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12-06 12:27: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3 唐诗五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一、学习《野望》

导入: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1.初步感知

学生初读全诗,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深入理解

(1)教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皋水边高地。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交流、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作者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自读尾联讨论:作者从田园中找到慰藉了吗?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着怎样的情感?

交流、明确: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全诗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3背诵全诗

教师提示帮助学生记背: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二、学习《黄鹤楼》

(一)激发兴趣。

1.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写出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3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和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____________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师: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当然,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反复诵读。

《野望》

《黄鹤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17704ba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3.html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