
13、教学中的直观手段一般分为()直观、()直观、语言直观 实物;模象
14、教学方法中讲授法的集体方式有()()()和讲演法 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
1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巩固性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启发性
17、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形成() 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
18、教育史上,()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着重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
形式教育理论;实质教育理论 19、教学的任务是什么(简答)
第一,教学对社会发展有作用:教学不仅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还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再生产)
第二,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学能够使个体扩大知识范围,加快认识速度,提高认识结果 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0、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简答) 第一,知识的间接性 第二,教师的指导性 第三,教学发展性 第四,教学的教育性
2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简答) 第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第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第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22、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简答)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简答)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 演示法、参观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发现法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24、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简答)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学生主动、语言艺术、学生思维活跃 25、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有哪些(简答)
第一,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有代表性 第二,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可以分层次
第三,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对复杂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 第四,及时检查批改作业
26、试论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论述)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个方式 讲授法的优点是:
第一,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第二,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有利于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授法缺点是:
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反馈,学生不能发挥积极主动性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授课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 第二,授课方法要有启发性
第三,授课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
27、试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论述)
首先,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这是因为: 第一,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第二.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其次,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这就需要:
第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 第二,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以及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实践方法,获得直接经验
所以,要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8、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论述) 教学中,教与学互相依存、促进、辩证统一
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起主导作用,主要是因为:
第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

第二,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第三,青少年处于成长期,不成熟并且缺乏生活经验 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生是有积极主动性的人 第二,教师教是外因,学生学是主因
第三,教师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内化效果
所以,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相促进的,要把两者有机结合
29、试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论述)
首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体现在 第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第二,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其次,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
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知识
第二,从教学活动的结果上看,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时间思考
第三,从传授知识的方法上看,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所以,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中,传授知识要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30、试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论述) 首先,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表现在:
第一,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做基础
第二,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其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表现在: 第一,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 第二,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重要作用
所以,要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防止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防止只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 31、试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论述)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直观手段
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和中小学升学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第二,直观教育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第三,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2、试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论述)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 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第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33、试述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论述)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教育目的中个性发展的要求决定 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体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第二,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第九章 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和意义(简答)
1、德育定义: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3、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二、德育的任务(简答)
1、定义:指学校通过德育为实现德育目标应肩负的工作职责 2、德育内容: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三、教育过程的矛盾(简答)
1、德育过程定义:是以形成受教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2、构成因素:教育者、受教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矛盾
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3)受教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1)定义: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这四因素并让它们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
<1> 定义: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道德观念 <2> 构成:道德知识、道德判断
<3> 意义: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情
<1> 定义: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做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
<2> 意义: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4)意
<1> 定义: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2> 意义:道德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5)行
<1> 定义:即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和外面表现
<2> 意义: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6)培养要求
<1> 德育的培养过程,一般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
<2> 由于社会复杂、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又有相互独立性,不必拘泥一种顺序
<3> 要根据学生发展特性,选择多种教育顺序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
1)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2)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3)任何外界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形成
4)教育是外因,思想都是内因,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也就是品德不断发展过程
5)要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依靠活动交往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来形成发展,通过活动交往来表现
2)有目的的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可以加速个体品德发展,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
3)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组织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教育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要组织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有吸引力的活动和交往

4、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长期的过程

<1> 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过决定的
<2> 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3>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决定了德育是长期过
2)德育过程是反复的过程
<1> 青少年处于成长期,没有形成世界观,思想不稳定 <2> 社会影响因素复杂化,在德育发展中会出现反复现象
3)根据德育过程长期、反复、渐近特点,教育者要长期一贯、耐心细致教育学生,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五、主要德育原则(论述) 1、方向性原则
1)定义: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
2)基本要求:
<1>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想、新概念,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判断善恶的能力
<3> 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方向性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劳动和自我教育中,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2、知行统一的原则
1)定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理论教育,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基本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武装学生,提高学生道德意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定义: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基本要求:
<1> 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2> 教育者要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学生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定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思想品德 2)基本要求:
<1>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 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1)定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基本要求:
<1> 以发展的眼光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2>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六、德育的途径(论述) 1、教学
1)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教学是最系统、最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 4)教育者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2、社会实践活动
三种类型: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 3、课外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1)共青团、少先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2)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等集体活动是德育途径 5、班主任工作 6、志愿者活动

七、中小学常用德育方法(论述) 1、说服教育
1)定义: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这是德育的基本方法 2)基本要求
<1> 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 有知识性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 态度真诚、热情
<4> 善于抓住说理时机,引起学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 2、榜样示范
1)定义: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是德育常用方法 2)基本要求
<1> 选好榜样,要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2> 要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实质,不要表面模仿 <3> 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
<4> 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自己行为

