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发布时间:2019-08-27 09:4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断句题的答题步骤。

2、探究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方法。

3、提升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一人去算命,算命子给了一张写着“大富大贵没有灾难要小心”的纸条。不久此人被汽车撞伤。此人不解,拿着纸条去问算命子:“我是大富大贵,没有灾难的命呀,怎么我会被汽车撞断腿呢?”算命子说这纸条上要这样念:“大富大贵没有,灾难要小心!”

2、考点解读

在2019年全国二卷语文考试中,在语言应用表达中,添加了引号作用的考查,由此可见句读之学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无论文言与否。

3.文言断句一般切入角度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耶()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四、实例细化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标点。

(2)具体操作: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比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思路点拨:文中有虚词的地方往往需要停顿,可据此断句。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规律:“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大”大多在句首;“于”“而”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①“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兮、耶、矣、耳、欤、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3.察对话 定句读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又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 “谓”“对”等为标志。

例: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据修辞 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辨句式 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以)……为”“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况……乎”;“孰与……乎”;“其……乎”;“安……哉”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依总分 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小结: 虚词断句标点歌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

矣、耳后边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是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标点位置不能乱。

常见代词基本有三种

⑴人称代词(用红笔或荧光笔标出,如下同)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等,代说话人或写文章的人。

第二人称代词: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

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

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等,代人或者事。

⑵疑问代词

问人的有——谁、孰、何

问事的有—— 、曷、安、焉、何

⑶指示代词

常见的有——此、是、斯、兹、夫

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1、专有名词,如官署名、官职名、人名、地名,它们内部不能断开。如: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后面的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看虚词,定句读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耶()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依对话,定句读

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

注意: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五、巧妙断句——断句口诀

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分析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探究与作业

2019年文言文及语言表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1b0ee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dc.html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