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

发布时间:2019-08-06 07:31: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走向共和
作者:黄艾禾
来源:《党员文摘》2011年第10

        共和种子扎根中国土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外国坚船利炮打破中国大门的危难岁月,大批有识之士积极谋求能拯救民族的先进思想和制度。于是,那些舶来的共和种子在中国四处播撒,而且一旦扎根生长,便再也无法扼杀

        

        一个幽灵,一个叫做共和的幽灵,在19世纪末的中国大地上徘徊。

        在此前,这片大地上不曾有过共和、民主、宪政等等这些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数千年来,中国人更熟悉更习惯的是皇帝天子、君君臣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概念。

        虽然有学者一直在中国的传统政治哲学中寻找与现代共和理想的相通之处,但是可以想见,如果没有19世纪中外国坚船利炮打破中国大门,及随之而来的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崩塌,那么现代的共和观念就很难在这块土地上落地并开始生长。

        甲午之战:

        开启以敌为师的东学之渐

        在甲午海战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许多洋务机构。有官办的江南制造局等工厂企业,有同文馆等外语学校,而大大小小的洋务学堂到战前也有了三十余座。这些学堂里开始传授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而洋务机构附设的翻译馆则开始翻译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少量社会科学书籍。

        当时的一份杂志《万国公报》刊载了《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一文,在中国首次介绍了西方三权分立、代议制度和选举制度。但这样的文章属凤毛麟角,当时翻译过来的西书,大多还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

        1894年的甲午海战,将这一局面全面打破。在海战前,不少中国人还盲目乐观,认为凭中国老大天朝,又有在洋务运动中造就的世界第三吨位的中国海军,打败日本不在话下。战败消息传来,败在昔日学生蕞尔小国日本手下,而且败得如此之惨,对中国人的刺激尤其强烈。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呼吁全面改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111d1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f.html

《走向共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