3、指导实践
1)定义: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接受磨练和考
2)基本要求:
<1> 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
<2> 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结合提高学生意识的情感体验 <3> 明确目的,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 <4> 不断督导检查,让学生坚持 <5> 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4、陶冶教育
1)定义: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基本要求:
<1> 创设良好教育情境
<2>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3> 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5、品德评价: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练习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品德的教育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视具体情况而定,可有多种选择
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陶冶教育法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榜样示范法
5、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说服教育法
6、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 教学
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一般来说,德育包括政治教育、()、()、()四个组成部分 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9、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 品德
10、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和(),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交往
11、“春风化雨”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教师采用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12、陶冶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和艺术陶冶三种 人格感染;环境陶冶

13、知,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和()两个方面
道德知识;道德判断
14、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简答)
德育任务是指,学校通过德育为实现德育目标应肩负的工作职责 包括:
第一,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三,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第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15、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简答)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 16、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简答)
第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第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第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第四,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17、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简答)
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志愿者活动
18、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简答)
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指导实践、陶冶教育、品德评价 19、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简答) 第一,方向性原则、 第二,知行统一的原则、
第三,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20、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试论述德育过程这一基本规律(简答)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这四因素并让它们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道德观念,由道德知识、道德判断。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做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道德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和外面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知情意行的培养要求是:

第一,德育的培养过程,一般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
第二,由于社会复杂、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又有相互独立性,不必拘泥一种顺序
第三,要根据学生发展特性,选择多种教育顺序
21、试论述德育过程是一个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论述)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因为: 第一,学生的思想品德依靠活动交往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来形成发展,通过活动交往来表现
第二,有目的的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可以加速个体品德发展,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
第三,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组织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第四,教育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要组织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有吸引力的活动和交往
22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试论述德育过程这一规律(论述)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因为:
第一,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第二,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第三,任何外界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形成
第四,教育是外因,思想都是内因,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也就是品德不断发展过程
第五,要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23、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试论述德育过程这一基本规律(论述)
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这是因为: 首先,德育过程是长期的过程,因为: 第一,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过决定的
第二,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决定了德育是长期过程
其次,德育过程是反复的过程,因为:
第一,青少年处于成长期,没有形成世界观,思想不稳定 第二,社会影响因素复杂化,在德育发展中会出现反复现象
第三,根据德育过程长期、反复、渐近特点,教育者要长期一贯、耐心细致教育学生,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24、试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论述)
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理论教育,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武装学生,提高学生道德意识
第二,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第四,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简答)
1、班级定义: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基本单位
2、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的教育意义(简答)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简答) 1、班集体构成要素 1)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共同生活的准则
4)一定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2、班集体形成条件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规则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三、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填空)
1、定义: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未经权利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2、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自发性、相似性、封闭性、竞争性、权威性、畅通性、盲目性、散漫性、排他性、可变性

四、学生非正式群里的管理对策(简答)
1、在思想认识上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处理方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五、班主任概述(简答)
1、定义: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要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2、班主任的专业地位要求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2)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3)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4)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3、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2)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家长、任课老师进行沟通 3)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组织引导和教育管理能力

六、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简答) 1、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2、职责:
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共青团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七、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简答)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含义: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伴随在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是有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体现:
<1> 了解学生个体——了解学生自身情况、了解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 <2> 了解学生集体——全班学生基本情况
3)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2、设立班级目标:确立目标时注意,渐近、有恒、多样 3、转化后进生
1)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2)要弄清状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3)努力培养后进生学习兴趣 4)要反复抓,抓反复


八、班级管理概述(简答)
1、班级管理定义:是班主任带领学生,对班级中的人、财、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2、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1)平行性原则
2)民主与自主的原则
3)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目标原则

九、班级常规管理(简答) 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 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十、班级管理中的偶发事件特征和处理原则(简答) 1、偶发事件特征: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紧迫性 2、处理原则:
1)控制感情,沉着冷静 2)了解情况,掌握分寸 3)依靠集体,教育学生

十一、班级活动含义和意义(简答)
1、定义:班级活动是在班级范围内开展的学科教学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 2、意义:
1)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2)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3)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
5)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十二、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简答) 1、选题
1)要求:选题要符合教育意义 2)依据:
<1>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计划 <2> 班集体的现实情况
<3> 学校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 2、制定活动计划 3、活动实施与总结

练习
1、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 团体活动的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0e91b5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1a.html

《2020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笔记(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